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articles196577 words
41 articles196577 words

2023年,始于极限,范式转移(三观重建),哲学启航 | 新哲学笔记00

人类正陷入积重难返的种族、阶级尤其是性别之间的冲突、撕裂与割据之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无边的孤独、抑郁和“精神内耗”,每个人活得越来越像是一个“绝缘体”,也越来越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信任和团结以及可能进一步的亲密关系,自然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人类繁衍与人间之爱的最基本单元的“家庭”(婚姻)也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存在论怀疑和威胁……

逻辑、记忆与价值:愚蠢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整理自腾讯会议的会议纪要 2022.05.06】 韓十洲:大家好,那咱就开始吧。人多人少没关系。也是给大家捋一个思路,前几天咱说过要聊一下记忆问题。那是因为我们近来吧,关于这个问题有点冲击,其实也是一直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种社会事件不断的冲击着我们。

那些为战争叫好的人,其实也怪可怜的,看懂了隋建国的作品你就理解了

“确认儒家的仁就是无我主义,孔曰成仁就是把自我化为虚无”(《万历十五年》)

悲剧之年叩问悲剧之源

“子之所慎:斋,战,疾”,如今,瘟疫、战争,已次第爆发,那么,我们离饥荒还有多远呢?

人性大討論

内卷、躺平与破防:这一波人类文明到头了!

困于过去,惑于未来,这是人生常态。但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阳历年和阴历年之间这段时间,还是免不了要回首和展望一番,这已经成了一种仪式。仪式性很必要,不可少,但也要注意,凡是成了仪式的东西十有八九都会在例行公事与习以为常之中丧失自己的仪式性(内涵)而沦为形式主义,也就是徒剩下一副有仪式没仪式性的空壳。

人性大讨论 | 为什么是我,我凭什么发起一场人性大讨论?

人类所有的危机都是认识的危机,但严格来说,其实是“认识的认识”也即哲学的危机。这场大危机的总根源即是近现代以来的现代性哲学范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现实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或一言以蔽之为“科学主义”——陷入了平庸的自指性回路,形同自我吞噬的咬尾蛇,也就是说,人类在实践中的自我意识与哲学认知陷入了经验-理论之间的相互指涉、相互强化与相互锁定之中。

是时候了,为什么我们亟需一场人性大讨论?

如何在绝望的人间重建希望的理由?如何在陷入了功利主义-唯我论的全球重建公共性与共同体?如何在相对主义-主观主义-虚无主义横行的碎片化世界里,重建思维的整体性、判断的有效性与道德的根基?

1

“小镇青年”庞麦郎承受了这个时代的精英主义恶意

庞麦郎的悲剧,也是我们时代的悲剧,是深重的阶级问题和身份认同的一个深刻隐喻,值得严肃地挖掘、分析和对待。

未来之辨:超越古今中西之辨

“未来之辨”的理论任务就是建构一套形式上类似于欧几里德几何学那样的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公理系统,通过概括出尽可能少的几条公理,然后以演绎的形式导出关于未来的完整而系统的命题、推理和意义结构,它将以连贯而一致的方式涵盖、组织、关联、阐明一些看起来似乎互不相关的事实,而且,这个“理论体系”能够推导出关于未来的一套“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

男女不同但平等

言语是一种矢量,携带着能量、大小和方向,可以成事,也可以败事,可以激励人,也可以伤害人,甚至是杀人,但凡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都不难明白这个道理,俗谚有讲“祸从口出”,福柯亦言“话语即权力”,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话术即箭术,方向性和准确性是核心标准。

未來家書 | 女兒,謝謝你的決定

親愛的惟儿: 你好呀!给你写信的计划,在你还在你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有了,并想好了名字——“未来家书”,你妈妈也很同意。在你出生之前,我实在是找不着“感觉”,脑子里有一些想法和关键词,心里却是空落落的,见不到真实的你,无法产生连接感;等你出生之后,见到了你,感触着你,照顾着你,我还...

“对话”到底是什么?回应项飙×陈嘉映关于对话的蹩脚阐释

这是一篇迟到的文章。三个多月前,看了一篇“项飙×陈嘉映”关于“对话”的对话,本没抱什么期望,但还是很大跌眼镜,不吐不快,于是想写一篇回应,但由于正赶上搬家和后来又关注跌宕起伏的美国大选就拖了下来。近日,我在”未来志iMeta社群“里讨论主体性问题时触及了“对话”概念,便想起了这个...

iMeta报告 | “内卷化”热词的病理分析:一场全球化下的中国式集体“叫魂”

热词是一个时代的情绪共振,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病)投影,只不过,有时是正片(正喻),有时是倒影(反喻)。例如,“体面”这个持续流行的热词,就是一种反喻,以一种倒影形式(心理补偿)在隐喻这个时代的“不体面”,或者说体面之匮乏。缺啥说啥显摆啥,道德话语充斥的国度一定是缺道德的。

2

听过再多的故事,不如懂得一个原理,或为什么中国人依然不会讲理?

几个月前,我在一个群里说过一句话:“听过再多的‘故事’,不如懂得一个原理”,懂了的都说好。现在有了些闲,也想分享给读友们。当时,这句话(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金句的味道呢),虽是即兴之言,却也是长期以来的心得。所以,在对它进行阐释之前,请有一点耐心(柏拉图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苏格拉图对话:如何拥有免于体制化的自由?

这是一个对话系列,一个中年与青年的探询式对话,一个以苏格代称,一个以拉图代称,但未必只是两个人,也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加入对话。----------------------------------------------- 拉图:我有几个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

苏格拉图对话:这是一场全有全无的博弈

这是一场一位中年人(下以“苏格”戏称)与一位年轻人(下以“拉图”戏称) 的对话,很有跳跃性,从政治,到传统,到自我,到攀比,到宗教,到爱情,再到血气,到教育,等等,诸如此类。拉图:早晚的事情。堵不如疏,越堵越积越重,喷发而出,代价越大。他们咋就不清楚呢,还是说结构性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回到粗糙的地面:我讀書的三大原則

我们在光滑的冰面上,这里没有摩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条件是理想的,但也正因为此,我们不能行走: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吧。——维特根斯坦 关于读书,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这曾在朋友圈广为流传,自有一定的道理。

讓愛發電計畫|未來遺書:走出政治、自我與人性的迷宮

写作,于我,只是高中时“三天的热度”,此后,我再也没燃起过写作的热情,也许,对于一个农村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实际”永远是优先的(Reality first)。本科时,我读的是地质环境专业,但在意识到地球上已无人迹不至的“纯粹自然”后,我转而(不得不)对“人”产生了兴趣——我也不得...

8

别再被“保安三问”忽悠了,这是一个思维圈套

“问”(questioning)是喜欢刨根问底的“童心”或“赤子之心”(ask why)之见证,也是哲学的精神内核,在人的认知和思维中起着先导作用。如果一个人不再能提出有sense的问题,那就表明这个人已经丧失了有效思维的能力。但很遗憾,这貌似当下的一个普遍症候。

“反信息”的信息利维坦

【1】 前些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你的信息管道决定你的命运》,转得还挺火,但匆匆浏览后觉得,作者并没有说透。信息管道,尽管重要,但真正重要的,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其实是信息素养。例如,以李文亮医生的“哨声”或者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为例,面对同样的管道和信息,人们的反应却是天差地别,命运也可能因此生死殊途,或善恶两端。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