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yghur Voices:我所推薦的三檔維吾爾 Podcasts
或許在 Matters 上也有這樣的人。
不是因為當前一系列拘留營政策,或是前陣子很熱的新疆棉花才關注維吾爾議題。恰好相反,而是因為接觸了維吾爾人的生活,瞭解維吾爾文化與歷史後,深受吸引,進而才無法忽視維吾爾人們所遭受的壓迫,起而關注一系列議題。
如果你是這類的讀者,或許跟我一樣,會很有興趣瞭解不同生活處境下的維吾爾人們,如何推展與看待自身的文化認同,並透過自己的專業進而向與世界對話。如果你也是這一類人,喜愛維吾爾文化、對維吾爾人的內部觀點感興趣,且不僅限於集中營、棉花或所謂的新疆議題,那麼我們有哪些源自維吾爾人製播的 Podcast 可以選擇收聽呢?
本文彙整了三檔由維吾爾人製播的 Podcast 節目,內容注重於分享專業背景、日常生活、文化經驗、身份認同等議題,推薦給各位讀者。
這三個節目中,拘留營的事偶爾沾會到一點(畢竟這是維吾爾移民社群近幾年的日常),但往往不會是議題焦點,因此若是想收聽比較偏政治、新疆相關時事的 Podcast,可能得跳過這一輪,選擇其他更專業的節目(有機會可以再來推薦這方面的節目)。
當然,由於參與節目製作的均是海外社群的維吾爾人,為顧及全球各地的收聽者,Podcast 使用的語言自然是英語。然而我認為倒不需為此卻步,畢竟英語都不是彼此的母語,以我自己的收聽經驗而言,這三檔 Podcast 的語速和措辭均不會過度艱深,話題的選擇也很生活化,不過度抽象,再加上主持及與談者多具有移民、留學背景,蠻適合具基礎英語聽力,或是對海外生活適應感興趣的聽眾收聽。
但這幾檔節目也絕對有其侷限性,一如任何一個族群,能有機會移民深根、掌握英語,並錄製、參與節目製作的創作者們,絕大多數出身於較具教育與文化資本的階層,本文所推薦的維吾爾製播者也不例外。但我想,這並不妨礙我想多多認識這個族群的本心。
以下是這三檔 Podcast 的簡介,希望讀者們有所收獲。
I)The Chayxana
https://anchor.fm/uyghur-collective
由一個名為 Uyghur Collective 的群體所聯合製播,Chayxana 是維吾爾語「茶館」(چايخانا)的意思,二月份發出製作預告,三月初節目開始正式上線,目前尚不清楚更新的節奏。
Chayxana 的製作團隊來自於澳洲南部的阿德雷德(Adelaide)——這也是個意外的發現,因為他們,我才知原來阿德雷德具維吾爾背景的居民人數有將近千人。該團隊年齡應該是三者之中最年輕的,因此內容時而隨性,時而生猛,調性十分吻合 Chayxana 的原意:四方好友坐下來,隨機聊聊日常的趣事。
然可能因為是剛開始製播的關係,節目走向與調性仍在摸索當中。第一集釋出的內容是 host 邀請自己的兄弟 Uyghur 和表親 Adila 來閒聊,坦白說,前十多分鐘蠻無趣的,大概就是青少年的拌嘴,但有意思的是,該節目中段卻讓我眼睛(耳朵?)一亮,他們開始交換自身因著維吾爾身份,而在社群媒體、澳洲日常生活所遭遇的種種趣事。
他們討論網路上那些拒絕接受拘留營存在、也不接受理性討論的 Denialists,又聊到學校師長同儕如何想像來自中亞的 Uyghur(老師向 host 告解說他心中的維吾爾人就像 GOT 裡的 Dothraki 那段我笑噴),也討論了 Uyghur 一詞作為名字與族名,該如何正確發音?又,怎麼樣的發音,是名字恰好也是 Uyghur 的 Uyghur 所能夠接受的(這點超級重要!)?
乍聽似乎繁瑣,這卻是可能是長年生活海外的年輕一代,理解、逐步發展自身維吾爾認同的重要過程。
此外,Uyghur Collective 的 Instagram 也經營得相當精彩,常常分享關於各綠洲生活的日常照片(無論是當代或是近代),非常值得追蹤。
II)Weghur Stories
https://www.weghurstories.com/
這檔 Podcast 專門設計給對維吾爾完全沒有認識的聽眾,旨於創造維吾爾離散群體間的對話與合作,計劃囊括的主題包括藝術、科學、運動倡議等領域。整體節目的對話感算是介於 Chayxana 以及後面將介紹的 Tarim Talk 之間。
節目由兩位固定的 host 組成,一位是現居法國的維吾爾學者 Mukaddas Mijit,出身烏魯木齊的 Mukaddas 自巴黎第十大學(Université Paris Nanterre)取得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曾參與多項以維吾爾藝術經驗與文化為主題的研究計劃,包括紀錄片、舞蹈以及音樂;另一位則是來自美國的文字創作者 John Bair。
這樣的設計具有其巧思,John 對維吾爾文化並沒有太多的認識經驗,因此節目中若遇到任何特定的主題,譬如維吾爾歷史人物、特定的傳統音樂元素等等之時,Mukaddas 會特意加以解說,讓聽眾可以站在與 John 相近的出發點,一起透過她的解釋來瞭解諸多關乎維吾爾的細節。且對 Mukaddas 而言,英語應該是她成長學習過程中較不熟悉的語言,因此就節目對話語速來說,非常適合跟我一樣的非英語母語使用者收聽。
再來我覺得很值得嘉許的是,Weghur Stories 邀請了維吾爾專業設計人士參與節目的聲音設計,也會提供所有受訪者的背景資訊與作品集,一方面讓這個檔節目成為一個共作的平台,令方面也讓聽眾可以藉此認識更多優秀的維吾爾藝術創作者,讓對維吾爾文化有興趣的聽眾可以自行挖掘。此外,必須一提,該節目製播有受到美國駐法大使館的支持,對此有潔癖的聽眾可自行斟酌是否要收聽。
最後想提一下,我個人對她在第二集節目中,一段關於自身認同轉變的分享很有共鳴。
Mukaddas 提及她在歐洲生活初期,總會有種迫切感,認為自己有責任讓所接觸到的歐洲人們,認識什麼是所謂的「維吾爾」(特別是透過她所專精的舞蹈藝術形式),並且會因為這樣的期待而時時自我檢視與修正。這是一種希望可以被國際社會所認識的期待,但可能是讓人喘不過氣的負擔。
同樣作為一個來自既不受國際社會承認、也不大知名的地域/文化的留學生(台灣),我似乎可以感受到這種迫切感並隨之而來的重量。要向歐洲友人介紹自身背景與認同,是件極具技巧且耗腦的事,卻又總會有種迫切感,希望可以在有限的對話之中,讓對方可以多認識台灣一點,善盡「國民外交」的職責。
我並沒太多意識到這樣的預設是如何影響了我在歐洲的生活,直到一位來自巴勒斯坦裔的瑞典朋友跟我提及,他連續遇過好幾位台灣朋友,全都有友善得不可思議,也都熱心跟他分享台灣的料理和文化,「你們是都受過什麼樣的教育訓練嗎?」他很好奇背後的緣由。這才讓我有了反思的距離,大脈絡的政治困境如何影響了個體在海外的行為與心態。
Mukaddas 意識到了這點,她很誠實地認識自己的限制,明白自己並不能作為一個全括式的載體,去向他人傳遞何謂「真實的」維吾爾傳統文化,更不可能以單數形式的個體,去傳遞複數且多彩的維吾爾文化。
就此,她的轉向是更寬容地理解自己的出身、家庭與族群背景,視維吾爾為自身眾多認同基底的其一(而非唯一),並以此出發在新的生活環境,多方嘗試創作,以維吾爾文化所持續給予的滋養,勇敢去創造更多的藝術可能性。而在這個過程中,維吾爾文化的廣度也隨之多元化、擴張而強韌了。
III)Tarim Talk
https://www.thetarimnetwork.com/podcast
必須承認,Tarim Talk 是三者之中我唯一未全部收聽的節目,原因無他,只是因為沒有太多時間回溯聽完所有先前的節目,畢竟 Tarim Talk 自 2019 年便已持續製播節目至今,更新頻率大約是每兩個月釋出一集,內容主軸是維吾爾裔各方專業人士的訪談,偶爾也會邀訪與維吾爾文化有關的人士(例如最近三月份釋出的 Lisa Ross 訪談,非常有收獲)。Tarim Talk 是由位於倫敦的維吾爾社群 Tarim Network 所製作。
整體而論,我個人認為 Tarim Talk 是三者中最為中規中矩的訪談節目,儘管聽來較為行禮如儀,但能持續放送近兩年,藉而認識許多維吾爾裔的傑出人士,還是相當不錯值得支持肯定的。
附帶一提,Tarim Network 是一個由歐洲維吾爾年輕人所成立的英國慈善機構,目的在於串連全球的維吾爾年輕世代,提供一個彼此扶持、交流的平台,激發更多屬於維吾爾海外社群的可能性。透過他們的網絡,確實感受到維吾爾社群的專業人士,無論何處,在各種領域貢獻著他們的智識與專業。
與此同時,很期待 Tarim Network 目前正在舉辦的徵文活動結果以及年底刊出的維吾爾創作選集,希望能閱讀更多維吾爾裔人士的觀點與作品。
以上三檔節目提供給同樣對維吾爾文化感興趣的聽友們參考,若有我所忽略掉的維吾爾 Podcast,也歡迎各位在留言處補充啦!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