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自由寫
IPFS What is this

七日書精選推薦之二|透過餐桌呼喚情感

自由寫
·
·
第四期七日書的主題是「我的人生餐桌」,共有230位文友報名參與,我們精選了第三、四天的好文章、有趣溫馨的互動,分享給更多文友,也歡迎你透過文字閱讀人生。



參與盛況

七日書來到了第五天,這次共有230位創作者報名,有145位是第一次參與七日書。

本輪七日書有全新的活動頁面,若你報名參加,8 月 5 日寫作期開始之後,你的編輯器右上角會出現「參與七日書活動」的選項,選擇相應的寫作日期,你的每天日記將得到分類,此舉透過自行分類,讓你的文章呈現在活動頁面上。同時本次也取消了「每天都需要發一篇文章」的規定,只要在寫作期內把七篇發出即可,方便你分配時間。點擊加入全新七日書活動系統。

我們鼓勵你為自己的七日書文章建立選集(指南點此),完整呈現你的寫作。




獲取你的永恆寫作足跡(大滿貫徽章、鏈上參與憑證)

我們設計了三種不同的「七日書」參與證明,包括一款在 Matters.Town 個人頁面上的徽章,以及兩款鏈上憑證。這些憑證皆能證明你參與過七日書,是 Matters 七日書社群的一份子,我們很高興在這個持續的個人探索活動上認識大家、了解彼此。

如果你在任何一期七日書獲得「大滿貫」,本次活動結束後,你將會在 Matters.Town 的個人帳戶頁面獲得大滿貫「徽章」,它會出現在你的個人檔案頭像下方,成為一個印記。

如果你在任何一期「七日書」書寫四篇以上的日記,你將獲得「鏈上參與憑證」;如果你在任何一期「七日書」獲得大滿貫,你將獲得大滿貫鏈上參與憑證。這兩款憑證都會出現在你的加密錢包內。

如何獲得鏈上憑證?你只需要在 Matters 帳戶綁定加密錢包(教學點此),我們便會自動把鏈上憑證發到你的錢包地址,你便可以為自己保留這些珍貴的印記。

更多詳情請點撃:參與「七日書」,獲取你的永恆寫作足跡



精彩留言

@IceYuzu 留言給 @小象 <七日書 Day 4 | 比大腦做決定更快的胃>:「離開家一段時間再回去,才發現原來家里的菜並不是自己喜歡的。好有同感,那種奇怪的陌生和疏離,寫得真好。」

@於寒嬰 留言給 @莫來石 <七日書#4.3|萬火>:「好巧,我床頭長年擺著一尊迦尼薩小像,之前看小說裡說迦尼薩斷了一根象牙,因祂為人類做出了犧牲。雖然不信印度教,但很為這種想法動容,原來殘缺可以不是我們文化裡的「報應」,也有可能是因為「犧牲」。買下迦尼薩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明明也不傷心,但眼淚生理性地流了很久,有種被洗滌過的感覺,可能因為想起了一些人吧。」

@阿番🍅 留言給 @款款 <七日書 #4.3|最後一夜>:「在那個年代,有過這種躺平人生的勇氣,外婆也是非常前衛又自主的人呢。如果我有這樣的外婆或母親,我想不會怪她沒有多打一份工,我會感謝她沒有把自己的人生全部託付在子女身上,謝謝她成為獨立、懂得照顧自己的女人。」

@自由精靈|多比 留言給 @蒟蒻魚 <星空下的那一頓宵夜> :「也忘了多久沒有這樣的懺悔大會,可遇不可求。情緒來了、信任夠了,便會說。你說「以後一定只做自己開心的事」,也是經歷了許多,得出來看似簡單但艱難的感悟。那是一場很棒的宵夜!」


好文一起讀

新作者特別推薦

*本次七日書有不少新朋友加入,以下推薦數篇,歡迎大家給新朋友鼓勵、留言、打賞~

@6ear6eer 茶餐廳音樂會

最深刻的原因,除了因為它結業之後,店主將會移民,所以短期內再難以吃到他們的招牌菜—蔥油生炸雞髀飯,更重要是為了告別餐廳,我和朋友參加了一個「茶餐廳音樂會」。店主邀請了唱作歌手自彈自唱,於短短1.5小時唱了很多關於一起、離別、堅持的歌曲。當唱到Children Song時,不其然被感動,原來不經不覺距離2019已經5年了。

猶幸赤子心總不捨得變賣
榮幸還有你跟我在做反派
而你赤裸裸敏銳如像小孩
跟我敵抗世界病態

@江燮   食食相惜:七日書 Day2

有一回我停在鹹酥雞攤前,由於母親注重養生,我們沒吃過幾回,而且都是親戚朋友帶來才有的機會,妹妹嚇得說:「怎麼了?你該不會‧‧‧‧‧‧」互看一眼後,我們兩個各夾一樣,畢竟那是一個沒有什麼零用錢的年紀。點完餐之後,心想等餐過程會不會被出門父親撞見,如同油鍋中的炸物懸著,一拿到之後,馬上跳上腳踏車到小公園,不出十分鐘的時間:吃完,找垃圾桶,丟進,相視大笑,回家,躲進房間。

長大之後,離家工作後。喜歡食物的口味沒變,變的是習慣。每當回家,父親總會到車站接我,坐上機車瞬間:「會不會餓?」

@攸心 七日書(Day 3):兩個人的木圓檯

V低頭撫平墊餐桌的花紙,我忙著往杯子裏添水,我們誰也沒有望向誰。因為我知道自己又問了一個越界的問題。

我忘記V最後完整的答案了,只記得他說自己不喜歡在星巴克裏談左翼理想,那是一種虛假。然後再次提醒我:快樂是很重要的,你不要忘記。

我凝視著他的臉,還是想起那個沒有爬上富士山的男人。他聰慧,懂得以一種黑暗去理解另一種黑暗,然後轉身離去。

@passerby 七日書:我的人生飯桌(四)

前兩天和朋友聊起一些小時候的記憶,我發現我其實並沒有記得很清楚,或者是有些記憶我已經不能判斷它的真實性了,但我還是會很在意,後來聊才發現,記憶可能未必真實,但我們當下感受的情感應該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其實很多時候只是記住了當下的那個情緒,隨着時間推移,我們會把這個情緒放大,以致當下的感受比記憶要清晰。就像我上面說的胃給我的反應和感受一樣,我可能未必搞得清那一餐飯吃了甚麼或和誰吃,但我記得當下胃給我反映的情緒,從而去判斷我是享受的還是不享受的。現在只要提起吃到飽,我都會想到那一次深夜吃完後一出店門就馬上吐了的事情,以致於我現在都不會再去吃吃到飽或在太夜的時候吃很飽,可回想起來吃的當下是開心的嗎?好像也是的,但我記住的是這個後續的感受多於當下發生的事情了。

Inside Out裡不是有很多情緒在腦裡面嘛,我感覺他們應該有一個場景是胃呢,就是大腦總部傳輸出去的即時反應部門,大概是這樣吧。

2024.08.08 12:40 寫於出租屋的床上

@旅行者 胃的小劇場

就在胃準備加大反抗力度時,一股期待已久的暖流及時而至。這是一頓熱騰騰的家常菜,還有一碗營養豐富的ABC湯。它們的到來帶來了溫暖,安撫了躁動中的胃。五彩繽紛的新鮮食材漂流而入,也為胃的工作環境帶來了歡樂的氣息。

終於,胃不再愁眉苦臉,而是興致勃勃地投入工作。

盡管速凍食品便利無比,但它們帶來的負面影響簡直讓胃心力交瘁,幾乎都快要變異了。

生活不僅僅是講求快速、便捷,在那些難以注意到的地方,還有很多被忽略的器官,日夜為你拼命收拾手尾。哪怕只要你能嘗試用心去品味食物,吸收那些充滿健康、正能量的食物精華,都是對它們最好的犒勞。



第三天:
寫下你和朋友或家人最印象深刻的一頓飯。描述為甚麼那餐飯是一個如此特別的時光,是甚麼環境、食物、感覺讓你份外享受?


@unouno 七日書R3_Day3|平安夜的那次一見如故的大餐

要說起印象深刻的一道飯,我想起了有一年平安夜,約了幾個跨越了幾大洲的網友,第一次線下面基,大家第一次聚齊,在遊樂園的主題餐廳,吃著香噴噴的烤雞,大快朵頤,伴著那幾年我吃過最好吃的德式香腸,來自德國的小夥伴也完美認證。 (......)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起生命里那些點點滴滴被女性情誼滋潤的時光。

我們已經在線上深入交流小一年了,決定來一次線下小聚會,就像失散多年的親姐妹。我們不必解釋,就可以精準地相互理解談話間每一個痛斥or嘲諷父權架構的痛點,時而大笑,時而激昂。如果說人類有真正的共產主義,我相信一定是由女性來實現的。我們的人生際遇各不相同,但是在那一刻群星閃耀,相互交織了。

@Islander 與時間借來的晚餐

三人到齊,坐在小方桌用餐。大學時期第一次到安宅,第一次品嚐安現學現賣的辣子雞丁,同學訕笑配料比雞丁還多。一切歷歷在目,有滋有味,是安努力跟媽媽學到的菜餚。

而今在餐桌上再次品嚐安的手藝,彷彿向時光借來的時光,彷彿我們仍然在那個工業區的大學。還記得那個冬天,學長說,安穿得很漂亮,但是一點都不保暖,而我穿得很醜,一樣不保暖。好幾次我們在夜間出遊,夜間那個月黑風高的陽明山,一路箭竹瘋狂搖擺,逛士林夜市忘了吃什麼。學長借來的車子,沒讓車主知道其實他沒有駕照。夜裡,他不斷重覆何不各言爾志。那一段不曉得都在幹甚麼傻事的青春時光。


@莫來石 七日書#4.3|萬火

我喜歡萬火,和邀請浮與楊來萬火的根本理由其實都是同一個,不僅僅因為它好吃,不僅僅因為它溫馨,更因為這里是我的在滬友人們,不約而同,卻約定俗成的告別宴之地。我在這里送別龍,她在一年四季都是盛夏的新加坡開始新的生活,依然寫著她愛的書法;在這里送別諾,她在澳大利亞,依然看著她喜歡的歌劇;而這一次輪到我,我將去往柏林。

《悲情城市》最喜歡的一幕,是酒樓上知識青年圍坐,同一個包間,商賈在此談私運贓物,幫派在此劃定勢力,而這些青年只是喝酒談天,推杯間聽見樓下曲調,「流亡三部曲?我們也唱。」遂推開陽台門,唱,泣別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黃河長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

這一幕一出,昔日的他們的台北,和今日的我的上海,就都成了悲情城市。

@蒟蒻魚 星空下的那一頓宵夜

攤開野餐墊,擺上少得可憐的宵夜,我們開始仰望著星空喝酒吃零食。幾杯酒下肚,三個人便開始感慨起來,我後悔自己隨便就辭職,辭職又不知道該幹什麼;A說起他坎坷的情路,在求而不得中輾轉,我們才知道原來這個人一直在暗戀某位女神;B的八卦才勁爆,他說想離婚,對太太已經沒有感情,待一起很難受。喋喋不休中發現原來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互相關心,也沒有好好談過心,直到這一晚,紅酒和穀物脆片的催化下,在繾綣星光中,我們忽然都敞開心扉,說著說著就把這一場簡陋的宵夜聚會變成懺悔大會,彼此人生中的各種悔和恨都拿出來鞭撻了一次,把自己說得熱淚盈眶,惹得不喝酒也不需要懺悔的先生在旁邊笑死,一瓶紅酒而已,以你們的酒量至於嗎?

那一晚,大家好像又重新認識了一次,友情永固在光年裡,隨星光在銀河流淌。我說以後一定只做自己開心的事,絕不委屈自己;A發誓要換一個人來愛,總能找到一顆可以手摘的星;B最狠,決定回去就同老婆離婚;先生大人則很煞風景地說,夜了,我還要摸黑開車下山,可以走了嗎?

@别书 七日書|餐桌上的苦勞

我好像沒有對食物的熱情。

吃飯於我而言首先是一種勞動,西西弗斯式的勞動。我經常在想到吃飯時感覺絕望。為什麽,人要這麽一直無止盡地吃飯?每天起床會餓,吃完了東西會餓,再吃了一頓之後還會餓,就算吃了再多,第二天還是會餓。就好像所有吃過的那些東西都沒有存在過一樣。總是要吃,總是在吃,無止盡的饑餓,無止盡地吃。

自從一個人生活後,這種勞動更加變得辛苦。永遠在思考、選擇,每一頓吃什麽,要進行什麽樣的準備。如果是自己做飯,買菜、備菜、燒菜,做完了不僅要清洗收拾一整個廚房,或許還要面臨分裝和儲藏食物——獨居中慢慢積累下的經驗。如果是想偷懶買一些現成食物,那麽也要思考花多少錢、去哪里買,精打細算價格和路線,當然還有準備吃的步驟和時間。只是為了吃飽也就罷了,在種種恐嚇之下,我也不得不開始考慮食物營養的均衡,需要有足夠的蛋白質,膳食纖維也少不了,最好是優質點的碳水免得自己一直犯困……巨量的營養學知識伴隨焦慮經由社交網絡的各個縫隙滲透進來,不管我想還是不想,吃飯都更加變成一種計算,然後是負擔。

一個人生活夠久了,我也從一個吃飯困難戶的挑食小孩,對飯的態度慢慢竟然轉變為,只要是現成的,什麽都好吃。



第四天:
如果你的胃有不必然和你相同的身分認同,它的認同是甚麼?是怎樣形成的?

@忐忑 我的胃Arnold

我的胃叫Arnold, 不是Armstrong 但也稱的上Bodystrong。Arnold喜歡著不同國家的菜系,但是他唯一的恐懼是辣。那種燒盡身體從頭到腳的辣。雖然從小對辣子不陌生,但是從未去正式的訓練過。在印度時,他被挑戰極限。每次Biriyani挑戰成功後,雖然遍體鱗傷,卻有著一種打敗戰的快感。

為了與Arnold更好的共處,我也很認真的去選擇我的飲食,也儘量在太陽落山前完成所有飲食。當他沈默時,我也知道是最近的身體受病毒攻擊。當他過度活躍要著東西吃時,我也知道是他受不了最近的壓力和心煩事。離心太近,也能聽到她的痛苦呢。

@桐生茂豫 「胃的秘密:一段味蕾的自我認同旅程」

如今我的主人有個不肖的胃,也就是我。這不肖的胃和祖宗們的喜好之間的戰爭永遠不會結束。他們努力讓主人吃更多,而我這個胃則夢想著各種逃脫。在彼此無法理解下,列祖列宗們終於明白了,這個不肖的胃一定要〝下放〞到別人家,於是主人就被送到外公外婆家去生活了。在新家,我擺開陣勢,懷著忐忑不安的胃壁,準備快速收縮來個決戰光明頂,但當我第一次嘗到加了蛋黃的溫熱白粥時,我的皺褶跟胃酸都平復了。

@細雨 辣与痛

辣是一種痛覺,這也是為什麽有人吃過火鍋後便會遭遇辣椒穿腸之苦。被胃炎折磨的這幾年,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種反地心引力的穿腸之苦,或者說,穿食管之苦。火鍋進嘴,唇舌是最先痛的,辣與它們周旋一番,勉強妥帖了,再進入食管。食管又痛,當它反抗的時候就是發炎的時刻,燒灼感悲壯激烈,有時會想,豫讓漆身吞炭,大概亦是這種撕心裂肺的感覺吧。火鍋下肚,胃痛。胃是很給面子的,它會安靜地等待你享用完這放肆的一餐,然後再發作自己的痛。那種痛發作的時候,就像體內燃起一把烈火,如果不想辦法熄滅,會覺得自己將要燃燒殆盡。熄滅的方法也很簡單,喝一點牛奶,服用幾粒鋁碳酸鎂咀嚼片,這場火災,就算過去了。

@Ceres 七日書S4E4|國際胃的修行

結果,很快我就欣喜地發現,自己的胃不具備國籍意識。它不僅可以繼續喜歡家常中餐而不帶慾望,僅是輕鬆的滿足和喜歡,還能不斷接納本地各色美食與口味,甚至培養出新的餐食愛好和日常情誼。由於食材配料都源於自然,極少調味劑,胃和味蕾似乎都變得更加敏銳,即使是最簡單的油鹽小菜,也能嚐出天然的驚喜。

去年「不明白播客」有一期邀請到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陳玉箴和幾位台灣美食作家,探討台灣菜和身份認同(陳教授有本書寫《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我覺得太有意思了,也是我想追問的:「中國胃」除了飲食習慣的慣性以外,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到無意識的味覺身份認同的驅使?我很好奇,總覺得中國的飲食文化才是最最根深蒂固的「文化」,誇張一點說,入腦入魂,且很難被意識到,因為人人都需要吃飯,既是日常,也就難於被細想。放眼世界,每個地方也會有自己的美食和或多或少的飲食文化,只是在我知道的範圍內,沒有另一個地方自豪地宣傳「民以食為天」。

我不知究竟是我的精神和思想變化影響了胃的感應,還是其實我的胃作為身體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在保持它生理上原始的誠實本色。我很高興我的胃能夠和我的認知「合一」,得以擁抱未知的多樣和寬廣,在這顆星球上不斷嘗試不同的滋味。

@於寒嬰 七日書第四期|第四天-溢鴨湯

現在是早上六點,再過幾小時,母親便會端來那碗每日例行溢鴨湯。窗簾遮光不好,日頭初升,透過斑斑孔隙滲進房間,似夜貓的眼睛。阿娟聽到樓下鴨舍里的呱呱生此起彼伏。很快,母親便會戴上鬥笠,拖出一只紅臉正番鴨,放血,除毛,咚咚砍成小塊。蒸鍋倒扣一個小瓷碗,四周滿滿擺上鴨肉,小火燉煮。鍋中受熱,便會將鴨肉里的汁水、油脂逼進倒扣的瓷碗里。如此,一只鴨子正好能溢出滿滿一碗肉汁。

事實上,阿娟不喜歡溢鴨湯的味道。每每母親端著碗走進房間,她便敏銳地嗅聞到那濃厚的鮮甜肉味里,揮之不去的腥臊。熱氣撲面,她清楚的看到碗里浮著一層厚厚的鴨油,汪汪油脂連成一個反光的大泡,沿著碗口凝成一圈白色的油膏。往心里深深嘆了一口氣,不敢讓神經質的母親察覺自己的厭煩,於是將溢鴨湯一飲而盡。熱湯滑過食管壁,灼熱的疼,腥氣一下從胃里倒反,灌滿口腔鼻腔,鴨油則附在因高齡生產而松動的兩排齒上,怎麽也刷不掉。她默默倒數著數字,摒氣,直至母親離開,嘔、嘔,阿娟連著幹嘔幾下,眼淚瞬間沖上眼眶。




同場加映:七日書作家講座|洪愛珠:買菜、做飯、留神,而後寫作

食物於我們是每日必需品,一餐一餐之間是生活,是記憶,也是人情。食物於你有怎樣的印記,你和食物的故事是什麼。

同場加映,我們有幸邀請到台灣作家老派少女洪愛珠作客七日書,擔任線上分享會講者,講講她的寫作經驗、分享如何從食物寫出人生的千百種滋味、伴隨各種家庭與人際故事和回憶。

日期:8月21日19:30—21:00
地址:Zoom us02web.zoom.us/j/88... (Zoom ID:88231891216 )

活動開放所有讀者參與,填寫報名表可獲得郵件提醒
報名:forms.gle/72k88FEiQx...

洪愛珠:台北養成,觀音山腳下半城半鄉之人。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畢,平面設計工作者,工餘寫作。散文關注常民吃食與人景。曾獲台北文學獎首獎、林榮三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2021年出版《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榮獲Openbook好書獎 / 年度中文創作、台灣文學金典獎、誠品職人大賞等。並授權多語及影視版權。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