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何時用Macao、何時用Macau?
作者:Jasper (澳門學16號作者之一)
兩年前我們介紹過一篇討論澳門葡語和英語普及性的研究,為了吸引讀者,文章引用了Google Trend 的搜索數據,表明在全球範圍,Macau 這個葡語拼法要比英語拼法的Macao 更普及。
葡語拼Macau 而英語拼Macao 是不少人的既定印象,後來有學界朋友糾正,其實Macao 在古葡語文獻亦曾被使用,只是當19世紀「葡語正字改革」(portuguese orthorgraphy reform)後,u字尾的Macau 才被廣泛用於葡文。
那麼誤會是如何產生?一個可能解釋,是回歸後中央正式將Macao 作為澳門的外文名稱,而官方內部指引亦明確將Macao 用在官方英文資訊與出版物,故刻板印象才被加深。
問題來了,既然o 字尾的Macao 才更正統,為何到今時今日,大眾在日常生活甚至英文寫作都大量使用 u 字尾的Macau?
語言的使用不但反映日常習慣,亦與社會文化脈絡高度相關,捍衛粵語、使用英式或美式英文的口音與文法,甚至也是身份認同一部分。
適逢澳門回歸,我們也來介紹一篇從Macao/Macau 的使用,探討澳門身份認同的最新研究。來自澳門大學英文系的研究者,分析了從官方新聞到網上輿論等語言使用趨勢,不但解答若干迷團,亦嘗試討論澳門的身份認同,頗有啟發性。
怎樣研究「澳門」正字?
又到了介紹研究方法的部分,同樣沒興趣的讀者可以略過,但了解研究方法既能有助理解,也能看出研究品質,還是建議大家讀讀。
首先,研究者想要了解不同社會人群是如何使用Macao 或 Macau,故分成三個體系去觀察。第一個代表官方規範體系,資料來自澳門官方新聞網站,收集從2000年到2016年所有的官方英文新聞如何使用Macao/Macau 這兩個「正字變異」(Orthorgraphic variation)。
科普一下,「正字變異」是指在書寫中,對同一詞語或地名的不同拼寫形式,是語言學名詞,大家基本了解即可。
第二個觀察體系,則是相較官方更少規範的學生書寫,數據來自針對2022/23年度修習澳門大學英文課的70份學生問卷,當中41位屬本地居民,藉此觀察澳門和外地生的用字差異。
最後是觀察Twitter(現在叫X)上人們的用字差異,收集2020年到2023年間共151篇涉及使用Macao/Macau 的帖文(tweets),從而了解網上的實際使用狀況。
有了從最嚴格到最自由的三個使用層次數據,研究者便可分析回歸至今社會的用字變化。但有一缺點研究者也承認,便是三組數據的時間差異頗大,官方數據長達十多年,其餘兩組則只有近年資料,這點當然影響可比性,但至少能反映最新狀況,值得參考。
接下來看看這些數據告訴我們什麼。
何時用Macao、何時用Macau?
第一個不意外發現,是官方用字的趨勢變化。
從歷年用字趨勢看(見圖1),Macau 和Macao的使用次數在官方的英語新聞資訊上呈相反發展,剛回歸的2001年,76%(819次)澳門以Macau 書寫,到2016年只剩5次; 同一時間Macao 的使用則由24%(259次)上升到絕對地位的99%。
曾有研究在2006年時指出,澳門官方內部明確規範使用Macao 作為非葡語的唯一澳門外文名稱,現在至少在對外發佈的官方新聞上得到證實。
但這裡提一個自身有趣觀察,澳門美食節的大招牌似乎一直到近幾年才統一使用Macao Food Festival,2020年前仍然是用Macau 指稱(2022年的元宇宙美食節是近年例外)。這一例外現象除反映官方規範在某些領域仍未落實,似也透露Macau 一字的深入民心。
那麼非官方的領域又是如何書寫「澳門」?
大學是研究者觀察的另一渠道,結果問卷調查發現學生使用Macao/Macau 的習慣已與官方大不相同。如圖2所示,在41位受訪本地生中,26位(81%)身份認同為澳門人的學生傾向使用u字尾 Macau 寫法,只有6位(19%)傾向使用o字尾 Macao 寫法。
有趣的是用字選擇也會隨身份認同改變。認為自己既是澳門人也是中國人的本地生,5位(54%)選擇u字尾寫法、4位(44%)選擇o字尾。而屬內地生的受訪者在使用上則沒有明顯差異,分別是13人選寫Macao、11人選寫Macau。
澳門認同的爭議
在今天的輿論環境下,人們談論身份認同(identity)格外謹慎,然而身份認同無論在現實或在學理上,都是繁雜、多層次、流動且難以被定義。
澳門亦不例外,過去香港大學的民意研究計劃曾追蹤澳門人的身份認同,發現大部分人為雙重認同(dual identity),即既認同自己是澳門人也是中國人;但亦有學者指出,本地認同是回歸後官方透過經濟發展和成功申請世遺而「刻意打造」;有研究更認為葡文作為官方語言以及其他本地殖民元素,也是建構澳門認同一部分。
相信沒有人能說清澳門認同是什麼,本文介紹的研究者亦提到這點。一個簡單例子,當我們說葡國元素也是澳門認同一部分,然而大部分人卻不懂葡語,且Macanese 也只是指涉土生葡人而非所謂「澳門人」時,我們還能具體指出誰是擁有本土認同的澳門人嗎?(即使在葡人社群內部,認同亦有所不同。)
基於此,當本篇介紹的研究發現人們在選擇使用Macao 或 Macau 時,確實也會根據身份認同變化,研究者認為選擇使用Macao的,更多展現澳門認同當中與官方一致的國族面向;而選擇使用Macau 時,則更像一種依附在地方文化與殖民特色的「地方認同」(place identity)。
研究者用「地方認同」而非身份認同去表達,似乎暗示這種認同和國族認同並不衝突,只是不同層次的認同面向。但如筆者在本節起初說,認同議題相同複雜,礙於能力所限,筆者不敢為研究者下定義,只能留待讀者們進一步思考。
結語:回歸二十五年⋯
澳門回歸快25年,一個回歸命運被早已確定的地方,人們卻仍在尋找身份認同的答案,而官方則持續強化國族教育,這兩種渴望在近年都越演越烈,細想實在奇怪。
雖然筆者在本文多次強調認同議題的複雜性,不過有一點頗達學界共識,即一種認同的強化,往往因為意識到另一種認同的強烈存在,亦即所謂「他者」的確立,「我群」因此作出各種回應來劃分彼此,而語言與文字便是最常用的劃分工具。
到底我們在本研究看到的,因為身份不同產生使用Macao 與Macau 的差異,是基於「他者」,還是如研究者所說的共存狀況?大概不同人會有不同答案。
#文章篇數:2️⃣3️⃣5️⃣
#本篇同步發表於《論盡》
👉 成為免費爐友,郵件收取最新文章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