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95):文胜于质 — 儒家用礼乐驯服人的野性导致奴性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
史,负责文书的史官。引伸为丧失活力,文绉绉的迂腐之辈。彬彬,物相杂之状。
孔子的意思,质实多于文采,疏于礼乐,就像未进化的野人。而文采多于质实,就像史官一样循规蹈矩和文绉绉的了。只有质实和文采相得益彰,才算是君子”。
但卫国大夫棘子成对此有不同意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颜渊第十二)。
他对子贡说,“君子只要质实就行了,何必再加以文饰?”子贡就反驳他,“我为你感到惋惜!夫子您对君子的认识不对,说出来了就驷马难追,有损您的英明。文与质同样重要,质也需要文饰。不然,去了毛的虎豹皮与去了毛的狗羊皮有什么区别呢?”
鞟( kuò),动物去了毛的皮。子贡用动物的毛发来比喻文,而用动物的皮来比喻质。
孔子和子贡都认为,文与质相匹配才是最佳状态,才算是君子。质胜文和文胜质都欠佳。至于何为质胜文和文胜质,没有量的标准,两者相差很多好判断,相差不多就很难判断,就只能凭感觉。
孔子当然反对人们淋漓尽致地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欲望,不然就会天下大乱。而主张用礼来约束和压制人的本能,而用文来掩饰、修饰和映射人的欲望。但孔子也反对过于文饰,而完全丧失人的本能冲动,丧失活力与勇气。在列国争强的年代,诸侯需要文武双全的人才,士还没有完全分化为文士和武士。君子和士,不仅要习文,也要习武。儒家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就属于武类。习武则有益于释放人的本能,保持勇气和进取。
但由于孔子的学说根本上是用礼乐来驯服个体服从专制统治,儒家就逐渐抛弃了“质”,而专意于文。不仅是文胜于质,而且是有文无质了。到秦皇汉武一统天下,皇帝也不需要反而忌惮文武双全的人才了。鼓励天资聪颖者专门学文,成为官僚;同时吸收不那么聪明的人习武当兵,对于巩固皇权最为适宜。而随着隋朝建立起科举制,就将这样的人才培养和筛选偏好制度化了。所以,后世的儒生,都成为读书人,只是学文以考取功名,不再习武了。源自于孔子语录的成语“文质彬彬”,其意义也变成斯文有礼和文弱的意思。
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质是就人的本能欲望,不加修饰的表达和不加约束的行事。而文则是对本能的压制,掩饰和映射。人类文明是在对本能特别是对性本能的压抑中发展出来的,文明的进程就表现为人类野性或者说兽性的驯服。
但如何驯服人类的野性呢?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基督教为根本的西方文化是用神性来驯服野性。西方文化认为,任何人都有原罪,所以人的发展就应该是由野性朝向神性。在神之下,人与人都是平等的。而中国文化是用奴性来驯服野性。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持性善论,推崇“圣人”和“大人”,人们应当服从于“圣贤”和“大人”。儒家则用礼乐驯服人的本能和野性来服从尊者和长者。这就使得野性发展为奴性。但人的野性是无法根本消除的,就呈现出对下野性爆发,对上则奴性十足。
2020年8月12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