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歪脑
“习拜会”里的中美关系:风浪暂缓 暴雪未停
十一月中,旧金山以南的百年庄园里,趁着一年来的首次会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拜登在全球媒体的镜头注视下,用尴尬但不失老练的笑容寒暄彼此,试图缓和他们二人之间、以及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紧绷了多年的关系。

白人、懒人、穷人:“白人饭”到底是谁的饭?
最近,“白人饭”的标签席卷了小红书、微博、哔哩哔哩等等中国社交与媒体平台。百度百科上迅速出现了“白人饭”的词条,解释“白人饭”的三个关键词是“冷”、“素”、“分量少”。身居海外的中国网友晒出身边朋友与同事的“白人饭”:生沙拉、水煮鸡胸肉、三明治,纷纷吐槽这是“进化掉了食欲”的饮食。

用现代视角,改编百年前的澳洲华人“宅斗”剧:百年间,澳洲华人女性的地位之变
两位亚裔女性作者,是如何改编这部百年前谴责一夫多妻制、鼓励女性独立的小说?弹指百年间,澳大利亚华人女性的地位,有着剧烈的的变与不变。

在全球化退潮的当下,中国的粮食安全有怎样的远虑和近忧?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农业“先天不足”,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左右,人均耕地面积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多年来,中国政府着力提高粮食产能,以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多管道稳固“三农”基本盘,且在土壤改良、种子改良和务农技术方面有着进步。

深度游在香港的发展,能切合內地游客新的旅游模式吗?
2018年旅游业占本地生产总值4.5%,就业人数接近26万人,旅客人数达6,515万。然而,在之后两年,香港分别受反修例运动及新冠疫情影响,2019年游客人数跌至5,591万,而2020年更因封关而大跌9成,只有357万人到访。

李克强猝逝,谁在拿着鲜花怀念这位“最弱势总理”?
作为中国摆脱“毛体制”后走出来的新一代政治领导人,李克强也许不论在才智还是性格上都更符合西方政治所期许的领导人形象。但这一形象,可能更适合九十年代至千禧年初期的中国(参见与华莱士谈笑风生的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政治高层愿以集体执政换取一定的妥协,以片面的对外开放和改革获得经济的先行发展。

中国“一带一路”十周年得与失:基建浪潮与债务风险
到这个9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推行了十年。十年前的9月,才出任国家主席没多久的习近平,在外访哈萨克时,第一次提出了属于他的版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跨性别者的爱情: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的性别
“以前在香港,一直都被定形是男性角色,18岁拍拖、27岁结婚,有了家庭后就更离不开这个身份。不过其实打从心底里,我知道自己一直想做女性,觉得那个身份才是做自己。 ”

回到土地中的香港社运青年们:农耕作为一种社会运动
说到香港,大部分人第一印象就是国际大都市,与田园乡村无太大关系,不论在数据上,还是在多数人的想像上,种田,在香港都属于小众的活动。不过,香港一直有传统农业,有本地耕作的农作物,而在过去几十年,香港的农业耕作更是与年轻人、社运者结合起来,形成特殊的生态。

在冲突、外族身份与“撤侨”之间:巴以冲突下的在以华人
在10月7日(周六)的犹太安息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玛斯(Hamas,即巴勒斯坦伊斯兰主义运动组织)在清晨6点30分展开对以色列的攻击,揭开了新一轮的“巴以冲突”。

华人在加拿大参政,他们如何面对“中国干预”选举?
在这段时间里,华裔在加拿大的政治舞台上亦愈渐显眼。去年温哥华诞生了首位华人市长沈观健,但今年陷入了中方操纵选举的风波里。另一边厢,六月的多伦多市长选举中,来自香港的移民邹至蕙成为了多伦多首位华裔市长。

Citywalk热潮下 留在香港的人如何用漫步重新理解这个城市
熙来攘往的佐敦道上,路口摆着一个稀松平常的书报摊,贩卖香港主流报章及杂志。老板光着上身坐在一旁,挺着黝黑的肚腩,大声粗气地讲电话。居港5年、热爱香港流行文化的港漂Zowie,不时前来选买杂志。她忆起曾为寻觅心仪的杂志,站在书报摊前良久,光着膀子的老板见她久觅不得便吼出:“你買嗰本喇,揀張愛玲做封面嗰個!(你买那本吧,有张爱玲做封面那本。)”

新井一二三:从“便所饭”到“床上饭” 日本逐渐疏离的家庭关系
事隔十多年,最近在日本出版的书籍中,我看到一个新词儿叫“单独床上饭”(独りベッド饭),而且是专门属于“孩子他爸”的。

同志用药性爱背后:在禁制以外,如何理解其他支援的进路?
除了性爱与药物之外,还有什么“乐趣”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男同志?歪脑访问了有接触Chemfun的男同志、研究Chemfun的社会学学者、以及提供支援的非牟利机构,尝试了解这个现象在男同志社群流行背后的原因,以及坊间支援的进路。

备战台湾大选,总统候选人勉力争夺年轻选民,“网红”柯文哲会一直赢下去吗?
长期以来,柯文哲都被认为是最有力的挑战者,他带领第三势力民众党,标榜打破蓝绿两党垄断,争取中间选民和年轻选民,也确实拥有最多年轻支持者。

疫情散去,总理加持,地摊经济会阳光灿烂吗?
撰文:Li Mo's iPhone (本文最初发表于歪脑官网,敬请浏览 www.wainao.me, 关注歪脑Instagram @whynot_wainao)杭州东北角,住宅楼像被码好的麻将牌静默着,道路清洁、平滑而冷酷,没有什么年轻人走动,倒是不时可以见到带着孩子的老人缓慢的步调,仿佛与那个快节奏的都市无甚关联。

蝴蝶效应与人生必然:没有那些偶然选择,我不会成为现在的罗冠聪
撰文:巫川 (本文最初发表于歪脑官网/歪脑读/他者之镜,敬请浏览:www.wainao.me;请关注歪脑IG: @whynot_wainao)香港网络日前流行一个游戏,发帖者列10项自己曾受薪、赚过钱的工作,当中混一个假选项,让朋友猜。我让罗冠聪试玩一下这个游戏。

非虚构写作的这五年,“有点山河破碎的感觉”
撰文:郑彤 (本文是歪脑很特别企划《中国媒体观察》之一,最先发表于www.wainao.me)回想起曾经发起的非虚构写作项目“破茧计划”,“中国第一个非虚构写作孵化平台”中国三明治的创始人李梓新,倍感唏嘘。2015年9月,彼时互联网创业大潮正席卷各行各业。

理想主义的变革:中国高校新闻教育变迁三十年
撰文:十音 (本文是歪脑很特别企划《中国媒体观察》之一,最先发表于www.wainao.me) 随着八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国新闻行业从开始现代化发展至今经历30余年的沉浮,而行业的影响广至社会遍地,也深入象牙塔阁楼: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学子在行业感召下,前赴后继地选择了这个专业作为自己进修的志向。

歪脑创刊:打开房间,寻象
2020年9月10日,《歪脑》出世。(www.wainao.me) 《歪脑 WhyNot》诞生于混沌时代。在这个时代,世界像一个魔方,由一格格房间组成,每一个房间都在上演荒诞剧:意识于悬崖边缘相互对峙,恐惧在漫长黑夜之中啃蚀精神。就在这种拉锯之中,总有许多青春在天露微光之际悄然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