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餘者的書櫃
HKD / month
我一直幻想有一個這樣的酒吧、咖啡店,你可以很自在地走進去,心情對的時候,就坐在吧台邊,跟bar tender隨意聊天(可能會有人隨時插入話題);不想說話的時候,也可以在書櫃裡挑一本書,坐在火爐前看書,配咖啡、紅酒或者威士忌;有時候bar tender正好也在看書,悄然無聲...直到有人打破啤酒杯...但那也沒關係,反正是像自家客廳一樣的地方...。
瑪麗安東尼:惡意報導跟假消息足以致人於死?
瑪麗安東尼也許是歷史上第一個在惡意報導跟假消息攻擊之下而死的女性

十年前我在幹嘛・電影十年
大家好像都對十年人生有感而發 但其實我想的只是"十年前我是怎麼看電影的"我是一個很無聊的人撇開電影和書我人生也無什可書之處 今年恰好是我看影展第十年想想很可怕十年就這麼過去了除了感慨之外到最後仍然是感激電影給我的十年美好時光 影展差不多就是我ㄧ整年藝術片外語片片單之大成就算影展錯...

你的理所當然不是我的理所當然
台灣人很喜歡這個句型:「你怎麼可以沒有聽過/不知道OOXX?!」不知道其他地方的華人是否亦然?
斯卡羅之後:歷史就是要這樣寫——把半部台灣史寫進小說的《花東婦好》
我不看歷史小說,但喜歡看好的小說家寫歷史。不管《斯卡羅》讓你覺得意猶未盡、或是不夠,《花東婦好》都能滿足你

儒家是怎麼變成儒枷的?——紀念余英時
極權確實是種誘惑:人民素質這麼差,而且骨子裡根本想被奴役,為什麼要讓他們有自由意志?

只要做出好的內容,市場就會買單?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故事

在第一頁就震倒我的小說——《北京零公里》
重點真的不是你寫什麼,而是你怎麼寫,以及是否言之有物。

你喜歡真正的我,還是我的網路人設?
如果不社交,你還會來讀我嗎?
布萊希特的《伽利略》:伽利略的異端之道
1609年,伽利略是名滿天下的數學教授,他把望遠鏡對準了天空,證實了哥白尼的地動說。羅馬教廷把支持地動說的學者判為異端、甚至燒死。太陽不繞著地球走,為什麼會讓人那麼恐懼?

村上春樹的寫作課:從音樂中學寫文章、掌握文章的節奏
村上:「我寫文章的方法,是從音樂學的。什麼最重要呢?是節奏。文章如果沒有節奏的話,誰都不會去讀。」因此我現在對何謂好的文章有一個鑑定法:文章中的句子必須要是可以被唸出來的

是日流水帳:一本書如何通向另外一本書
分享我的私房尋書資源:它是我的阿拉丁寶窟跟秘密武器,我不太追新書,好的書本來就沒有時效性,透過主題發現書,或者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的書,對我來說是最理想的

劇場時代
C那時正在籌備一齣音樂劇,她找了D演女主角,我一直和她們混在一起,也就這樣參與了。我們常去C租的房間,在一個酒吧的二樓,每到週末晚上有現場音樂演出時,房間的地板就會開始震...
Zadie Smith的《搖擺時代Swing Time》
一個移民、新住民的小孩,要經過多少時間,才可以找到自己的聲音?Zadie Smith的多重身份豐富、滋養了她所隸屬的英語文學地景,那台灣呢?

我在馬特市,成為一個在文字中更誠實的人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不喜歡說太多自己事情的人。在馬特市上,我在慢慢練習,成為一個在文字中更誠實的人;我希望這些盡可能誠實的文字,能夠成為一個像洞一樣的所在,讓人可以走進來

網路愛情小說時代
那時網路文學剛興起,一大堆專門發布網路愛情小說的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被錄取的故事很快地被匯集成書。彼時我的世界觀裡,不知道還有愛情或愛情小說以外的其他東西。看別人寫,我也寫。
百科全書式小說、宋詞與詩經、未來的小說
我們的世代,還需要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嗎?為了一首宋詞,我需要去讀一整部詩經。小說還能怎樣,未來的藝術形式,會不會在我們不知道的領域裡出現...?

星與火
像遙遠宇宙的孤星一樣,既孤獨,又熾烈。直到相撞,才發現彼此有多灼熱,有時候冰冷和灼熱摸起來是同樣的感受。

靈魂被撬開——遇見美
有些電影或小說,讓人有靈魂被撬開的感覺,你變得無比纖細敏銳,感受到從來沒有感受過的東西,第一次這麼真切地活著。那樣的美並不能被定義、無以名狀、無法伸手捉住,但當你遇見了,你忽然就知道:就是這個不是那個。
寫部落格時的事
我想要趕上那個世界,我知道自己需要補的東西很多,我很焦慮,我希望可以趕快補完所有電影、累積更多知識,這樣我就可以真正地跟他們平起平坐。我拼命追,卻覺得越追越遠。但其實我真正想趕上的,或不想落下的,只有一個人。
烈焰三道
那時也許2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