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book icon

fide

@fide

我們需要勉強自己讀看不懂的書嗎?

永遠都好看、好玩者,只有商品。

瑪麗安東尼:惡意報導跟假消息足以致人於死?

瑪麗安東尼也許是歷史上第一個在惡意報導跟假消息攻擊之下而死的女性

馬特宇宙共建計畫06|看見死去星星的男人

我的工作是觀察已經死亡的星星。我知道已死的星星對多數人來說沒有什麼意義跟用處,但這些星星曾經存在過,我至今仍能看見它們許久前發出的光。

十年前我在幹嘛・電影十年

大家好像都對十年人生有感而發 但其實我想的只是"十年前我是怎麼看電影的"我是一個很無聊的人撇開電影和書我人生也無什可書之處 今年恰好是我看影展第十年想想很可怕十年就這麼過去了除了感慨之外到最後仍然是感激電影給我的十年美好時光 影展差不多就是我ㄧ整年藝術片外語片片單之大成就算影展錯...

你的理所當然不是我的理所當然

台灣人很喜歡這個句型:「你怎麼可以沒有聽過/不知道OOXX?!」不知道其他地方的華人是否亦然?

斯卡羅之後:歷史就是要這樣寫——把半部台灣史寫進小說的《花東婦好》

我不看歷史小說,但喜歡看好的小說家寫歷史。不管《斯卡羅》讓你覺得意猶未盡、或是不夠,《花東婦好》都能滿足你

未知死,焉知生

如果今晚就會死去,我的靈魂準備好了嗎?

儒家是怎麼變成儒枷的?——紀念余英時

極權確實是種誘惑:人民素質這麼差,而且骨子裡根本想被奴役,為什麼要讓他們有自由意志?

只要做出好的內容,市場就會買單?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故事

在第一頁就震倒我的小說——《北京零公里》

重點真的不是你寫什麼,而是你怎麼寫,以及是否言之有物。

你喜歡真正的我,還是我的網路人設?

如果不社交,你還會來讀我嗎?

社交互拍,雙贏的利他行為,Why not?

抄襲、小號很糟糕,人人髮指,但如果我是一個徹底奉行「不管文章內容,有拍必回」的用戶,抄襲、搬運文章的用戶,不但不干擾我,甚至我根本應該和他互拍

Matters的文章還有價值嗎?為錢發文沒有錯,問題在於手段

近來每一次我打開馬特市,都會升起這樣的感覺:我真的希望我的文章在這裡被看見嗎?把自己的文章貼在這,和這些這些制式文格式文社交文擼幣文放在一起競標,等待垂青,這讓我感覺自己很賤

布萊希特的《伽利略》:伽利略的異端之道

1609年,伽利略是名滿天下的數學教授,他把望遠鏡對準了天空,證實了哥白尼的地動說。羅馬教廷把支持地動說的學者判為異端、甚至燒死。太陽不繞著地球走,為什麼會讓人那麼恐懼?

村上春樹的寫作課:從音樂中學寫文章、掌握文章的節奏

村上:「我寫文章的方法,是從音樂學的。什麼最重要呢?是節奏。文章如果沒有節奏的話,誰都不會去讀。」因此我現在對何謂好的文章有一個鑑定法:文章中的句子必須要是可以被唸出來的

洪水\預言

不是散文也不是詩

是日流水帳:一本書如何通向另外一本書

分享我的私房尋書資源:它是我的阿拉丁寶窟跟秘密武器,我不太追新書,好的書本來就沒有時效性,透過主題發現書,或者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的書,對我來說是最理想的

劇場時代

C那時正在籌備一齣音樂劇,她找了D演女主角,我一直和她們混在一起,也就這樣參與了。我們常去C租的房間,在一個酒吧的二樓,每到週末晚上有現場音樂演出時,房間的地板就會開始震...

Zadie Smith的《搖擺時代Swing Time》

一個移民、新住民的小孩,要經過多少時間,才可以找到自己的聲音?Zadie Smith的多重身份豐富、滋養了她所隸屬的英語文學地景,那台灣呢?

沒有目的的旅行

旅行到某個時候,的確會出現某種:我在幹嘛,做什麼好像都可以,美景很多,繼續看,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