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
210 are following
345 articles

拥有选择在哪生活的权利

zhoyoyo

「數字居民」在愛沙尼亞:通往新身份之路|「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沒有居留權的數字居民,除了美好的願景,究竟有什麼實際的用途?

Kangarooo Network

我亲身经历的东南亚偷渡和地下护照签证生意

没有护照想出国怎么办?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按照共匪的尿性,护照被剪掉很难再办出来。不过要想出国也不是没有办法。大家一定听过大名鼎鼎的傅希秋牧师的“地下铁路”。今天我也就说说我所经历过的东南亚偷渡和护照生意。

沈於淵

出走欧洲这一年

“只要我周围的世界每次都是新的,它就没有成为我的世界;我咬紧牙关生存,去抵御每一次陌生事物的袭击……只有在你可以理解的环境中,刺激才会转化为经验,行动才会拥有目的,一张脸庞才会显得亲近,一个人方能被认识。这些模式构成了意义的土壤。但这显然是移民、流亡和’极端流动性’的危险,因为你从那片意义的土壤中,被连根拔起。”

沈於淵

家园的长链:哥廷根的异域来客

我们一边闲聊,一边散步到哥廷根大学的主图书馆门口,今晚是一个月圆之夜。我停下来,望向这个温和的月亮,发着呆,居然不自觉地叹了口气。在明亮的月光下,我能看到自己嘴里冒出清冷的白雾。莫尔也在凝望月亮,接着转头对我说,自己读过不少阿拉伯语翻译的中国古诗,“你们中国古代的诗人,是不是总爱书写月亮?”

Cherryyoko櫻桃陽子

我如何DIY成功拿到EBI A 綠卡!到底要自己申請還是找律師? (上)

我又成功解鎖了一個新技能!為了省兩萬多美金的律師費,自己辦綠卡🤣......

加密先生

虚拟资产将列为投资移民资产,买100枚比特币就能移民香港?投资者如何购买比特币?

港府在重新启动投资移民计划后,正考虑将持牌加密资产交易平台的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列为可接受的投资项目,促使比特币成为香港投资移民财产

围炉weiluflame

对话美国移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 围炉 · CU

前言随着海内外的连接逐渐紧密,也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经济水平的提升,“出国”已经不再是镜花水月。当更多的人开始把“出国留学”或“移民”纳入自己或者孩子的生涯规划之中,当更多的人有能力迈出国门,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什么呢?这一期围炉对话,CU围炉有幸邀请到了两位美国华裔教授。

澳門學16號

C朗故鄉裏的中國人是什麼人?

說起葡萄牙,你會想到什麼?可能很多中國人首先想到是出身於馬德拉島的足球明星C朗拿度。但近年這個國家以另外一種方式被知曉─移民。

艾花閱讀空間 |aaaaalvaread

讀後感|樹的憂鬱:一直走吧,入提一盞燈,有燈自有人,有人就有光。

書中介紹這是一部關於香港、臺灣兩地的小說。但其實這是給離散者以及與離散者共居的族群的作品,讀者群不限於香港與台灣,而是所有離散群體離開舊地、進入異地時,到底該如何自處。這種以香港為背景的題材常強調創傷,失去自由、幻滅、身份危機之類,但大部分作品都顧著在創傷下迫切書寫,而忘卻了創作的藝術性、未能了解到「怎樣翻譯我們的語言,才能抵達遠方?」

草右羊

這是我在台北過的第五年生日。

最親近的朋友、家人都在遠處,獨自一人過的生日孤單嗎?那年生日被「朋友」放鳥,現在的我回頭看,意識到付出應是雙向的...

婆仔的心事

以創作驅走孤單

孤單和孤獨不同,我覺得孤單由外在的狀態觸及內在的感受;孤獨則全然是心理狀態。習慣香港便捷熱鬧生活的香港人,移民後很容易感覺孤單。動手創作吧,由個人喜好開始入手,一旦沉醉其中,可能反愛上獨處。

草右羊

居台五年・我眼中的台灣

入鄉隨俗,是融入一個環境必要的心態。聽過為數不少的人,覺得在台灣生活很辛苦,或許因為語言不通,或許是文化差異,理由千百種,反正就是格格不入。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從前的我們》:每個移民故事,都有一個留下的人

由韓裔加拿大籍導演宋席琳(Celine Song)首次編導的《從前的我們》(Past Lives),或許也是一脈相承的作品。但這次它不是聚焦移民和美國夢的糾纏,也不是透過多重宇宙訴說移民對自身的肯定,而是透過一個兒時玩伴的目光,透過一段沒有發生的感情,透過身體和凝視,來訴說身份和回憶的曖昧,訴說離開離不開。

FilmBurns 電影薪火

《從前的我們》:離開了的人

對移民者而言,故土是終其一生的誘惑,張開雙臂反覆召喚著回歸,暗示回歸的可能。而在影視作品中,故鄉的牽絆往往透過一些具象的事物顯現。

婆仔的心事

名牌在外國(幾乎)無用武之地

名牌,本來的價值在於其質料和設計,近年卻已變為marketing和branding的功勞多,而且不同名牌手袋的設計可能相近(我見過最少一款),那用名牌有甚麼價值? 況且歐美上班族衣著樸實,身上的奢侈品牌肯定較香港少,在人口不密集的地方用名牌,猶如錦衣夜行。

DP

[加拿大日常]第一次產檢

在加拿大的產檢過程只能說是「曲折離奇」

DP

[加拿大日常]醫療系統-線上看診

在COVID之後這裡興起了一種「線上看診」的方式,實際怎麼運作呢?

DP

[加拿大日常]小費文化

以前在台灣的時候聽說美加的「小費文化」是基本要給10%,但真實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婆仔的心事

移民,第一樣要處理的是高跟鞋。

女生獨有的難題。

DP

[加拿大日常]換駕照

ㄧ些國家和BC省有互惠安排,這些國家的人民可以直接用本國駕照更換加拿大BC省的駕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