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tle
我的美國老闆#4 失控
依利思是很情緒化的人,雖然她常常掛著滿滿自信的美式微笑,卻也少不了情緒爆炸的時刻。當然,人有情緒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是依利思的失控,常常達到一種讓我失笑的境界。到底是誰的咖啡?工作室有個專門放飲料食物的區域,畢竟把飲食帶入修護場所,是危害文物的不專業表現。
火車綺想
曾有過一段需搭火車上班的通勤時光。我對多數火車站務人員抱持著好感,因為他們多半態度良好且親切。有時,下班後的疲累情緒,還會因為站務人員的一句問候或笑容而得以舒緩。不知是所謂「美國胖子多」或何種特殊原因,無論男女老少,站務人員多半是中廣身材的模樣。
我的美國老闆#3 奇招(下)
【故事三】加點溫度上去 溫度和濕度,是影響文物保存至關重要的變因。這兩個因素彼此又密切關係,溫度升高,濕度就上升,反之溫度降低,濕度跟著下降。通常文物保存偏好低溫環境和特定範圍的濕度,一般狀況下,會建議溫度控制在攝氏20°C左右,儘量保持低溫、恆溫。
我的美國老闆#3 奇招(中)
【故事二】 切點什麼下來 修護紙類文物的時候,一般會希望修護成果能達到「保留文物經過時光淬煉後的風貌」,一如近年來修護界偏好的「修舊如舊」。要做到這點不很容易,例如:清洗要洗到什麼程度?哪邊可以裁掉哪邊要留下來?需要重新裝幀(Book Rebinding)嗎?
我的美國老闆#3 奇招(上)
一般人說理想工作是「錢多事少離家近」,我在依利思那裡的工作堪稱相反——「錢少事奇離家遠」。離家遠沒什麼好講;錢少嘛,總覺得自己好好表現,讓老闆認可後爭取加薪也不是難事;「事奇」是最微妙的了,我能堅持做一年多到最後辭職,都是出於此因,大約是抱持著一種「我倒要看妳還能出什麼招?
2020年的毛衣之旅
2020年織完的四件毛衣。2013年,那年冬天的柏林很冷。經驗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摸到雪,第一次嚐Stollen,也織了第一頂羊駝毛帽。離開柏林前夕,腦中做著編織的美夢,手刀訂了足夠打三件毛衣的毛線,想像著那些線不久後會變成毛衣。事後證明,這個「不久」隔了七年。
我的美國老闆#2 秘訣
對企業經營沒概念的我,觀察伊利思的工作室一年多,對於其如何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存活,只有「開源」與「節流」這兩個,不大有新意的心得。開源 —— 業務女王 比起修護師,口才便給的依利思更像商人。修護要獲得工作來源,通常靠口碑和人脈。僅靠口碑,對伊利思的工作室是不夠的,伊利思的大絕招是和保險公司打交道。
我的美國老闆 #1 初見
來到美國的第二年,覺得自己該去工作了。依照過去的相關經驗,不多想,我的目標瞄準紙質修護類的工作。一如以往的,無需刻意搜尋,總有人主動跟我提及工作機會,我也總是欣然接受,除了工作冷門機會不多,主要是還是因為不擅應付尋找機會的倦怠感。到現在,我還是無法判斷當時基於懶惰的決定是好是壞。
讀《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習得復忘掉〉
我是女生,有時候,討厭女生 從2014年某一天開始,著迷於吳曉樂的facebook文字。接著陸續讀了她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我們沒有秘密》,以及,我最喜歡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在這本書中,吳曉樂秉持著一貫細膩簡練的筆調,溫柔又一針見血地,傳遞她從生活中淬煉出的,身為女性的,誠摯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