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琼瑶去世,作品长盛不衰以及如今不再被年轻人喜爱,原因何在?

歪脑
·
·
IPFS
2024年12月4日,作家琼瑶过世。离开的方式,是预先留下遗嘱、录好影片,于家中烧炭自尽而亡。有人说这种离开的方式“很琼瑶”,也有许多人说,这样的离开方式,刷新了自己对琼瑶的认知。


原文刊载于歪脑

文|施实
原文发布时间|12/13/2024

2024年12月4日,作家琼瑶过世。离开的方式,是预先留下遗嘱、录好影片,于家中烧炭自尽而亡。有人说这种离开的方式“很琼瑶”,也有许多人说,这样的离开方式,刷新了自己对琼瑶的认知。

琼瑶的离去,毫无疑问地在华文世界的各个阶层都引起了或大或小的震动。从家庭主妇到学院菁英,从台湾、中国到海外,即便心有鄙夷之意,谁不熟悉“让我们红尘作伴 / 活得潇潇洒洒”的旋律?谁又不曾在电视上看过(即便只是无意中看了一阵)《梅花烙》或《青青河边草》?

更别提——虽然琼瑶在近20年来已经无力制作畅销戏剧——在现代网路世界仍然持续爆火的马景涛咆哮表情包。那些因情绪过度激动而经典的台词、扭曲夸张而令人发噱的表情,配上马景涛充满生命力的演技,让琼瑶创造的戏剧生命在网路迷因中借尸还魂,永生不死。

正如今日,琼瑶虽已完成丧葬仪式,安然入土,但她所引起的争议与讨论,仍如漫天沙尘,在各个舆论场上引起论战与叹息。到了人生的最尾端,琼瑶依然是轰轰烈烈爱了一场的那个奇女子,而在她之后,亲情、爱情与带着浓烈死亡气息的欲望,将不会再有这种琼瑶式的展演方法。

早期代表作,迁台第一代男性的生命故事?

琼瑶的传奇,在于她身处华文世界由封建摆渡至现代生活的关键节点里。在这由传统到现代的过程当中,琼瑶笔下的男女,原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中国发动第一次现代化革命的主体。但在这世代的青年中,后来选择迁台的这一群人(也正是琼瑶父母所在的群体),却成为了彻底的失败者。因此,原本代表进步力量、探索自由恋爱可能性的青年男女,在这场巨大的失败中,被歽伤了自信心与主体性。

他们成为想爱不敢爱、好不容易爱上却无力对抗父母体制或宿命安排的无力主体。激动而羸弱、情深却缘薄,这种特殊的美学,实应放在这深刻的时代背景来考虑。

咸认为是台湾琼瑶研究专家的师大台文系教授林芳玫,曾经在其研究《解读琼瑶爱情王国》中指出,琼瑶成名作《窗外》,看似狗血的师生恋故事背后,其实是迁台第一代男性的生命故事:

男主角康南,在大陆已婚,49年后只身来台,留在大陆的妻子于共产党到来时自杀。这使康南郁郁寡欢,始终无法重振精神。与女学生江雁容的恋爱,他看似愿意奔赴,却在江雁容强势的母亲反对拆散他时,显得苍白软弱,提不起一口气来反抗。林芳玫指出,康南的身世与特殊经历,是“琼瑶在《窗外》一书中数度提及,但恐怕是许多读者容易忽略的,却能令身经战乱或有历史感的人印象深刻。 ”

敏感而早慧的琼瑶,本身即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琼瑶的父母陈致平、袁行恕在四川成都时,就是以师生身份相恋,怀孕时原本欲堕胎,却发现怀了双胞龙凤胎而决定生下孩子。其中的女孩,便是琼瑶。

1949年后,琼瑶随家人移居台湾,大时代的动荡,让这位自小学便懂得投稿《大公报》写小说的女孩,终成一代通俗言情故事的祖师奶奶。

当然,在那时的台湾,愁苦的不只是外省来台的忧郁男子,本土男人同样有口难言。出身台湾本省家庭的作家郑鸿生在《寻找大范男孩》当中便感叹,在台湾“两代三姓”(清朝、日本、民国)的命运下,自在“大范”、有尊严有气度的男人身体,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紧张、愁苦、缺乏自信、攻击性强、一点也不慷慨闲适的男性。

因此,在琼瑶一代女性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带着内战创伤来台的康南老师,还是因为经历了殖民、政权数度转换而沉默的台湾本地男性,大约都没办法成为给琼瑶女主角幸福的情人,也很难做好祝福、守护女儿爱情的大家长。

值得注意的是,林芳玫在分析中指出了一个面向:在五四运动时代,青年男女追逐自由恋爱,是一种政治性的行动、革命性的宣示。也就是说,打从一开始,爱情就是新时代青年锻造自身主体性的重要工程。

这里所说的主体性,并不仅仅意味着爱欲与性的解放,而是把青年男女从家族之中解放出来。所谓的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意味着人们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生命的安排,男女生活、生殖与生命的伴侣配对组合,由两方家族根据最佳利益安排而决定。

然而,自由恋爱意味着这一切完全被打破,也伴随着家族对人们的保护力将烟消云散。人在其中,仿佛置身于荒原之上,将会是何其兴奋,又何其不安?在这样激荡的情绪之中,向无边的命运呐喊一句“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或者“我受不了了,我疯了!”是否也很恰如其分呢?

琼瑶的最早一批创作,如《窗外》,始于1960年代。彼时,理想父亲的缺位,让师生恋、不伦恋反反覆覆占据了琼瑶故事的中心。才子佳人的戏码,早已不能在民国(还是一个战败偏安海外小岛的民国)里重新唱响,激情无处安放,恋人只好双双共赴黄泉,或者遇上生死伤残、精神疾病或致命绝症,以痛苦作为爱欲的出路。

换句话说,琼瑶故事里的男女主角,往往空有满腔的激烈爱火,却无承受爱火的体质。如《窗外》的康南,也许若留在大陆,与妻子相守,他便能真正坚强起来、作为“大范男人”而存在。然而,作为战败者,甚至无法守护妻子的他,也无余力再去替他与女学生的爱情多争取些什么。

更微妙的是,在琼瑶小说中,常常执行“棒打鸳鸯”工作的反对派父母,往往并不是什么食古不化的老顽固。相反地,在琼瑶的故事里,不乏这样的情节:这些恶魔一般的父母,自己也曾经是为了新派爱情观念不顾一切的少年少女。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曾经为了“追求自我”、反叛家庭,而赴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强力要求子女不要步上自己的后尘。

这样的故事格局,究竟是在影射琼瑶自家父母(因师生恋结缘却反对女儿的师生恋),又或者,其实是迁台后国民党政府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过度追求叛逆、革新,带来的只有共产党、毁灭与死亡。那敢于与中共争锋、争夺现代中国领导权的少年锐气,因政治与战争上的大败,转而成为南方岛屿上牢不可破的保守反动势力。

琼瑶式爱情幻想 与一次次被延宕的国族失落

“我也年轻过,你这样是行不通的。”一代迁台的才子佳人,活生生将青春断送在“反攻大陆”的虚妄幻想上,政治上既没有质疑领袖的空间,苦闷无处发泄。与白先勇的“孽子”对照,琼瑶的诸多疯魔女主角,何尝不是另一种在离散与现代化暴力中孕育的“逆女”?

白先勇的同志男孩,是中华民国国军菁英后代,给予了战争失败的父辈最狠毒的诅咒:其无后乎。而琼瑶的女孩们,同样不安于室,不过倒没有成为相互恋慕的女同志爱侣,而是将激烈汹涌的爱情全数灌注在异性情人身上,直到父权体制招架不住,群起攻之为止。

在令人眼花撩乱,充满死亡、伤害、精神失常甚至强暴的琼瑶式爱情幻想中,国族的失落一次一次被搁置、主体完整的许诺一次次被延宕。因此,琼瑶写出台湾少女的心声,不仅仅在于颠倒天地的爱情,而在于透过女性的视角,尝试描摹这份对打造秩序、拥有稳定“新爱情”的向往,同时也微妙隐藏着对旧时代爱情天长地久的渴望。既然无法再成为新中国的掌舵者,那么,怀念旧中国的爱情,或许还能找到一丝丝温暖?

在林芳玫的《解读琼瑶爱情王国》访谈中,深度调查了“女性琼瑶观众”对于剧情的看法。林芳玫发现,这些观众其实是明知这样的剧情有夸张、不现实之嫌,但却因为这其中蕴含了现代罕见的古典“一生一世”爱情美德,而为之陶醉。

在受访记录中,爱看琼瑶剧的女性观众,其实内心都明白,这样的爱情在现实中相当难得、甚至认为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却依然为此痴狂。在自由恋爱的时代,寻找已经失落的、具有封建特色的“天长地久”爱情幻想,琼瑶难以复制的魅力,也正源自于此。

她是在“一切都烟消云散”的雾雨朦胧之中,对于过往帝王时代泪眼汪汪、过度滥情的回眸;在战后台湾都市化的车水马龙声中,琼瑶是古典中国市井抒情传统的夕阳余晖。她的爱情是想得而不可得、甚至故意求而不得的矫情,背后则是新时代的人们对旧时代的乡愁与激情。

若错棚一下,让金庸来串个戏,则琼瑶所有的爱情,都是殷离对张无忌式的:殷离爱的张无忌,是那个不存在的幼时的张无忌,不是长大以后真实的张无忌。琼瑶爱情的所有灾难、危机,也全然来自于外部敌人,而很少来自两个人之间的相处课题与真实矛盾。

在这样的时空错置之下,琼瑶笔下的男男女女,活在“爱情幻想”中的时间,远比活在真实亲密关系中的时间还长。这,自然也可说是它改编成影剧的成功密码。毕竟现代影视产业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最强大的商业模式,便是提供人们精神遁逃的幻想世界。以此而言,琼瑶对爱情的瑰丽幻想,对亲密关系理解的各种错位、过度激情与幼稚,天生便注定要在影剧产业中发光发热。

当然,这也是时代变化的正常轨迹。婚姻典范从父母之命到自由恋爱,并不是一瞬间完成的线性过程,而是反反覆覆曲曲折折的河流。每一个河道弯上,我们都有很高的机率遇见琼瑶,且让她带给我们安慰。

直到1998年,《还珠格格》登台,“皇阿玛”终于硬起来,即便中间仍有波折、误会与暴力,但作为父亲的皇帝,终究有气度守护儿子、女儿们的爱情。

《还珠格格》之后 琼瑶剧本摆脱了早年的疯魔性格

从时间上来看,《还珠格格》是琼瑶大红大紫之后的作品,早已不是那个写出“恋爱与腿孰重”荒谬台词的少女。体制的浸润与滋养,让琼瑶的剧本至此摆脱了早年的疯魔性格,成功敷衍一出“活泼民间格格”与“痴情皇家子弟”充满活力的爱情故事。

相较于1960年代的政治大气候的压抑,90年代已是两岸重新开放交流的时刻。琼瑶这一辈的49年迁台1.5代 / 二代子弟,已经重获踏上中国土地的自由。在《还珠格格》脍炙人口的故事中,民女“小燕子”与真格格“紫薇”之间,因为一连串的阴错阳差,建立了珍贵的友情。

在这年代里诞生的《还珠格格》,看得见经典的“乞丐王子”故事中“真皇室”与“假皇室”之间的张力。但,最终小燕子以满满的天真烂漫,加上紫薇贵族式的正直德行,在君-父-夫的联手爱护之下,两人都一度在皇宫中取得了准正统皇室成员地位。即便最后重返民间,也都获得了心爱的男人相伴,以及父亲的谅解。而皇后与容嬷嬷作为“坏女人”代表,则是有心无力、邪不胜正,早已不再是那可以强行拆散少年爱侣的强势母亲。

若在今日,将《还珠格格》的故事,与早年《窗外》、《梅花三弄》文本相对照,再辅以琼瑶一生的轨迹,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与其说琼瑶像她早期的这些疯魔女角,不如说,小燕子与紫微的组合才是琼瑶的最后真身。小燕子的皮、紫薇的骨,又浪漫又古精灵怪,但又同时是体制所认可的纯血贵族,还拥有令男人死心塌地臣服于她的魅力。

不过,《还珠格格》便是琼瑶王朝的颠峰,此后再无这种现象级的作品。二十一世纪的《情深深雨濛濛》算是最后的回光反照。此后,琼瑶不再是新时代影剧票房保证,其后尝试的改编、再版,声势都大不如前,终至慢慢退出影视娱乐圈。

这是为何?摊开华语娱乐圈的时间表,在《还珠格格》播出的隔年,五月天、周杰伦与蔡依林的歌声已经陆续响起。新一代人的感觉结构与欲望缺口,早已不是琼瑶可以满足。而琼瑶阿姨笔下英姿卅爽的小生们,也早已成为大叔,甚至开始面对死亡。曾以胡天胡地的爱情调动一代人心绪,甚至掀起舆论骂战的琼瑶,慢慢成为新世代口中的“琼瑶阿姨”,绝迹江湖。

不过,琼瑶在生命的最尾端,仍然勇敢做了一回自己的主权者,证明了她自己并不是这些敢爱又不敢爱、只能以自杀作为生命出路的苍白的、受创的生命。诚如许多论者已经指出的,琼瑶的最后决定,当真可说是与这世界众生红尘作伴、潇潇洒洒,证明了自己是真正的明珠。她的离去,与刘家昌一样,是一代离散世代失败者的告别。然而,他们在失败的大潮之中,或多或少以自己的方式实践了他们年少时反覆唱颂的“反攻大陆”诺言。

此后,世间再无琼瑶剧。华文世界的男男女女 / 非男非女的酷儿们,依然会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烦恼,依然会在追寻新主体受挫时,试图召唤死亡的幻觉来给自己赋能——或掩盖真正的问题。然而,专属琼瑶那个年代“反抗父母媒妁”的张力,已然消散;高歌快活的小燕子,也绝无可能再现身于当代的宫廷 / 宫斗剧当中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林芳玫的《解读琼瑶爱情王国》同样也是值得一读的论文佳品。学术成就如何,非高塔以外的我辈能够置喙。但从当时众人轻视的琼瑶小说出发,记录了琼瑶言情故事背后,台湾的社会变迁与历史心绪。如今重读,或许可以在死亡的消息中,给人一丝丝温暖吧。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歪脑网站
歪脑Instagram
歪脑Youtube
歪脑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歪脑歪脑是为讲中文的年轻一代度身定制的新闻杂志。歪脑以鼓励独立思考为本,力图为观众读者提供另一种看世界的眼光。歪脑欢迎坦诚的对话,希望建立起一个多元、真诚、安全的线上社区,碰撞出无边界的知识江湖。 www.wainao.me
  • Author
  • More

迟到20年的大陆除籍要求:台湾政治风暴下,陆配成为“抗中”议程的替罪羊

伊藤诗织《黑箱日记》提名奥斯卡却陷入争议,在“公共利益”与“隐私权”之间,性侵案幸存者发声的重重困境

政治抑郁者的自白(下):空虚与无助| 歪脑×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