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lixism
藝術與科技,關於感官認知與創造善良
面對世紀疫情,近年港、台以至歐洲各國的各行各業都興起「救亡討論會」,以及針對科技發展的研究會議,但更多的是由不同國家的藝術創作人及策劃人組成的閉門沙龍,讓藝術界人士得以檢討創作理念與藝術生態的種種問題。縱然題目不同,焦點有異,然而最後它們都不約而同以預測未來藝術發展作結,而結論都...

《給十九歲的我》難得的十年記事,卻不能說是真誠
未看之前很不解為什麼一些評論人踩此片到谷底的地步,但評論學會依然選之為最佳影片,卻又不是推薦系列之一。看過後就完全明白這份又愛又恨的理由,全因團隊花上十年時間追縱主要六位女生的成長過程,已經是香港難得一見的毅力之作,且看似書寫學生生活,又更多側寫前校長的理想與愛的信念,以及記錄了香港動燥動的十年光影。

《The First Slam Dunk》幾乎是全新的電影一樣,令人心頭一緊的凡人成長故事
如果純粹為了情懷,特別是為了看搞笑名場面,就不要進場好了。原因是《The First Slam Dunk》是漫畫家兼是次作品導演的井上雄彥充滿野心的實驗電影,實驗如何以另一個角色的視覺去詮釋自己的經典故事,也實驗如何用最新的3D繪圖技術來製作無限趨近原畫的質感。

《酒場走透透:漫遊台北居酒屋》
大概6-7年前,Felix肥力,聯同酷愛台灣美食的歌手Shandy Gan 顏培珊,及對台灣有濃厚興趣的攝影師王錦輝Andrew Wong, 發起一次台北居酒屋走訪之旅,採訪十多間台北居酒屋,品嚐飲食其次,更重要的是了察看當中已植根台灣土地的文化及人情,感受台北城市在地夜生活。

在混亂之後的一片安靜,2022東京年末之旅
由疫情爆發的2020年起,縱然行內很多人都沒工作,但我卻不知是幸運還是巧合,2020至22,三年內做了27個節目,4個網上出版,合計31個活動,另有4個取消演出,差不多每月一個。單是2022年十一個月內已完成12個,有夠誇張。包括三個前進進的《鐵行里》、《潛行者地圖》,《逝言書》...

世界盃決賽之後,球王與新時代的困惑
不論是圓夢還是遺憾,都好迷人,很令人沉醉去將個人奮鬥浪漫化,而將場上的所有辛勞及壓力淡化,或僅成為勵志故事的道具。我只是忽然球迷,世界盃也只跟住日本、克羅地亞及阿根廷來看,沒太了解其他國家球員,當然除了決賽場上的麥巴比(Kylian Mbappé Lottin)。

關於血染風采與白紙的三十三年,以及香港反思
初見到三十三的字眼,便想及之前轟動一時的德國劇集《DARK》,故事提及因為核泄漏及科學家的悲痛,而將前後三十三年的時間連接起來,人在三十三的間隔中迷失,混亂,生產悲劇。三十三有如古代巫術相信的神秘數字,像種子一樣在神奇的時間點發酵,一代接一代影響着之後的歷史,然而「歷史不會簡單的重演,但總是驚人的相似」。

《緣路山旮旯》不本土的本土電影
電影可能是近幾年談香港而最沒有「香港」包袱的電影,至少,作品中沒有突然武打,即場歌舞,掉蛋仆街滿臉灰等低級搞笑,更沒有對弱勢社群控訴,有位出塵的角色演講信仰,或過量強調本土意識,所以才令人看得輕鬆。真正的本土電影,或者就這樣說出當地的生活及困惑便很足夠,而不一定要用盡力氣把形意上的概念畫到穿腸出血。

《Stray》除了貓奴,還有誰會愛這遊戲?
一直以來出賣主子系列都會惹來大量貓奴的注意及課金支持,就連由火紅遊戲《貓咪收集》改拍成的真人同名電影,即使內容貧乏到超低點,也有一定的票房保證,全因有貓就是王道的鐵則,在媒體娛樂上仍然牢不可破。以致法國團隊Blue Twelve創造的以貓為視覺的動作遊戲《Stray》,開賣一個月...

談「劇場𠝹櫈區」的《哲學係咁跳》事件
一石激起千重浪,文章一出,得來大量回應,也令原本對演出《哲學係咁跳》沒太大興趣的我,都好奇想去看看。其實我一直慶幸這個地方有「劇場𠝹櫈區」,當然也附帶一點悲哀。原因是這種匿名表達當然是時代的產物,是現代人生活日常(你看一些連登或其他Discord討論更失去人性),但同時反映了圈...

《The Last of Us Part II》 那些流浪的異鄉人,在燈光逐漸稀薄的世界,沉浸於無止盡的悲劇與平靜
遊戲推出2年,經歷過排山倒海的正負批評,創作總監憤怒發言及被吐糟後,我才有空閒去完成這個周邊討論比遊戲更出名的《The Last of Us Part II》。然而,因為「遲來」的參與,雖然我大概了解網民的不同觀點,但基本上我在完成遊戲後才去仔細了解不同玩家的立場,這反而令我可...

有關《金宵大廈2》衍生種族歧視的幾點討論
關於香港無線電視劇集《金宵大廈2》中,由香港人扮演菲籍外傭,而產生種族歧視的討論,坊間已有大量的報導及書寫,但比較網上各自的漫駡及只傾側一點的分析,BBC及獨媒的報導便比較溫和,它們羅列不同的角度,特別收納菲律賓演者及不同崗位人士的意見,便更見用心。

稻田身體劇場《航》——關於孩子的鏡像神經元與藝術共鳴
沒有統計過香港究竟有多少小孩在學舞蹈,但看見幾乎所有地區都有大量的教孩子舞蹈的課程,便知道必然有很大的市場。然而,除卻為了成為入讀更好學校的籌碼,及讓家長多幾分時間休息之外,在香港學習舞蹈,甚至觀賞舞蹈,對孩子還有其他意義嗎?舞蹈應該被量化及功效化嗎?

未命名
2015年曾參與荷蘭藝術節,茫然不知地走進碩大的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誤打誤撞地在其中一層走進Tino Sehgal作品《如此變奏》(This Variation)的房間,在漆黑的世界裡逐漸撐開瞳孔,隱身於黑色的角落,聽著看著表演者的歌聲與舞步...

觀察地方文明與正義,由如何看待動物及殘障可知
上課時向學生提及不要把世界寫得太正常,因為這不現實。事實是世界充滿了人類不可掌握的事物。繼而我再介紹了電影,阿比查邦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並簡單說明電影談及生死,談及在一個人,動物,鬼,甚至連鬼也懼怕的獸同時共生的世界,人只是自然界內渺小的一員。

VR 繪畫測試中 - 人類群星閃耀時
因為朋友找上門討論Metaverse的生態,便開始再次執起VR, 試一下用VR來繪畫的感覺。才發現它根本是另一個世界!當然與平面繪畫不同,但原來連與3D繪畫也大相徑庭!基本上與用電腦去建構任何東西也不一樣,而是比較接近一個可以undo及憑空完成的雕塑藝術,走進去空間,用工具去建構自己想要的東西。

關於《Evangelion︰終》的另一些聯想,與《冒險少女娜汀亞》對照的輪迴
作為庵野秀明早期作品的粉絲,對《Evangelion》確實跟車很貼,很記得當年日本電視播出首集後兩天,我便去信和中心去排隊買仍是叫《新世紀依截龍》的中文字幕VCD影碟(是VCD喔,沒有打錯字,不知道是什麼就去查一下吧。我還是沒辦法接受它叫《福音戰士》,超遜!

關於意志及希望, 奧運期間的大富翁
奧運會中香港隊出色的表現令人血脈沸騰,不論輸嬴,他們都用身體及汗水告訴我們,機會總會有的,及不要放棄的精神。在香港生活如此沉重的低氣壓下,著實為很多人打了一口很大的氣。永不放棄是需要的,但說很容易,做卻很困難。始終人不是機器,往往會被環境,對手,情緒,臨場準備左右,選手不斷提醒自...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藤本樹對動漫史慘劇兩周年的回應
一位近年我很喜歡的漫畫家藤本樹(《炎拳》、《電鋸人》作者),為悼念兩年前日本最大規模針對動畫業的惡意縱火事件(36人死), 燃起了自己的生命,一氣過畫了146頁的短篇漫畫《Look Back》,免費供人網上觀賞。他貫徹風格純情的故事,精緻得令人心痛的分鏡,述說兩少女藤野與京本追...

從網上演出思考香港能否發展文化民主
2019年底從英國畢業回港,緊接的卻是全年至今的疫情狀態,全球劇場關閉,大量演出延期,香港的表演藝術經歷了一整年的寒冬,以致引起大量的網上劇場討論、實驗及實踐。本人既是策劃人也是評論,也乘着風氣開始一系列的探索,創作或監製不同的網上演出及論壇,也為這個題目作了不少文字及視像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