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a

@altishahri

金馬 58|創傷記憶的溫柔複寫:《天晴有時》的災區夢遊

如果痛覺的目的在於指出病灶,驅使受苦者趨吉避禍,那麼在一個以十數年為記的,爛自骨子裡,早已無從掙脫的國家/社會/自我存在困境下,當痛到一個臨界,「感覺到痛」早就已經沒有意義了。可是記憶會有,記憶依舊有著乘載、續命與對抗的意義。

抵岸多年|海獸

在我這入山入海卻又不懂山也不懂海的都市代謝物看來,牠才不是魚,牠根本就是條海獸。魚是給人吃的,後者則不然;海獸生來便具有著吞吃人的性質及慾望,得要脫離大洋、殺掉後,才會成為魚,才能讓人吃。而牠仍在掙扎,還沒死,海獸的獸性尚未潮退。

Fyrisån|Let It Begin, at Stockholm

你對樂團的喜好都是間歇性的,意思不是聽了一陣就不再追了,而是如果喜歡上了某個樂團的某首歌,你會在好段時間內一直聽,一直聽,反覆聽到厭惡,或是加入播放清單,得以撐過這種暴食性的不健康狀態的聲音,往往會是一輩子的聽覺夥伴。

「始於女性,也終於女性」| 丹麥信義會在滿洲

自 Caroline Johansen 於 1894 年抵達旅順,至 1960 年聶樂信(Ellen Nielsen)於大孤山病歿,丹麥信義會差會(Det Danske Missionsselskab)在中國東北的工作,始於女性,也終於女性,前後 60 餘年,一共有 140 位丹麥籍宣教士曾在滿洲生活。

生日快樂|記維吾爾學者熱依拉·達吾提教授

過去的這個週四(5/20),是維吾爾人類學者熱依拉·達吾提教授(Rahile Dawut)的生日,約三年半前,她在接到一通要求遠赴北京的電話後,匆匆趕至烏魯木齊地窩堡機場,自此,親友們與她失去聯繫,音訊全無。但人們並沒有忘記她,以及她對維吾爾研究的學術貢獻,致這位維吾爾人類學家:生日平安,熱依拉·達吾提教授。

Grief and Sorrow:我所聽聞的,他們的巴勒斯坦及其他

接連數日,無論在資源與義理上均毫不對稱的圍困與轟炸,令我揣揣不安,無法不想起幾位曾在那地工作、與那地有所淵源的朋友與師長:離散巴勒斯坦人、兩位研究者與我的老師。可想見當前,他們正經歷著數倍於我的不安與憤怒,於是試著留下這篇關於他們的巴勒斯坦,且較為個人的速寫。

TIDF|波羅的海:《海的風景》與離散而依海的人們

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焦點影人弗柯・克普,造訪一個個依現有國界框架,被定義為「邊陲」的地區/海港,人們分享著他們如何因為倚海、在海中航行的生活,以及對自身家園的擔慮而生的敘事。風景與故事彼此交互參照,交織成一個以波羅的海為核心的主體日常。

TIDF|伴著馬匹與馴鹿的童年:《草原上的阿雅娜》與《銀河有多大》

兩部關於童年生活的紀錄片,日前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TIDF)上映,來自吉爾吉斯草場與西伯利亞凍原的孩子們,帶領觀眾重回那些屬於童年的提問:究竟,我們離夢想還有多遠?

抵岸多年|尼加拉瓜,甜膩暑氣與禮兵勤務

柯林多港,尼加拉瓜,航海第 46 天。三十餘度的氣溫,不透氣的白色軍服,排練再加上高強度的操槍表演,已近兩個半小時未飲水;勤務中,代表求救的跺槍聲,從左側的前列槍兵傳來。「什麼事?」「要倒了,幫我叫排長......」

Uyghur Voices:我所推薦的三檔維吾爾 Podcasts

如果我喜愛維吾爾文化,對維吾爾人的內部觀點有興趣,且不僅限於集中營、棉花或所謂的新疆議題,那麼我有哪些 Podcast 可以選擇收聽?

無賊之城:維吾爾民間故事一則

「劊子手!讓這個小偷成為國王!然後立刻把我給吊死!」在一座沒有善惡之別的城市,國王審問了小偷、富人、木匠、泥匠、蘆葦織工、養鴿人、魔術師擊鼓手後,生氣地如此下令。劊子手立刻把小偷拉到一旁,將國王給吊死。

1929 // 瑞典探勘隊與維吾爾嚮導 Abdu Rehim

維吾爾嚮導 Abdu Rehim 與瑞典探勘隊為彼此所做的,是一種以試圖謙卑為前提的努力:雙方都願意以自己所能盡的努力,試著向對方的脈絡更靠近一點,以對方的方式表示感謝。為的只是希望這份情感,能夠以讓對方感受到舒適與尊嚴的方式,慎重地遞交出去。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