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大家庭中的“以色列人”
印度社会主张一种基于种姓和社会功能强大的男子气概——开车耍刀枪,空手打流氓;嘴上能说会道:既能登上英语的殿堂,也能下得了本地的厨房。但我们小山村里除了出家人还充斥着各种以色列等国来的白人嬉皮 以及藏族难民。他们的历史与身份不入主流 却也被当地人包容着。

在地球的另一端与瑜伽相遇
讲述我在摩洛哥与瑜伽相遇,重新感受到爱,和平与连接的故事。

像个水手登上陌生的码头一样旅行 | 杂志专题
本文是我为《GQ》杂志2023年7月刊特辑“旅行的必要性”撰写

一个叫新和的无人知晓的小镇|广西游记(三)
夜里非常安静,打开阳台的门会有点儿害怕,河边茂密的林木以及湿热的空气,让人想起《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那个电影很难懂,但我记住了泰国湿热雨林里的鬼猴,他有着一双炬火般的眼睛,他趁夜潜回家乡。

红色龙州|广西游记(二)
龙州县城在中越边界上,因为法国和越南的关系,以及越共和中共曾经的“兄弟情谊”,这里曾是战略要地。如今一切俱成云烟,留下两个“景点”:“胡志明展馆”和“法国领事馆旧址”。胡志明在20世纪上半叶和中国共产党过从甚密,从展馆留下来的照片和资料看,他一年“窜访”中国数不清有多少次。

螺蛳粉之锅|广西游记(一)
然而无论如何,我在广西地面上第二次尝试爱上螺蛳粉的努力,仍然以失败告终。

2023厦门马拉松赛记
厦马其实是个历史遗留问题。2022年初,一批马拉松组织者,在经历惨淡无声的2021年之后,纷纷开始尝试组织报名。运营公司倒闭得差不多了呀,苟延残喘着的那些,员工也没剩几个啦,再不试着做点什么,这未来还有什么指望?我也憋疯啦,但我那时候冷眼旁观,不肯报名比赛。

厦门往事
那天中午在一家小店吃牛肉面,老板娘问是不是第一次来厦门,我说不是,十五年前待过两三个月呢。然后,突然,就脱口而出:我当年待的地方叫马巷。过去很多天以来,我一直搜肠刮肚,但拿着地图也无法确定当年身处何地。很多地名似曾相识,乱花迷眼。我问老板娘,马巷是在哪个区?
西北行记之兰州篇
很长很无聊,慎点。

西北行记之西安篇
Sorry,没有景点。

书评<<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希望佛教与亚洲人能在亚洲长存。也希望藏族人能自豪地在西藏生活,无论说什么语言,信什么宗教。

洱海不是海|旅行日记
新旧交替的这几天,终于完成了一趟过去三年来梦寐以求的旅行。说梦寐以求,并非说目的地,而是旅行本身。像从前一样自由而随性的去往一个地方,不需要扫码、不需要核酸,不用担心被截留,不用担心回不来家。这趟旅行本来还可以更完美,一方面完成两年来的第一场马拉松,顺便完成旅行。

一年好景君须记
什么是冬季呢?大概是在社交网络上看到欧洲朋友煮的一小锅热气腾腾的热红酒,围坐一起吃着奶酪、烤肠和各种应景小吃搓着麻将。寒冬隔离在窗外,屋内四季如春。巴黎夜旅人们在这一刻暂得歇脚的安逸,高朋满座的热络。地理分南北,四时各不同。我看到此景不由一笑,因为我刚把带来的菊花茶...
看山不见山
游记、回忆、等等

都江堰一日记
书店、古城、茶馆

周末四渡岭探路之旅
帝都房山郊区山势颇具南太行巍峨高耸,断崖林立,风景绝美!

初冬时节再逛紫竹院
紫竹院的美,不论春夏秋冬。

周末闲逛之西山植物园
抓住秋天的尾巴转了小西山一圈。

立冬纪事
今天立冬,愿你三冬暖,无春亦不寒。

登白石山品太行神韵
白石山集雄、奇、险风光于一身,被誉为华北“小黄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