纯银的 60 篇产品分析(第一季)
纯银的 60 篇产品分析(第一季)
纯银的 60 篇产品分析(第一季)
纯银的 60 篇产品分析(第一季)
奋斗是一种天赋
关于 9 月的李佳琦这个热点话题,倒是可以牵出来我的一个观点。有意思的是,我悟到这个观点时已经 42 岁了…… 努力这方面,我和李佳琦是一类人,所以还算能共情他。我们都是奋斗逼,他比我拼多了,但我努力的程度也是普通人远远不能及的。正因为如此,我才知道他的想法错在哪里。
管理者怎样划分管理工作与一线工作的边界?
问:像纯银你这么爱下一线干活的人,怎样区分管理者与一线的工作边界呢?答:1、管理者需要做重脑力思考,但不需要做琐碎的,标准化的落地任务。比如说,我会出原型,出策略,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不会写 PRD——除非是复杂度较高的策略文档,担心其他人写不好,我才自己动手。
举报监督制度与大举报时代
8 月住了几天院,收到医院公众号下发的住院满意度填写表,想起刚才护士过来反复叮嘱,要认真填哦。差点盯着我填写好评。在过去,我们经常吐槽服务态度差,办事态度差,很多事情不受理,冷处理。为了解决这些海量的一线执行问题,只可能引入……举报监督制度。
资深AI芯片芯片专家交流纪要
核心要点: 1.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训练端:在考虑互联损失的情况下,Chatgpt需要一万张A100作为算力基础,算力的硬件投资规模达到10亿人民币 2.国内大模型与国外的主要差距是算力层面,没有算力基础,后面算法等发展都无法进行 3.大模型应用场景会率先爆发于:工具链层...
为什么,越强的人越需要把手弄脏
聊到 “把手弄脏” 这件事。假如说你能创造 100 分的价值,你去做一件价值 5 分的事情,这个就叫把手弄脏。或者我们直观一点比喻,你是一个一线员工,你的老板的老板的老板,可能已经是大厂 GM 或者 VP 了,下周他坐在你的工位上,去做你的一线工作,或者他不是阅读你的总结报告,而...
关于大企业病的一个诠释角度
跟同事聊到大企业病,我提出了一种解释。首先,优秀人才一定是稀有的。尤其是有机会在 “做选择” 的过程中历练出来的人才。很多公司,急于扩张,希望能大量复制出创始期的优秀人才,并且把这批人安排去 “搞管理,抓团队” 。但事实是,市场既不能供给这么多人才,也不能持续提供高速上升期的那些 “做选择” 的机会。
方法论是在特定环境下,不断迭代出来的运行规律
聊聊产品方法论。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讨厌方法论这个词,时不时还会辱骂几句。但方法论也是真实存在的。方法论分两种,我辱骂的是通用的方法论,觉得有一种高明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或者是某一个垂直市场的问题。然而越通用,越空洞,越鸡汤,到最后变成了 “少即是多” “小步快走” “延迟满足” 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
会议的特征与高效会议的控场
我开得最多的是三种会:策划会,我带着产品或者运营,在会上讨论成型或者不成型的方案(或数据/市场分析)协作会,跨部门协作,争取其他部门对本部门的方案支持老板会,老板主持的,部门主管级别的例会而我曾经经历过一些低效的公司例会现场,共同特征是:议题松散,尤其开放式议题占比很高参会人员对...
小红书的 “快速获得感”
小红书有一个隐性的共识,我之前在微博简单讲过,就是 “快速获得感” 。意思是,让用户飞快地感觉到 “我好像能从这里边获得什么” 。到目前为止,小红书是快速获得感的最强产品。一方面双列瀑布流,让图片传递关键信息,本身就是索引中效率最高的交互样式。
急于求成是认知升级的阻碍,也是慷慨赴死的坦途
关于我过去七年的创业,有一个隐性的教训,也是现在很多公司的昏招。1、蝉游记 蝉游记的第一个版本就在市场上站住了,产品逻辑是「上传旅行照 按 exif 对相片分组并匹配景点 为相片配字」,step by step 地完成一篇结构化游记,解决了开放式写游记的发散与拖沓。
语境不同,观感不同
用户抱着辅助决策的心态,从商品页进入评价页,和用户在信息流漫无目的的浏览,对同一条信息的观感是完全不同的。在第一个场景,用户是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找答案的,前置性视角让他能高效率地从关键字中获取信息,在看评价时构建清晰的阅读场景。但第二个场景,由于前置性视角的缺失,消费场景完全依...
35 岁在金字塔里不进则退的中年人们
互联网行业的 35 岁危机,并不是职业深浅的问题,更不是加班多少的问题。如果你做到了某个领域 职级的 20 分位以上,又能找到 “该领域给公司创造较大价值” 的岗位,那么 35 岁并不是问题。35 岁危机,关键是大多数人跟不上行业迭代速度,掉到了某个领域 职级的 ...
行业下行,「演变论」浮出
前几年,互联网神话太多,流行英雄叙事。最近两三年行业下行,我身边的人开始讨论和信仰演变论。演变论的意思是,市场和个体相互选择。这一个阶段,市场需要特定条件的人才,符合标准的人有更大的概率胜出。但下一个阶段,市场的风向转变,曾经被市场选择的特质不再有强大的竞争力,另一些特质抬头,开始展示它们的生命力。
大模型无法理解的隐性信息:对情绪的共情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马占凯几个月前在即刻发了这两张图,图一是 Prompt,图二是 AI 改写的文章。你们觉得有什么区别吗?我自己看下来,原文挺有感触的,AI 作文则四平八稳,甚至略有些违和感。因为原文是在无数无数的细节里,作者挑选了最能撩动自己情绪的那部分组合在一起。
大量丰富多元的信息输入,是涌现的唯一路径
自从大模型骤火,业内就流行一个很酷的新词叫 “涌现” 。大概是今年 4 月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对我来说,横跨多条赛道,积累多年的(一线)信息输入,同样造成了涌现这个结果。严格来说,我是从 2005 年开始做山寨产品(网游辅助工具),2008 年在网易正式转型产品,2012 年创业。
从 Slack 和飞书看企业协同工具的差异
我在 tap 先是用企业微信,然后用 Slack,来了有知有行和出海公司用飞书。感受到了一些企业协同工具的差异。开门见山,我最喜欢 Slack。6 月安利有知有行用 Slack 成功。Slack 在我这里最大的优点是:通过强调异步沟通与回帖折叠,构建了一条高价值的慢速公共信息流。
产品的发展,是从一个用户共识泛化到下一个共识
去年,姚晓光在腾讯做了两个大动作,超级 QQ 秀与 QQ 频道。到现在似乎没听见很大的音量,但这两个动作的探索性依然是值得赞赏的。按我的理解,超级 QQ 秀的核心并不是 Avatar 角色,而是通过内置游戏去增强和拓展社交关系。同时通过动森风格的个性化装饰与互相访问,作为游戏化的...
怎样理解 “批判性思维”
俞军老师经常提到 “批判性思维” 这个名词,按我的理解,它意味着:不会简单接受接触到的论点和结论,而是持质疑态度。娴熟地运用逻辑思维,对信息,信源做出合理性评估,然后做出下一步的推论。同意严格的卓越标准,并在实践中尽可能接近这个标准。克服自我中心,善于反思,监控自己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同样是社区产品,为什么即刻被小红书远远甩掉
问:最近用即刻越用越爽,这时就有一个问题,同样是社区产品,即刻比小红书估值低很多,变成这样的现状的原因是啥?答: 小红书的核心价值是视觉导向的晒生活,起步的时候也是打消费主义与消费决策的实用牌。很明显,“买什么” 是普世价值。即刻有什么普世价值吗?
高 P 还需要自己画原型吗?
微博评论里有人很惊讶:“纯银你居然还要画原型?” 我知道他惊讶什么,我不仅画原型,还要写产品文档呢。他这么吃惊,是因为大部分的产品原型,都是通用组件的排列组合,或者有明确的参考对象,或是需求相当明确时交互解题。这种情况我是不会动手的。我动手的时候,一定是产品缺乏参考对象,有相当程...
“做选择” 越多,能力越强
这篇专栏文章很短,但字字珠玑。并不是做产品越多,能力越强。“做选择” 越多,能力越强。做产品和做选择之间的差别是,你是服从别人的要求,还是跟随自己的意愿。如果服从别人的要求,相当于在 ABCDEFG 的多个选择中间,直接去做 E。于是你减少了对 ADCDFG 的思考——也不承担这部分选择的后果。
为什么不懂业务,甚至不懂产品的老板这么多?
在低增长时代,老板不懂(他关心的)业务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在高增长时代,不懂也没关系,不懂也能增长,论功行赏即可。这个坏习惯带到了低增长时代,老板就没法判断,增长达不到预期,到底市场因素占几成,时机因素占几成,我的目标合不合理,有没有可行性?
用大模型写试车报告与美食点评可行吗?
提问: 最近运营团队提了一个需求:希望用 LLM 来帮助用户来写试驾、提车的 UGC 体验报告,发到车主社区。大概的产品形态是让用户写几个试驾关键词(比如操控还不错,空间不够大),然后用 prompt engineering 让 LLM 产出长内容。
美团最爱讲的 “以终为始”,适用的语境到底是什么?
2022 年,我经常接触到一句话 “以终为始” ,先想象终点是什么,再判断是否值得投入,怎样设计发展路径。一开始,我觉得很新鲜,按这个逻辑想了一会儿,渐渐觉得不对。不是这句话不对,这句话很好,但有它的语境。以终为始,更多适用于比如说 “商业交易市场” 。
互联网世界走向极化,因为没有任何法律与平台可以惩罚自私与偏激
互联网世界走向极化。我对极化的理解是,拒绝包容多元化价值观,单独放大一类价值观之后,发出攻击与伤害其他价值观的声音。另一位犬校同学说得更直接:极化是很多人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的自私想法。无须顾及他人的肆意表达。在现实中,极化的观点会因为 “伤害别人” 而受到强烈的反制,因此现实中大家都是和和气气的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