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异乡人| 金马达基金公告NO.61

本期金马达将整理近年新一波「润学」下的迁移与劳作,被迫失去故土后的在地异乡人视角,以及无数种散落、定居的生活——我们都在出走与生活的循环里。

疫情限制了我们的移动长达三年,直到2023 年到来,才有更多人真实地感受到这是「新的一年」:街上的口罩愈来愈少,聊天里对跨境旅游计划的畅想不再戛然而止,出门、出国门再度成为日常。同时,对另一些人来说,留学、工作或移民的准备也不再有理由滞后——早在无数波全球化浪潮下孵化的「离散」大队,也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新年」里生出新一代。

Matty 曾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时推送过金笔推荐系列「 在流动中写作」,介绍跨地域的写作者群。本期金马达则将整理近年新一波「润学」下的迁移与劳作,被迫失去熟悉故土后的在地异乡人视角,以及无数种散落与定居的生活:

「离散」从未单独与哪一次「现代」的时空捆绑。出走与生活的循环,一直都是人类历史的剪影。

一只号称正在移民中的莺@pixabay

她乡生活| 欧洲生活的另一面——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最近一位叫Kat Zhou的亚裔女生在推上分享她在瑞典居住期间受到的歧视引起了不少的讨论,论坛也有乡友发帖讨论了这件事情。我们邀请了几位住在欧洲不同国家的姐妹来讨论和分享她们居住在欧洲的故事。

「她乡」是海外华人女性成长互助社区论坛,汇聚各式移民、求职、异乡生活的分享。本篇文章为「她乡生活」欧洲系列的讨论之一,分享的话题包含是否有遇到(及如何回应)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在欧洲当地的Dating 生活——「在她乡,探索广阔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护工日志jan.2023 nz —— @yuanyuanyuan

她身上不知道为什么有很多淤青,清洁期间teamleader和kim进来也看见了,她们笑嘻嘻地说这应该是旧伤了,joan之前有摔倒。又说是夜班时候摔倒的,总之和她们没关系。
她们还嘻嘻哈哈地说你怎么不报告给护士呀?
我问我应该报告吗?
Teamleader又说没事她会报告。又像是告诉我一个秘密似的问你检查她的乳房下面了吗?说着就把joan下垂的乳房掂起来给我看下面的红肿。
我不知所措。可能她们就是想看我懵住,一边像模像样地叮嘱我以后要检查这些地方。
给wendy shower也比上次简单,她虽然依旧说很冷不愿意洗,但哄了几句还是跟着我去了浴室,洗完还给她吹了头发,我正在梳着,kim在旁边说够了够了不用干这么仔细。

近年除了留学外,也有许多人透过打工签证前往新国家开启新生活。其中工作内容不乏基础看护、酒店清洁人员与牧场、农场的劳工,是将身体垫在生活之下,托起包括自己的多重生命。此篇即为作者@yuanyuanyuan在新西兰做护工(caregiver)时的系列日记(上一篇是《 ​​新西兰护工日志2022 》),直叙记录了这份工作里的细节与褶皱。

作为移民的根与翼:写在中国全网屏蔽美国国务卿发言之际—— @栀子榴梿

我从小不是一个恋家的人,渴望远走高飞多过想要脚踏实地。作为一个九十年代的内地中学生,看到改革开放后沿海经济的腾飞,离开家乡的人们思想面貌焕然一新,深受鼓舞。那时的报刊杂志上流行这么一句话:
树挪死,人挪活。
当时社会风气普遍赞美头脑灵活、跳出体制框架看问题的人。即使是内地经济改革迟迟不来,我也看到了希望。我迫切地想要摆脱父母所在的体制单位的束缚,走出高山环绕的四川盆地,走向某种更自由的存在。

「根」与「翼」来自陈冠中老师「活出时代的矛盾」线上讲座中的比喻,前者代表生养的土壤,后者则意味着脱去羁绊的翻飞。本文对中国人「活得像一棵树」的扎根思想进行复盘,「在出发去美国之前的那个冬天,我陪爷爷奶奶在三亚小住了一阵子。有一天,我挽着他在公园林荫道上散步。阳光透过棕榈树的阔叶叮叮当当地洒落在我们身上,风来得清爽。他突然对我说:『我们爷孙俩是一样的。我们都挣脱了家庭的束缚,走上了自己的道路。』」——是真诚、袒露的思考。

越南老板的三声道-拥有一口流利粤语的木栅越南住民—— @猴老大

制作泰式咖喱需要使用棕榈糖,这也是我最常在越南杂货店内购买的商品,有次在采购时意外发现老板的三声道:对着越南同乡讲越南话、对着台湾人和印尼人讲国语,而对着香港人……讲粤语!
回家后查阅资料,发现台湾各地来自越南的新住民越来越多,但是居住在木栅的越南移民有个特色:粤语是他们的母语。

@猴老大是专门做泰国手工料理的台湾厨师,在木栅越南杂货店补货食材时,发现居住在木栅的越南移民都能够流利使用粤语交流,他们多半都是曾住在越南的广东华人;而这里的历史,则涉及了台湾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规模的接受他国难民政策:1976年特许成立的「仁德专案」。

拿过「第一」的书店店员:菲律宾人Dante的澳门历险|投稿#14 —— @澳门学16号

丹特的全名是Rodantes V. Quejano,有的人会称他为Dante或Atan,而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叫罗定贤。这个来自东南亚的年轻人在菲律宾完成了工商管理学士的课程,随后于1988年的秋天前往南中国,在中港澳三地辗转了一段时间后,于澳门找到了一份临时工,做清洁和工地杂务。
而在这些临时工之中,最幽默的一份兼职是迎宾:迎成龙来澳,他站在红地毯旁边摇旗,一天给五十块和一瓶水。

跟随这篇记录,我们看到澳门主权移交前后的社会变化,看到在今日被认为是「不够有恒心」、「不够稳定」的频繁换工作,在90年代的澳门「不仅是因为他有选择不同工作、不同工种的能力,更是因为澳门是一座处处是可能的城市。 葡国政府管治时期对于工作签证的要求还没那么严格,持工作签证的外地雇员可以同时兼职做几份工作。」类似的生命故事还有澳门柬埔寨华侨,一样真实而近在咫尺。

来台二十年泰国移工TuangJai 的台湾梦—— @福老头

TuangJai还提到,在台湾工作有多数公司对于员工的福利是非常好的,只要你认真工作,有的台湾老板都会每月稳定的薪水以及三月一次的分红,以及老板会对你上心,可能工作期为两三年,但是回去后,老板还是会问你,是否要回来继续来台湾上班。
当然TuangJai也承认,外籍移工有时会在职场上受到歧视,常常在分配工作上,外籍移工都是负责最多的那一个人,而且薪水都会故意不涨,台湾以前外籍移工可能有一些恶闻,但是TuangJai说随着台湾法律的改善,现在的台湾对于外籍移工的福利和保障真的很不错了。 TuangJai说:「台湾薪水比较多,然后比较安全和工作和生活比较有保障,台湾法律适用于所有人,在台湾可以请假十几天的丧假,泰国并没有。」

@福老头是一位「选择Mattars作为练习写中文文章的平台」的泰国华裔,常写文章介绍在泰国华裔的生活日常与文化背景,目前正在台湾工作。在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台湾泰国移工的处境以及一个个个体真切的台湾梦

对谈》马尼尼为的台北与猫:坦白的异乡人feat.飞地书店店主张洁平—— @Openbook阅读志

来自马来西亚的作家、诗人、画家马尼尼今年10月出版新书《多年后我忆起台北》。她居住台北廿多年,早已超过在故乡的时间。过去她用诗、画来传达身处异乡的心情,这次她用40篇散文写台北与最爱的猫。在马尼尼为创作的10周年,飞地nowhere店主张洁平与马尼对谈畅聊,这一路的创作与自己的改变,写作是什么?怎么看故乡?本篇报导邀请读者进一步认识,你所知道或从不了解的马尼尼为。

一个不去「讨好」的异乡人马尼尼,与一样辗转多地生活的张洁平,在对谈时抛出的问题、接答的角度都是不同位置的形状。 「新书的题目跟台北有关,台北绝对是我开始创作的关键——一个人在台北,没有娘家,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要是我在马来西亚,可以去找我妈妈、我姐姐、朋友……当然不是说在这边没有朋友。我有一本书叫《没有大路》,后面就写:没有大路,也没有小路,都是海。我感觉自己都在漂浮着。」在这些坦白的「恨」里,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离散。 Openbook 另一篇《 拥抱自我的亚裔书写观察》,一样藏着具体细致的身份地景。

通勤快读|夹在温哥华和香港之间的「家」 —— @MaryVentura

去年的生日,十多年的老友已经离开德国,远嫁他乡,从远方寄来一对有趣的耳坠。它们是香港的两毫硬币做成的,一切两半,不过,不是女王头的,已经是回归后的紫荆花。我欢欢喜喜地戴上,心却沉了下来。

《Ghost Forest》的书评,「一个夹在温哥华和香港之间的『家』的故事,是一个成长在两种文化下的女孩为自己死去的父亲写的回忆录。」在两地、两种文化、两个国家、两种世代之间的碰撞里,「双城记」已不足以描述那样的交错与曲径通幽的情绪。而在如今世道转变下,同城也可能成昔日故乡,「很多人就会像作者一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家」。


Matty 观察到近期有不少新的离散写作者加入社区,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你读到的好文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