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oà A-hâm

@gdgd88081888

本土語言能力測驗中腔調差帶來的差異經驗

在《國家語言發展法》正式實施,新課綱上路、本土語言課程制度化進入九年義務教育系統以後,因應師資的需要,語言能力認證會迎來新的報名人數高峰。這三大類語言能力認證,有關方言別/腔調差的區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考試制度也有差別。本文會針對三類本土語言,訪問總共三位語言使用者,來初步探討…

書摘: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

本書提醒我在觀看歷史時,制度、物質與文化層面更是相互牽動的,而非只談文化史就可理解文化,經濟與政治層面同理。並且作者也透過這種集體意志的鮮活重現,提醒我除了理解結構更要回歸個人,去看望個人的生命史,以建構一個完整的、「有人的」史觀。

影評:從女性主義電影評論分析比較《孤味》與《血觀音》

本文指出,男性角色的缺席並非「消失」,而是透過男性的失語、客體化,強調了他們的符號性意義,進一步輔助敘事深度。而女性角色的經驗或氣質被強調,不是為了鞏固刻板印象或者報復刻板印象,而是與傳統認識進行複雜的調情,。女性群像電影的崛起是一項挑戰,並非為了取代或報復男性凝視,而是提出一種…

當社交成為一場巨大遊戲-Tinder如何讓你欲罷不能

(原文於2021/12/16刊載於MPlus)   在當代社會中,人的一天從社群平台開始。按讚、留言、分享,社群平台提供我們這些行動的選擇,也透過演算法分析背後的心理機制,進一步決定往後我們看見的內容,讓我們更加欲罷不能。無論是接收新知、追蹤朋友動向或是正經公事,人們高度依賴社群媒體所提供的資訊及情感連結網絡。

影評:《茲山魚譜》-流亡知識份子的生命境況

(原文刊載於2022/03/23於MPlus)   2021年的韓國電影《茲山魚譜》,描寫在辛酉迫害中因學習「西學」而被迫害的知識份子丁若銓的故事,他被放逐到偏遠的海島漁村黑山島,收漁民張昌大為徒教他識字讀書,作為交換向他學習海洋、魚類知識。

類影評:《美國女孩》與她的馬

阮鳳儀的第一部電影《美國女孩》上映了,話題度與實際票房看起來都頗為可觀,我也誠心希望這部電影能被更多台灣人看到。這部電影講述母親因為檢查出乳癌,因而帶著兩個在美國長大的女兒回台接受治療的故事,與長年不在一起的爸爸重新在一起生活,女孩們需要適應新的房子、新的家庭關係、新的一個做...

網路時代社會運動的意義:《憤怒與希望》書評延伸

在理想的社會運動中,每個人的感覺都是感覺,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經驗,每個人的觀點都是觀點。或許這聽起來像廢話,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很難被實現。因此,我認為社運發生的過程與目的,是讓每個人從習以為常的結構之下,嘗試找回對「權力關係」與「壓迫」的覺察,並且得以談論、介入,進而恢復被壓抑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書評:《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MPlus青少年評論文學獎)

現在看來,我們會認為日本的社會改革動能似乎極弱,少有社會運動的發生,日本人對於社會運動的想法也幾乎是負面的,他們認為社會運動即是充斥著暴力、動亂與內鬥分裂的暴動行為,而這些認知與過去新左運動的激進性質有關,可以說日本社會現在仍籠罩在那樣的陰影之下。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