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美国移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 围炉 · CU
前言随着海内外的连接逐渐紧密,也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经济水平的提升,“出国”已经不再是镜花水月。当更多的人开始把“出国留学”或“移民”纳入自己或者孩子的生涯规划之中,当更多的人有能力迈出国门,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什么呢?这一期围炉对话,CU围炉有幸邀请到了两位美国华裔教授。

加拿大依親移民楓葉卡攻略-小時候改過名怎麼辦?旅遊簽快到期怎麼辦?
院長來到加拿大也有一段時間,在加拿大居留勢必要取得 PR Permanent Residence 永久居留權的身份。然而這個過程也是不太簡單,從前置文件的準備就遇到許多關卡,不過呢最終還是搞定一切,取得 AOR 、體檢、驗指紋,最後取得 eCoPR ,種種難關與過程院長說給你聽。

虚拟资产将列为投资移民资产,买100枚比特币就能移民香港?投资者如何购买比特币?
港府在重新启动投资移民计划后,正考虑将持牌加密资产交易平台的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列为可接受的投资项目,促使比特币成为香港投资移民财产

我如何DIY成功拿到EBI A 綠卡!到底要自己申請還是找律師? (上)
我又成功解鎖了一個新技能!為了省兩萬多美金的律師費,自己辦綠卡🤣......

C朗故鄉裏的中國人是什麼人?
說起葡萄牙,你會想到什麼?可能很多中國人首先想到是出身於馬德拉島的足球明星C朗拿度。但近年這個國家以另外一種方式被知曉─移民。

讀後感|樹的憂鬱:一直走吧,入提一盞燈,有燈自有人,有人就有光。
書中介紹這是一部關於香港、臺灣兩地的小說。但其實這是給離散者以及與離散者共居的族群的作品,讀者群不限於香港與台灣,而是所有離散群體離開舊地、進入異地時,到底該如何自處。這種以香港為背景的題材常強調創傷,失去自由、幻滅、身份危機之類,但大部分作品都顧著在創傷下迫切書寫,而忘卻了創作的藝術性、未能了解到「怎樣翻譯我們的語言,才能抵達遠方?」

這是我在台北過的第五年生日。
最親近的朋友、家人都在遠處,獨自一人過的生日孤單嗎?那年生日被「朋友」放鳥,現在的我回頭看,意識到付出應是雙向的...

以創作驅走孤單
孤單和孤獨不同,我覺得孤單由外在的狀態觸及內在的感受;孤獨則全然是心理狀態。習慣香港便捷熱鬧生活的香港人,移民後很容易感覺孤單。動手創作吧,由個人喜好開始入手,一旦沉醉其中,可能反愛上獨處。

居台五年・我眼中的台灣
入鄉隨俗,是融入一個環境必要的心態。聽過為數不少的人,覺得在台灣生活很辛苦,或許因為語言不通,或許是文化差異,理由千百種,反正就是格格不入。

《從前的我們》:每個移民故事,都有一個留下的人
由韓裔加拿大籍導演宋席琳(Celine Song)首次編導的《從前的我們》(Past Lives),或許也是一脈相承的作品。但這次它不是聚焦移民和美國夢的糾纏,也不是透過多重宇宙訴說移民對自身的肯定,而是透過一個兒時玩伴的目光,透過一段沒有發生的感情,透過身體和凝視,來訴說身份和回憶的曖昧,訴說離開離不開。

《從前的我們》:離開了的人
對移民者而言,故土是終其一生的誘惑,張開雙臂反覆召喚著回歸,暗示回歸的可能。而在影視作品中,故鄉的牽絆往往透過一些具象的事物顯現。

名牌在外國(幾乎)無用武之地
名牌,本來的價值在於其質料和設計,近年卻已變為marketing和branding的功勞多,而且不同名牌手袋的設計可能相近(我見過最少一款),那用名牌有甚麼價值? 況且歐美上班族衣著樸實,身上的奢侈品牌肯定較香港少,在人口不密集的地方用名牌,猶如錦衣夜行。

[加拿大日常]第一次產檢
在加拿大的產檢過程只能說是「曲折離奇」
[加拿大日常]醫療系統-線上看診
在COVID之後這裡興起了一種「線上看診」的方式,實際怎麼運作呢?
[加拿大日常]小費文化
以前在台灣的時候聽說美加的「小費文化」是基本要給10%,但真實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移民,第一樣要處理的是高跟鞋。
女生獨有的難題。
[加拿大日常]換駕照
ㄧ些國家和BC省有互惠安排,這些國家的人民可以直接用本國駕照更換加拿大BC省的駕照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小對話
在美國的頭一年,特別不習慣日常小對話(small talk)。美國幅員廣大,各處鄉村文化迥異,但在我們居住的北加州,小對話是必備的技能,但對於來自亞洲的內向型人也是日常無預警微小恐懼的來源。

《異鄉港孩》:三子女教養需要大不同 因材施教超越地域——訪鄧正健
鄧正健說,他過去比較崇尚歐美輕鬆自由的學習模式,可真來到英國生活,卻又有一點點擔心。「香港就比較填鴨,可英國就太自由了。我覺得是不是應該整合兩者的長處?我不知道這擔心是否香港典型家長的心態。」

台灣生活好容易?留台港生經驗談!打破你的迷思
自2019年,香港又一波移民潮,恰好編者是那年的應屆DSE畢業生,小時候受台劇、綜藝影響,對台灣莫名充滿嚮往,想出走世界的我,就這樣赴台升學了。說實話,在台生活5年,即便其中3年因疫情沒回港,我除了錢以外,都沒太多壓力(半工半讀的悲哀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