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映嵐

@evelynchar

失敗之後,尋找一條冇得輸的路:專訪藝術家程展緯

網上圖片(按:很久沒貼文,在想處於國安法的現實下該說什麼、分享什麼。然後在草稿匣裡看到幾年前寫的這篇專訪,覺得還是有價值的,特別是在看似山窮水盡處找路的意志與機智。「失敗」的運動每每在個體身上有所累積,因此也不可能是全然失敗的。) 現在已經少有人提起了,六年前在中環浮現的那道異樣風景。

讀書|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病(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

這是過去兩個月我最常提及的書。摘錄,摘抄,引用,又和不同朋友推薦、討論。胡淑雯前作《哀艷是童年》很久以前看過,非常喜歡,那時就想讀這本,卻覺得害怕而拖延了幾年(每一個人遇見所愛的人都心有餘悸)——拖延到我甚至以為自己早就買下這書了。本以為這是像《哀》的短篇合集,讀了一點才發現是長篇,但章與章之間節奏又是短篇式的跳躍。

讀書|撒嬌的人類最好命(岡本茂樹《教出殺人犯》)

這樣說可能很失禮,但我從很久以前就很想加入黑社會,因為覺得很酷,很想去劈友、講數。可是,在我成長的環境,要成為黑社會份子真的很難。並不是高聲吶喊:「我想吸毒!我想劈友!我想行古惑!」就能如願的。常常說誤交損友,誤入歧途,我卻不知道要去哪裡尋找這些損友,連歧途入口的門邊我都摸不著。

讀書|人生苦短,藝術悠長(《墮落教主坂口安吾:唯有求生存》)

「人生苦短,藝術悠長,這是人世的定理。對藝術家來說,藝術的長度應該等於人生的長度吧?藝術家只有這段人生。藝術是活著的同義詞。一旦我死去,我就畫上句點。我不清楚藝術會不會留下來。再怎麼說,這都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即使我死去,我的名字依然會留下來,被別人寫成傳記,用來賺稿費,養老婆...

讀書|過把癮就死(《墮落教主坂口安吾:唯有求生存》)

以下這則關於日本作家坂口安吾的軼事,一般廢青看到都會覺得嘆為觀止。1906年出生的坂口,二十幾歲時曾編同人文學雜誌,並且有一晚譯好精裝本《普魯斯特回憶錄》的紀錄。但所謂一晚譯好,只是因為他(自稱)「法語不夠靈光」,而且「完全沒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字,我嫌麻煩就直接跳過,中間經常一下子跳過五行」。

讀書|日本賣淫地獄(鈴木大介《最貧困女子》)

最初開始留意日本妓女面對的問題,是因為《吸血大耳窿》這套漫畫。漫畫從大耳窿的角度串連起不同背景的底層人故事,當中包括不少妓女。裡頭的東京髒亂冷酷,樓房破落,到處堆滿垃圾,在這個迥異於一般印象的異世界裡,平常予人感覺亮麗可人的日本女子也像是完全陌生的品種。

疫症時期 線上文化藝術及學習資源整合

話說這段日子不時在臉書上看到各種各樣的免費資源,每次看見都存起來,愈積愈多… 周末有點空閒時間,決定好好整理一下,順便貼出來造福大眾!(是啦我好偉大但不用謝我) 市面上也有其他整合列表,不過這邊當然是主打文化藝術啦~ *自然* 🔹波士頓新英格蘭水族館:每日影片,包括直播餵食(!

香港|721元朗事件是國家贊助恐怖襲擊

下文寫於八個月前,那香港人集體創傷的一夜之後。今天又是21號,元朗和其他地區都有紀念活動,警方再次使用催淚彈、拘捕市民,包括元朗區議會主席黃偉賢;因想到這邊的讀者未必清楚事情始末,故在這邊重貼此文。721之前,雖然警察幾乎每次有示威活動都以過度武力對待民眾,可是沒有人想過他們竟然...

讀書|閱讀是一件幸福的事

工作關係,有時要去圖書館借書,近來習慣去幼時常去的一家,每次走近都有微微的愉悅感。雖然佈置有點不同了,但還是很親切,步進顯得老舊又熟悉的入口,又好像看到在兒童區的書架間雀躍的挑書的自己。高小時搬到美孚,一直到中學階段尾聲都是到這家圖書館借書。

我平常都看什麼書(by 一名藝術評論人、編輯)

二月份在讀的書因為從事藝術文化工作,平常無論工作或餘暇都幾乎只讀文學、藝術、歷史、文化理論,偶爾也讀些社會議題(?)類的書。我的工作流程大概是先定下題目,去常用的學術書和論文網、利用關鍵詞找好資料,存到資料夾中,然後邊閱讀邊利用 #evernote 做筆記——因為是針對特定問題的...

為痛史尋找繼承者:談赤燭遊戲作品《返校》

赤燭遊戲推出《返校》已是2017年初的事,正值台灣解嚴三十年;事隔兩年,要玩要寫的應該都早就完成了。我大概算異數,在推出初期已經購入,彼時還住在新界海邊的村子裡,夜裡極靜,我又膽小,硬著頭皮完成第一章,到了第二章,因為地圖對我來說太複雜(我路痴)、解謎方式太困難、還經常被鬼殺掉,不久就在挫敗中棄遊了。

消失的大眾書局

今晚大家都被大眾書局執笠的消息震撼到了,我也一樣——並不是因為我是什麼超級粉絲,而是,大眾在我心目中類似是某種自有永有的存在,它如此突然地宣佈消失,那片名為日常的龐大馬賽克像忽爾掉了幾枚小磁磚。是不起眼的部份,但看著總是彆扭。也有過一段時間,我是大眾的常客。

激光中——論7/8太空館激光狂歡夜

集體舞蹈可能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或者因為它是一種自然的身體需要。一個緊密的群體會不斷產生強烈的集體情緒,而舞蹈在上古時代既是宗教儀式的重要部份,大概也是集體情緒的體現與排遣。今晚我在想,如果是藝術家帶頭搞這種娛樂活動,恐怕小則反應冷淡,大則引來大眾反感。

是誰殺了笑話?——談黃子華的棟篤笑作品

人是習慣的動物,香港人尤甚。在全民投機、鑊氣沖天的炒賣之城,人們看到二百呎單位以近千萬元售出也開始無感,最多反著白眼贈你一句:...

從《伊凡雷帝殺子》看歷史與藝術的戰場

俄羅斯Tretyakov Gallery一幅國寶級名畫 — — 列賓 (Ilya Repin)《伊凡雷帝殺子》 — — 周五被醉漢嚴重毀壞。醉漢聲稱喝下伏特加後「被某種東西充溢」(overwhelmed by...

蘭若寺有鬼:看蔡明亮VR電影《家在蘭若寺》

關於《家在蘭若寺》,我看到的故事是這樣的:男人住在廢墟狀態的房子,在幻想或回憶中看到母親,二人相對無言。房子裡有白衣女鬼在游蕩,但人鬼始終不遇。男人在浴缸裡養了一尾白魚,有時和牠一起泡澡,一天魚化身成人,和他在浴缸裡纏綿。實際上,男人從頭到尾都是孤身一人。

愛是最暴虐的酷刑: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台灣公視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剛首播,Netflix同步上架,我想許多觀眾都會在那些絕望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吧。「我是為你好」、「你將來一定會感謝我的」、「長大後你就明白了」、「不要讓媽媽失望」——多少人是反覆聽著這些真實對白長大,這些回音又勾起了多少創傷的記憶?

加沙女子的雙重牢籠:看《加沙之書》

《加沙之書》:在加沙,女性角色的移動範圍也是受限的:處女游移於床鋪之間,眼目把天花板與牆壁上每一條縫隙、每一處斑痕都看透;離婚女人每早收到匿名女子的信,身體只來回於家中與信件擱着的家門邊上;傳統女子回想兒時最後一次在街上和鄰居男孩追逐玩耍的往事,那天父母痛罵她一頓,要她包起頭髮,…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