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俄乌战争半年回顾| 金马达基金公告No.50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以对乌克兰「非军事化,去纳粹化」(demilitarization and denazification of Ukraine)的理由,派兵入侵乌克兰,俄乌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8月24日,既是俄乌开战半年的日子,也是乌克兰脱离苏联,成为独立国家的31周年纪念日。半年过去,战争仍没有停火的迹象,而世界似乎已经慢慢习惯这场「二战以来欧洲规模最大」的战争。
Matty 曾在开战之初发布两期关于乌克兰战争( 《乌克兰战争:Say No To War》 & 《关注战争的方式》 )的金马达基金公告,也曾关注Matters 上的乌克兰语和俄语社群( 《社区里的少数,他人生命中的全部》 )。本周金马达精选马特市过去半年的好文章,邀你回顾战争中的离散与坚守,痛苦与救赎。
她/他们在记录前线
我是一个司机,曾经三度尝试进入乌克兰境内把人们接过来波兰这一边。在乌克兰边境那边,排队等待过波兰的人龙超长,有过千人在那边排队,真的很疯狂,随处都可以见到小孩在哭泣,甚至有两名女士在排队期间因为身体状况转差而死去。另外,我的太太来自俄罗斯东部,但目前住在乌克兰。在战争爆发三日之后,她致电给她那个居住在俄罗斯的妹妹,我的太太跟她说︰「你知道你们的士兵在轰炸乌克兰吗?」她的妹妹竟说︰「你在说什么?」但那时已经过三日了。
在波兰的边境梅迪卡(Medyka),香港公民记者李雨梦为大家带来一线采访报导。女儿在乌克兰当兵的母亲,往返于波乌边境接送难民的男人,准备返回基辅带走家中两只狗的主人,普通人的命运,诉说战争的残酷。李雨梦认为,「公民记者要替受压逼者发声,让他们被大众『看见』」,点进她的主页,可以「看见」更多波乌边境的故事。
在波兰,乌克兰人的双重流亡——by @沉于渊
「我妈妈在这几天才开始意识到,她曾经的那个世界回不来了」,娜塔丽吸了一口电子烟,在寒风中抖抖肩膀。 「她的什么世界?」「说俄语的世界」,娜塔丽说,「她在苏联时代生活了半辈子,习惯说俄语,觉得乌克兰和俄罗斯……」「是兄弟姐妹吗?」我看娜塔丽在琢磨着遣词造句,便脱口而出。 「不,不,谈不上」,她连忙否认,「她知道乌克兰大饥荒,经历过切尔诺贝利……她只是觉得,我们在文化上有很深的连结。她觉得这些无关政治。即便是在二零一四年,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吞并后,她也继续讲俄语。」
身处波兰克拉科夫(Kraków),这个容纳乌克兰难民最多的城市之一,沉于渊记录了几位难民的生活。因战时戒严令,大部分乌克兰男性无法出国,女性成为流亡的主要群体。无限延长的战争对她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她们如何在远方开启新的生活,而重生又带来了什么?作者不仅记录了「个体的惊慌和苦难」,也书写「重建和反抗,以及重返的希望」。
129 | 如果在战时:一位女记者(附追踪名单) —— by @世界走走seh seh
在光环和阴影之间,战地记者的专业精神大致可化约为:抵达别人不能去的地方、转述别人不知道的事。为历史留下纪录,是所有记者都背负的内在召唤,这一点不分男女。但女性记者却比男性花了更久的时间才抵达战场。和从军一样,战地报导也曾被视为「专属男人」的工作,抱持新闻使命的女记者不断冲撞,努力加入男性同僚的行列,以女性身分见证每一场冲突,让战争报导留下不只一种身影。
战争报导的危险非一般报导可比,战地女记者更是要面临性别歧视、性骚扰甚至性暴力的威胁。而她们一次次证明,女记者能够去到男性无法抵达的地方,改变人们过去对战争报导的想像。文章讨论了战地女记者面临的阻碍与贡献,并提供了一份身处俄乌战争前线的女记者名单,大家可以通过社群媒体追踪她们的报导。
远方炮火中的声音
乌克兰人的回信(1) & (2) —— @Kime
轰炸已经蔓延到我的家乡,一般约有十次爆炸。这个世界似乎慢慢习惯了这场可怕的战争,这却对战争没有任何帮助。在马里乌波尔发生了一场关乎人道主义的灾难,有人在缺水和食物的情况下死亡,而他们的家人没有机会埋葬过世的亲人,有时他们(包括孩子)只可以坐在死人旁边的重型炸弹上。那些设法逃离战地的故事令人伤心痛苦之极。
战争开始时,Kime 从网络上寻找到一些乌克兰人,询问了解他们的现状。其中有两位的回信较长,Kime 也把两封回信分享在了Matters 上,让我们一起阅读炮火声中的书信。
【俄乌战争】乌克兰性/别小众的退与战:「被统治将不再有同志骄傲」 —— by @G点电视
现时,乌克兰的「全国总动员令」禁止大部份男性国民出境,有跨女由于身份证上的性别仍是「男性」,被迫滞留国内;而即使成功逃出国境,性/别小众也忧虑邻近东欧国家对他们未必全然接纳。另一方面,不少乌克兰的性/别小众自我组织起来,走上前线,充当后勤,在不同岗位为捍卫国家而战。也许大家心中都笼罩着一重阴霾:倘若乌克兰最终不敌俄罗斯,以打压国内性/别小众闻名的普京,会否为他们带来「最黑暗时刻」?
在国家的例外状态之中,最先被牺牲的往往是小众与弱势群体。 G 点电视关注俄乌战争中的性/ 别小众。在男性公民「全员皆兵」的乌克兰,跨性别者应该如何保障自身的权益?他们所担忧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未来?他们又是如何行动起来,捍卫国家?
哈尔科夫防空洞里的新书发布会—— by @槛外人
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的第二大城市,俄军用大炮、远程导弹或空投炸弹进行几乎是不间断的袭击。这位主管说,这段时间里,他们甚至已经学会通过声音来区分俄军炸弹的类型。尽管如此,他们确实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藏身之所会在哪里。尽管如此,做图书这件事几乎从来没停过,因为他们相信炮火下的、逃离途中的和成为欧洲别国难民的乌克兰人需要书籍的慰藉。
枪炮声中,出版仍在继续。本文记录了一本美国儿童绘本Go the fuck to sleep (《快点滚去睡!》)的乌克兰语版本的发行过程。尽管连日常生活都危险重重,乌克兰出版人仍在尽力工作,努力如常。
我在圣彼德堡的反战示威活动中被捕—— by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在地铁站前,混乱的人群已经被员警和防暴部队包围。人们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他们反对乌克兰战争的立场。在抗议活动的参与者中,有各个年龄段的人,但几乎没有海报和符号。在那里待了二十分钟后——也就是员警开始广播驱散人群后——“反对战争”和“普京是杀手”的胆怯的呼喊终于开始了。员警几乎是立刻开始逮捕人;就在我面前,他们拘捕了一个拿着“反对战争”海报的老妇人。
到今天为止,在俄罗斯,已有超过15000名反战抗议者被捕。本文的作者瓦伦蒂娜·巴芙洛娃(Valentina Pavlova)是圣彼德堡欧洲大学研究员,也是社会主义者。她讲述了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之后几天,自己在圣彼得堡抗议,被捕,并被带上法庭的经过。
历史中的答案
俄乌历史关系与帝国创伤—— by @thucydides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创作者布尔加科夫坚持认为乌克兰语是「不存在的、卑鄙的语言」。 《古拉格群岛》的作者索尔仁尼琴尽管非常反苏,但却不反沙皇俄国。 「2000 年代,索尔仁尼琴曾多次会晤普京,俩人一致认为,必须恢复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东斯拉夫统一。」同样受到苏联迫害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在一首名为《论乌克兰的独立》的诗中痛斥乌克兰人,说道:「轮到你们死的时候,你们这些大白痴,你会发出刺耳的声音抓挠你的床垫,背诵亚历山大(普希金)的格言,而非塔拉斯的胡言乱语。(塔拉斯·舍甫琴科,乌克兰现代语奠基者之一)」。这些人和普希金一样,都可以说是俄罗斯的良心知识分子,但同时也抱有真真切切的某种「帝国主义」心态。
俄罗斯侵乌,到底是为回应「北约东扩」,亦或是转移国内矛盾?作者认为,普京实际追求的,是建立大一统帝国的丰功伟业。 「大一统俄罗斯帝国」的迷思到底从何而来?何以连作为俄罗斯的良心的诸位知识分子都成为「大一统」的旗手和号角? thucydides 回顾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梳理了俄罗斯帝国主义倾向的历史脉络。
【译文】乌克兰人身份认同的形成—— by @小小Mo
西方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斯大林是故意造成饥荒:红军封锁了村庄,人们无法去城市乞讨食物。因为斯大林似乎想以此来惩罚想要抵抗和独立的乌克兰人,而且乌克兰的死亡人数如此之高,所以自2006年以来,乌克兰的大饥荒一直被称为「种族灭绝」。在今天的俄罗斯,仍然不能抹黑苏联的英雄。普京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这是一场影响整个苏联的饥荒。但他认为,将饥荒称为种族灭绝是在「虚化和改写历史」。
战斗的哥萨克人,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分裂,乌克兰大饥荒,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宣布独立,2014年的广场革命。一桩桩事件塑造了乌克兰人的身份认同、团结与斗志,乌克兰人成为乌克兰人的的历史,被浓缩在这篇精悍的译文中。
关于俄罗斯,乌克兰文学一直以来理解到了什么—— by @清见苍心
历经好几个世纪,俄罗斯都在拒绝体察和聆听乌克兰,都在拒绝承认乌克兰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普京的侵略。便是建基于这种历史观念之上。然而,从列霞·尤克拉茵卡到奥科萨娜·赞布西柯,所有这些乌克兰作家的作品,全都表明:暴力只会激发乌克兰人去寻找更为有力、更有创意,也是更为桀骜的方式,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乌克兰人。
斗争不仅存在于战壕之间,更存在于思想与笔端。面对傲慢的帝国,乌克兰作家捍卫乌克兰身份的抗争已有超越百年的历史。这篇译文介绍了几位乌克兰作家的作品与风格,并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乌克兰的民族身份,是如何在痛苦、压迫与自我书写中诞生的?
俄乌战争「前传」:读《In Wartime: Stories from Ukraine》 —— by @默泉的异地日记
如今七年过去,荒诞更甚,俄军炸毁乌克兰一个又一个城市的影像每天冲击着人类道德底线,不过这本书却完全没显得过时;因为乌东顿巴斯地区当年发生的战事,正是如今普京全面入侵乌克兰的前奏或预演,读着不同背景的乌克兰人那时在炮火中的经历和对时局的看法,就如在看他们的「前传」,不禁想像:他们现在还安好吗?是留在原地还是当了难民?是否比以前更爱乌克兰,更以身为乌克兰人为荣?这是一本能和时代对话的书。
本文透过整理《经济学人》作家、记者Tim Judah 出版的《In Wartime: Stories from Ukraine》一书,带大家窥探在广场革命(Maidan Revolution,又称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前后,欧洲世界究竟是如何反应,而普通乌克兰民众又是如何面对可能到来的「统一」。在俄乌战争半年之际,这便是「一本能和时代对话的书」。
战场之外,战争之内
135 | 3000个网站的备份之战,她们的另类乌克兰救援—— by @世界走走seh seh
这场救援行动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是时间。」他说,「战争的紧迫性,使所有在地面上发生的事情都变幻无常。有些网站在我们刚抓取并归档完成后,就马上不见,直到现在都还没恢复。」
2017年,「车诺比核灾相关文献遗产」(Documentary Heritage Related to accident at Chernobyl)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记忆」。但就在乌俄战争爆发后,这批由乌克兰国家档案馆收藏、以网站形式向公众开放的数位化史料,变成一行失效的网址。
本文记录了「在线救援乌克兰文化遗产」(Saving Ukrainian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 SUCHO)行动。在战争中,像物质文化一样,网站的伺服器可能会被摧毁,网站本身也可能会被更改。深知数位文化记忆的脆弱,几位学者行动起来,夜以继日地备份网站。尽管成果显著,他们却希望一切可以恢复如常,「希望工作成果永远不会派上用场」。
支援不止于捐款,你还可永久备存乌俄战争的历史到区块链上—— by @良言
Arweave 平台上已经保存了超过1000 万条与乌克兰冲突有关的推文、影片、照片和文章等资讯。这些资讯都可以透过ViewBlock 查看,而且永远不能被铲除。而为了进一步鼓励参与者上传与乌克兰危机相关的档案,Arweave 宣布将提供10 万美元补助支付上传所需的交易费用。
保存记忆与历史,同样是对抗霸权的重要手段。 Matty 曾关注过Web3 社群如何通过捐款、社群活动支援前线,同样,区块链技术也可以永久保存历史资料。用事实的力量,争夺书写历史的权力。
诗歌的形式|Bukowski那首描述俄国暴行的诗—— by @MaryVentura
我读到过(已经不记得是哪派/ 做的了)在俄国革命时/ 他们会抓一个人,剖开他的肚子,将他的/ 一段肠子钉到树上/ 然后强迫他绕着那棵树/ 一圈圈地跑,他的肠子就一圈圈地/ 卷在了树干上。我不是个施虐狂。若不得不看,/ 我可能会哭,要么大概会疯掉。 / 但我知道,/ 即使浪漫主义/ 总倾注于内心的爱恨,/ 我们也比我们自己所以为的那么些斤两/ 要沉重太多。
布查屠杀(Bucha Massacre)之后,MaryVentura 翻译分享了这首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的诗歌。从一百多年前的俄国革命,到今年的布查,暴行骇人听闻,不断反覆。诗歌探究人们的底线,也提醒我们不该对暴力麻木。
俄乌战争,台海危机,在世界局势发生剧变的半年中,你是否准备好迎接一个「加速」的新世界?欢迎你在Matters 分享你的所思所感,或是在评论区Tag 与此议题相关的文章或写作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