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木偶奇遇記有多經典?每個大師都要拍一部皮諾丘
下周將舉辦2023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歐美影壇,幾乎每個大師都要拍一部皮諾丘,相關改編電影至少有14部!一個木偶男孩到底有什麼魅力?本篇文章由影評人無影無蹤 (翁煌德)撰寫,從史蒂芬.史匹柏的科幻片《A.I.人工智慧》切入,觀察一部19世紀的童話,從「寓言」變成「預言」,討論迪士尼…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520691f6-078d-45ef-8176-822fa8187652.jpeg/public)
【電影】巴比倫
一部說電影的電影,展現電影圈的光明面與黑暗面,多處致敬《萬花嬉春》的驚喜彩蛋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40d14073-2ff3-4394-b7a6-4f8769889245.png/public)
書摘: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
本書提醒我在觀看歷史時,制度、物質與文化層面更是相互牽動的,而非只談文化史就可理解文化,經濟與政治層面同理。並且作者也透過這種集體意志的鮮活重現,提醒我除了理解結構更要回歸個人,去看望個人的生命史,以建構一個完整的、「有人的」史觀。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cover/f0b09dea-33db-47c4-b62d-b6bdf86d68e8.jpeg/public)
【閒聊】喪屍電影簡史
內文可能有部分恐怖圖片,請慎入。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4a4e9538-6159-4d75-9d52-071930337fcd.jpeg/public)
想突破認知的邊界,或許最快的方法就是看懂一部好電影
在資訊越來越發達的現在,可以選擇與世界連結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但在這多元化的時代裡,如果要說有一種媒介,是最能串連大家的共鳴,那就唯有電影了。只有電影可以瓦解現實的邊界,去模糊眼睛所見的真實、肉體的感覺、真實與想像的空間、時間的維度、聲音與語音,也可以隱喻權力與意識形態,再表達對科技的好奇與科技的恐懼。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9d366901-526d-4e41-b8d8-036360cd3d6b.jpeg/public)
黑色電影和性別形象轉變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會説一些黑色電影的背景資料,然後討論當中的特點與性別問題有什麽關聯,最後會用黑色電影與其他類型的電影作性別定型上的比較。除了表現出黑色電影對性別定型上的衝擊外,還想從其背景和香港的黑色電影中表現出電影的風格和特點其實和時代的背景很有關係。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4b6d4530-40d2-47ad-b138-7512d1f63c45.jpeg/public)
洪席耶《影像的宿命》X高達的《電影史》:在「看」與「說」之間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連結:https://paratext.hk/?p=2900 法國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陸譯:朗西埃)的書,儘管每本都具有洞見,不過老實說,真的都不太好讀(當然,也有可能是翻譯的問題)。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2af00dcf-c1e3-4e7b-98be-98393c31b213.png/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