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选在即:极右抬头、经济低迷 年轻人怎么看?

歪脑
·
·
IPFS
·
作为美国、中国之后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近两年德国经济出现负增长,在各主要工业国中垫底。然而为摆脱经济困境,“交通灯”联盟三党各有主张,最终导致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Scholz)解雇自民党籍财政部长林德纳(Lindner),执政联盟决裂,并将于本月23日提前大选。大选临近,德国的华人怎么看?身在柏林的香港人“首投族”分享她的投票策略;定居慕尼黑的台湾人观望基民盟的立场。

原文刊载于歪脑

文|陈子云
原文发布时间|02/21/2025

经历长达16年的“默克尔年代”,德国在2021年步入以社民党(SPD,代表色为红)、绿党及自民党(FDP,代表色为黄)组成的“交通灯”执政联盟时代,期间除了应对疫情,俄乌战争爆发,接收难民、支援乌克兰、战争波及能源供应紧张及物价高企,都使民怨上升。“交通灯”亦为德国经济在疫情结束后,摆脱负增长局面而焦头烂额;引以为傲的传统德国汽车制造业成为经济问题的重灾区。

作为美国、中国之后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近两年德国经济出现负增长,在各主要工业国中垫底。然而为摆脱经济困境,“交通灯”联盟三党各有主张,最终导致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Scholz)解雇自民党籍财政部长林德纳(Lindner),执政联盟决裂,并将于本月23日提前大选。

根据滚动民调,现任基督教民主联盟(CDU,简称基民盟)党魁梅尔茨(Merz)以三成支持率领先各党,是基民盟重返执政、下任联邦总理的热门人选。同时德国极右政党“AfD”推举魏德尔(Weidel)竞逐联邦总理,极右政党成为本次大选其中一项关键议题。

大选临近,德国的华人怎么看?身在柏林的香港人“首投族”分享她的投票策略;定居慕尼黑的台湾人观望基民盟的立场。而面对极右政党AfD支持率节节上升,德国本地记者也有各自的疑惑和思考。

经济政策“谈不拢” 极右AfD乘势而起

由于自2023年起,德国经济持续负增长,分别为每年负0.3增长,“交通灯”三党各有主张。自民党认为政府应推出减税政策,扶持大企业度过难关;社民党提出即使要政府出资,也要保障德国就业率;而绿党建议经济转型,发展气侯保护产业。三党,三条截然不同应对经济方针,却始终谈不拢,联盟鸿沟加深,而民间也认为联盟终日争执不断,无法有效带领国家,三党遂提前开启“选战模式”。其中自民党党魁林德纳被揭发暗中策划“交通灯”联盟破局,总理朔尔茨批评他“系统性破坏”和“早有预谋”("Systematische Sabotage" und "von langer Hand geplant")干扰执政联盟运作。

联盟决裂,后默克尔时代下的基民盟则卷土重来。现年69岁的梅尔茨是热门总理人选,然而1月29日,他促成德国首度有政党与极右党派合作,联手AfD在国会通过收紧边境管制及难民申请的无约束力议案,打破二战后德国多党不成文共识“Brandmauer”,即将极右势力拒诸门外的“民主防火墙”。虽然议案最终未能通过,但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哗然,民众担心基民盟重返执政后,梅尔茨会继续和AfD合作,多个主要城市均有大型示威反对极右势力,人数10万到25万人不等。

然而截至目前为止,基民盟仍然以三成支持率领先。朔尔茨领军的社民党只得百分之15到17,如果他未能胜出,现年66岁的他可能会在大选后退休。

而同一时间,AfD积极操作难民、非法入境者及衍生的经济负担、社会治安问题。2023年德国的难民申请数为33万,2024年下跌至23万。然而难民、移民问题确实成为德国人现时最关心的议题之一。当梅尔茨坚持收紧难民政策,AfD的地方党部已经设计出“遣返机票”宣传单张,这张设计成机票的单张,订明“航班起飞日”为2月23日,而目的地是从德国到世界各地,意指大选之后,德国的移民都要手持这张“单程机票”回到自己的国家。左翼党(die Linke)批评此举是“以法西斯手法煽动仇恨”。

虽然爆出如此争议,但基民盟和AfD的支持率于数周内保持不变。直到大选前的最新民调显示,基民盟微跌(27%)、AfD微跌至20%;社民党微升(17%),绿党则维持不变(12%)

Info box:

各党推举的联邦总理侯选人

1.基民盟(CDU)
梅尔茨(Friedrich Merz)

现年69岁,以发言强硬闻名。80年代后期从政,曾任欧洲议会议员,社民党施罗德执政时期任国会反对派领袖,其后退出政界10年。2018年复出竞逐基民盟党魁。

2.社民党(SDP)
朔尔茨(Olaf Scholz)

德国历史上第四位社民党籍联邦总理。现年66岁,1998年当选联邦国会议员,于默克尔第一任期担任联邦劳工部长,2011年调任汉堡市长。本次大选前曾面对党内要求换人竞逐的压力,最后因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拒绝提名,而继续代表社民党出战。

3.绿党
哈贝克(Robert Habeck)

从政前为儿童文学作家及翻译家,2018年担任绿党联合主席,在“交通灯”联盟中担任经济部长。任内推动气侯保护计划,被指过于进取而饱受批评。他提议征收“亿万富翁税”、支持补贴电动车产业,以13%支持率在各候选人中排名第四。

4.自民党(FDP)
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

从政前为年青初创企业家,2000年以21岁之龄成为北威州最年轻州议员;2013年接任党主席并于2017年带领自民党重返国会。由于在“交通灯”联盟期间与社民党、绿党争执不断,目前仅有4%支持率。

5.另类选择党(AfD)
魏德尔(Alice Weidel)

现年46岁,为出柜女同性恋者,从政前在高盛担任分析师,曾派驻中国及香港工作,会讲一些普通话。2013年受另类选择党“反欧元”理念吸引而加入AfD,目前支持率达22%,排名第二。然而早前受马斯克邀请出席播客节目时,提出“希特勒不是右翼”、“另类选择党是唯一能拯救德国的政党”,引起不少争议。

6.左翼党(die Linke)
联合候选人莱希妮克(Heidi Reichinek)、范安肯(Jan van Aken)

经历党内分裂,这对左翼党联合党主席于本次大选选情并不乐观,民调支持率长期低于5%门槛。
然而随大选临近,左翼党赢得年轻选民支持,支持率增至9%

7.BSW
莎拉・瓦根克内希特(Sahra Wagenknecht)

于2024年成立、从左翼党分裂出去的极左派小党,党名为“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生于东德的她从政时正好遇上德国统一,之后以左翼党身份参政,也曾担任党主席。BSW去年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表现优异,虽然莎拉声称不会与极右势力合作,但是与AfD一样,反对军援乌克兰及反对制裁俄罗斯。

德国人关心什么议题

2024年12月,德国电视一台发表民调结果,1300名受访者中,认为以下议题对德国最为重要:

经济困境(45%)
移民及难民问题(23%)
俄乌局势、中东局势等全球冲突(18%)
其他(14%)

香港人“首投族”小斯:仍关心移民政策

小斯(化名)2016年来到德国工作假期,18年正式留德至今,与香港在2019年反送中后的离散潮不同,但同样因此影响了去留。“我想反送中都改变了留德港人很多,就算那年他们没有回香港,但很多人都在德国声援了。以前当我在德国生活得不顺遂时,很自然脑海会浮现回港这个选项,但现在发生了那么多事情后,其实是否能回港,又是否值得回港呢?”

她笑说入籍之后,连社交媒体的大数据也好像自动感应到,开始推送许多本次大选的贴文。她打开信箱,收到政府寄来通知大选投票详情的公文,也令她一瞬间发现,啊,原来我可以投票了。她还不忘补充句,德国的大选跟香港立法会选举可不同,香港的政党会派人上门宣传,俗称“洗楼”,宣传街站也随处可见;不过德国就显得安静不少,而且也有邮寄投票的选项。

走在柏林街头,除了选举广告外,街上一切如常。但有很多潜在的改变等待涌现。

“德国人最关心的还是本地政治,刚刚来到德国,还有‘粉红泡泡’时,觉得德国很自由,百无禁忌,而德国人也普遍喜欢讨论政治。香港人谈政治则很两极分化,要不很狂热,要不很冷感。后来渐渐留意到,德国人的言论自由也有边界,反犹、极右、纳粹都是他们的禁忌,像最近的以巴议题,禁忌到可以令一个很健谈,正在侃侃而谈时事的德国人立即收声。”

“因为伴侣以前当过本地政党党工,所以令我更了解德国政党的生态。例如基民盟虽然中间偏右,但他们会反对基于性倾向的歧视,以前对难民也不会主张强硬和一刀切驱逐,因为他们立党初衷之一建基于天主教人道精神。又例如绿党经常主张气候保护、能源政策,但相比起其他更左翼的政党,他们的经济政策取态其实偏向中间派。另外长期联合党派执政,德国政客和政党政治常常给人一种小心、谨慎的感觉,力求取得平衡。”

回到今次大选,小斯最关心的其实还是移民政策。一方面她为入籍、当“首投族”而高兴,但就像德国极右派常提出的“Remigration”(移民归国)和“Biodeutsch”(统正德国人)一样,她知道在一般人看来她永远都是“一个手执德国护照的人”多过“一个德国人”。所以移民政策永远和她息息相关,例如随极右派抬头,更改宪法的门槛是国会三分之二通过,那么那个门槛会不会迟早有一天达到?又或者一开始只是取消或收紧一部份人的国籍、身份、权利,但是底线会不会愈推愈无底线?

“投票来说,没有哪一个政党和自己理念完全吻合,但我的原则是,基民盟和自民党一定不会投。我会投die Linke和绿党,尤其die Linke很有可能达不到5%门槛,无法重返国会。至于自民党被爆出有计划拖累交通灯联盟执政,挡住很多经济法案,完全无关政治立场,只看这个前科已经不值得支持。”

台湾人Josef Chao:家人叫我留在德国

30岁的Josef Chao于2016到17年间,到海德堡大学当交流生,1年后在那里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到慕尼黑定居及工作,度过新冠疫情,至今已在德国生活7年。工作以外,他参加了地区的管弦乐团。

“如果毕业后回到台湾工作,工时可能比德国要更长,work life balance没有那么好。不过相反在台湾会更容易存钱,就是各种取舍啦,毕竟德国的税比台湾高。”Josef说。

他不时在网上分享有趣的德文知识,也同时关心台湾跟德国的时事。Josef回忆当年刚刚在德国交流时,有人曾经把“Taiwan”听成了“Thailand”,但现在当他在酒吧喝酒,和偶遇的德国人闲聊时,对方都会立马知道台湾在哪里,因为“台湾的晶片很好”、“台积电”等印象现在也颇为德国人所熟悉。

“其实在疫情后,德国经济低迷是很多人的共识,其中一个问题讲白了就是缺人手,他们需要引入外国劳工,但是引入的过程又刺激到本地人的情绪。但有趣的是,外国人多数在西部城市居住 ,极右排外势力大本营的前东德地区,外国人却是很少的。”

“像梅尔茨首次跟AfD合作,我很傻眼,去年慕尼黑的示威我也有去,那德国的确在历史上有那样的责任跟包袱,大家都还是愿意出来反对极右。不过我自己会觉得,要经济和应付排外这个问题对哪个党都是很难去平衡的。我记得有趟在瑞典曾经跟极右派聊过天,他们会说,移民应该回到他们的国家,西方人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建设好国家,但一看到文宣,还是在传播很刻板的的歧视外来者的信息。AfD也在做相似的事情,试图令自己形象好看一点,潜移默化争取更多支持者。”

Josef形容,那不也是一种“温水煮蛙”的策略。而他自己形容,德国应该远离AfD,要是被他们一时的形象欺骗,极右势力更趋近权力中心的话,到时所谓限制移民的政策根本不会有底线,而是把底线一再拉往下限。

要是极右势力上台,你会萌生回去台湾的念头吗?

Josef说,台湾本身的问题比德国更严竣,“统独”之下,有时他也觉得心累。“台湾为了能够多攒到国际外交上的筹码,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长远来讲对国家其他产业也不是一件很健康的事情。延伸来讲,可能在统独议题之下,为了自主,有些议题就变得很难兼顾,也可能有些国家发展的方向会因统独而失焦。”

“像我在台湾,如果不是台积电等半导体产业工作,薪水可以差很远,大概只有在新竹工业园区工作,薪水可以跟欧洲比拼下。再者我也没办法过着像在德国的work life balance的生活水准,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的战争。我的家人有时会跟我讲,先在德国入籍,这几年先不回台湾比较好。”

德国记者Max:AfD在中国掀起粉丝热潮

跟来自柏林的独立记者、精通华语的Max(化名)见面,话题很自然就围绕极右、AfD展开,因为他最近也和其他人参与一篇报道,探讨魏德尔(Alice Weidel)原来在中国收获很多粉丝,并且发展出不少Fan art,像把她画成一个卡通人物,对于AfD及她都有种英雄式的想像。只要在小红书搜寻一下,就会找到不少相关贴文。

“那其实这种fandom(粉丝圈)在德国本地,即使是极右派支持者,也不会把魏德尔画成一种卡通人物。我们要理解,在中国带有‘铁娘子’气质的女性,像撒切尔夫人、华春莹,他们会觉得是有种亲切感,可能是社会主义国家里比较受欢迎的女性典型。再者AfD的意识型态来说,民主价值没那么重要,国际上的团结也是,认为世界各国的人都有自己盘算,那跟中国政府的世界观也挺相似。只不过在最近一场总理候选人辩论中,梅尔茨和朔尔茨还是围绕经济议题辩论,两小时辩论中,一次也没有提到‘中国’。我也不认为AfD的外交政策上会就中、俄关系提出实际政纲,目前也只是一种纲领式的动作,表示亲近。”

深入问下去,为何德国少见主流媒体专访AfD及魏德尔?是因为AfD实际上被德国宪法保护局(Verfassungschutz)列入“有违宪嫌疑”名单?还是说主流媒体本身有共识,像德国政党的“民主防火墙”(Brandmauer)般,不予任何曝光率给极右势力?

Max认为,这个问题对目前德国各媒体人、记者,包括自己,其实“进退两难”。

首先,AfD其实一直拒绝各主流媒体邀请专访,不是不想采访,而是他们不想让主流媒体用批判性的眼光刺探他们的观点和立场。Max之前曾经为华文媒体当Fixer,从中邀请AfD接受访问,但毫不意外地被拒绝了。“AfD等极右派,更倾向经营自己的社交媒体,例如德国的右翼保守媒体Nius,他们经营社交媒体的手法相当出色,很大程度上保证有哪些对他们有利的信息,能够更直接打入支持者阵营中。”

另一方面,德国的主流媒体中,也有相当一部份的公共广播机构,主要从向德国市民收取“广播费”以支持运作。换言之,对于公共广播媒体来说,他们不得不留心民意变化,就算本身他们都会讨论该以何种态度面对AfD等极右派,但是最近随魏德尔正式角逐联邦总理,支持率也仅次于基民盟,公共广播服务也无法一味忽视、拒绝他们曝光。

“要是继续拒绝他们曝光,那么民意会认为,媒体有偏见,更坐实极右派媒体声称遭到歧视的指控,也可能影响一部份中间游离选民的观感,导致同情票出现。要是给了曝光率,又难免会让极右派的声音光明正大进入社会。我想,每一个德国记者都为此而左右为难。就跟AfD本身虽然被联邦宪法保护局列入违宪嫌疑监察名单,但又可以参选,夺得州议会议席,甚至角逐联邦总理,确实是矛盾又两难的局面。”

Max觉得,他还是要更小心AfD在媒体上曝光。毕竟AfD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针对德国现有的民主体制,而媒体生态、言论自由都是在民主体制下得以稳定,要是AfD未来掌权,媒体生态一定会大受打击。目前作为一个德国记者的两难,便是这种不得不予以AfD曝光率的局面下,有点挖坑给自己跳的意思。

记者Anne Müller:我在反右的示威人群里

在柏林当记者的Anne Müller,大学就读传播系,前后8年在媒体实习并现于法国驻德国媒体全职工作。访问当日,问到现时德国大选其中一个议题移民政策,她不忘提到男友也即将于大选前后正式入籍德国。

最近她正忙于报导大选中左翼阵营的选战策略,及青年选民对各党派的支持率,像绿党(19%)、左翼党(19%),原来都比基民盟(16%)和AfD(17%)略高。年轻世代的声音也并非一如印象中一面倒倾向极右翼。至于针对年青选民使用Tik Tok习惯,AfD的Tik Tok帐户发布4075条贴文,领先各政党,也收获最高的观看数。然而选情本身并不乐观的左翼党,也紧随其后,证明其营运社交媒体的宣传攻势也相当成功。

“前阵子由于基民盟与AfD首度联手通过议案,全国各地都有示威,我没有去探访,因为我直接就加入示威了。没错,记者是我工作,是我的志业,但同时我也是德国公民。在示威中我碰见不少记者行家,都以个人身份加入示威。当我工作时,在国会好,在公司好,又或者在家中,我有时真的会觉得——难道就只有我一个人关注和反对极右派抬头吗?而当我身处示威现场,最直接的冲击是,我见到有很多人仍然关心,仍然会为反对极右派走出来。”

“其实在极右议题上,你投社民党、绿党还是基民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德国社会仍然要坚持出来发声,证明我们仍然关心。”

她说,要是极右派未来真的上台执政,传媒自由生态必定会遭侵蚀,可能会逐步变成中、俄一样,媒体第四权尽为政府掌控。同志议题可能写不了,同情难民的题目可能写不了。失去工作也是其次,像她的男友,以及更多移民背景的家庭,恐怕也会受牵连。

歪脑网站
歪脑Instagram
歪脑Youtube
歪脑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歪脑歪脑是为讲中文的年轻一代度身定制的新闻杂志。歪脑以鼓励独立思考为本,力图为观众读者提供另一种看世界的眼光。歪脑欢迎坦诚的对话,希望建立起一个多元、真诚、安全的线上社区,碰撞出无边界的知识江湖。 www.wainao.me
  • Author
  • More

黑暗遗址巡礼|国与国之间:在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回顾殖民史

当反抗父权已成“糟粕” 哪吒空洞的“反抗”不过是篇集体爽文

台湾“竹科太太”:半导体工程师的妻子们 “贵妇娇妻”叙事外的女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