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裝備
在這樣的時勢,激烈辯論已經沒有意義,講道理的空間漸漸縮小,口舌招尤反而容易惹禍。

文化保育與政治—讀《記憶之外》| 翻開澳門 #03
總言之,回歸前所有保育行動都有濃濃的政治目的,不單純是為了文化而為之。

二十四歲裸辭旅居世界|投稿 #27
三年前,我就開始準備我的全球遊牧計劃,亦是我的裸辭計劃...

如何想像「新澳門」的生活?簡評2024施政報告
最重要的信息反而是目錄的變化...

年少日記
電影的氣氛不如我想像的那麼深沉絕望,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主角輕生的成因非常複雜,編導逐步交代時處理得很小心⋯⋯

如何評價歷年的財政預算案?
《財政年度預算案》的重要性恐怕僅次於《施政報告》,但施政報告的冗長已鮮有人閱讀,財政預算案的門檻又更高...我便要介紹兩篇關於澳門財政預算的學術研究

寫事實、講真話的傳媒操守:談《白日之下》
只要堅持視而不見,所有問題都可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一拖再拖,直到相關官員光榮退休,就由新一批上場的負責人來接火捧,這樣的遊戲一玩就是幾十年,既蹉跎歲月又累積民怨,但誰會真正在乎弱勢社群的難處呢?

秋風來了,簌簌地飄落碎感零相
明明已經立冬,卻一點寒冷感覺沒有,甚至連涼快都稱不上,勉強只能說有秋意,貼近11月中旬的日子,室外溫有廿八九度,稍為走動一下,汗涔涔而下。東望洋燈塔(葡萄牙語:Farol da Guia,俗稱:松山燈塔),是一座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燈塔,是東望洋炮台的一部分,亦是東望洋山三大名勝古蹟之一。

再思黃金走私:澳門歷史研究的多種可能
最近與志輝錄制Podcast,內容是關於一篇N年前寫的文章,錄制過程勾起不少美好回憶,便決定再寫寫文回味一番。

磨礪鬥志
最近常常想起魯迅寫過的一句名言:“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此話寫於1925年,說的是當時的政府,今天讀來,仍會覺得魯迅說得太對了。

檔案的邏輯:十月及十二月「學人噏馬交」講座導讀
有關「殖民地」檔案方法論,到底這些長期塵封在檔案館深處的文件,有著甚麼需要思考的議題。

隨遇而讀
書中關注的不是錢的問題,重點也不會放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或較量,他的切入點是如何阻止環境污染和氣候危機帶來的災難,強調不斷追逐資本的增長如何耗損地球資源,最終會令下一代面臨花多少錢也無法解決的恐怖後果。

那些選擇離開澳門的青年
「不是我不想留在澳門,是澳門不需要我」

讀福山的《身分政治》
當一些本來是人之常情的個人感受慢慢變成一種組織、一種力量、一動立場,很快就會被“有心人”加以利用⋯⋯

漫步美女巷
澳门🇲🇴

讀書與懷舊
我當然讀過《家變》,感受過當中的實驗色彩與閱讀考驗,但個人更喜歡的是早期的作品《十五篇小說》,有一個時期經常重讀〈龍天樓〉、〈玩具手槍〉、〈草原底盛夏〉⋯⋯

香港、 澳門、同埋此地嘅語言文字
其實香港同澳門唔係得中文, 唔係得廣東話...

文化遺產與記憶的距離(下):一串串 永遠纏|投稿 #25
「good old days」的想法會讓我們太沈迷於昔日,以至忽略了未來,甚至會出現一種,總覺得現在是失落的、永遠不會比以前好的感覺和悖謬。

文化遺產與記憶的距離(上):心中感嘆似水流年|投稿 #24
相信大家曾經有過以下這個經驗:當你打開櫃門,或拉開抽屜,想著要打掃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間時,你挪動、搬出、拎起、刷拭、用各種角度觀看、欣賞、然後放下一件物品

關心真正的問題,正視自己的病情
我們兩父女就憑著兩排“必理痛”與一些抗敏感藥,與病毒展開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