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寻义
典故寻义
以个人主义价值观审读传统典故。
典故寻义
典故寻义
以个人主义价值观审读传统典故。
“三过家门而不入”:儒家忽视亲情的家庭价值观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因治理洪水有功,舜禅让帝位于他。他则将帝王传给了他的儿子,将传贤的禅让制改为传子的家天下。但一直有人怀疑大禹及夏朝只是传说,并不真实存在。因为至今没有发现夏朝的考古证据。
掘地见母:死不认错与自欺欺人
《左传》开篇记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郑伯克段于鄢”。这则故事,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比较有名。记述了郑庄公与母亲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情节曲折,“微言大义”,蕴含及传递了丰富的价值理念,有许多“弯弯绕”。其中“掘地见母”的情节尤其经典,成为了成语,郑庄公挖地道与母亲相见,被认为是孝顺父母的行为,得到褒扬。
孔融让梨:儒家长者先的利益分配原则
孔融让梨是著名的传统道德故事,因记于启蒙童书《三字经》中而广为人知,“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三字经》成书于南宋。故事中的孔融是三国时的名人,当过北海太守,有诸多值得称颂的事迹,知名度很高。他是孔子的后代,从小聪明伶俐,能言善辩。
不食周粟:被二则“天条”逼上绝路的伯夷叔齐
千百年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广为流传,一直被中国人奉为道德标杆。其人其事,出自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