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Mun Is Writing • 生活事 #品食嚐鮮 #行走發現 #旅行探索 #觀影觀劇 #閱書讀文

探索隨時記-走讀獨立書店間#3_寫在走讀結束後

喜歡逛書店的其中1個原因是,享受那種與書的不期而遇
"台灣第1家網路書店-博客來的問世,對當時的實體書店而言,也許是個「預警」;是否那時就已提前反映了書店的經營,在未來會走向所謂「黃昏產業」的可能..."。

聽著導覽講師緩緩說出上述這番話,當下在心中莫名冒出一陣"不捨"。

我想若不是身處/從事與「書」這領域相關的產業別,或經由參與此番的走讀活動,應該也不會特別去意識到實體書店,在數位/網路化與大眾生活模式/習慣的變化下,所面臨的困境與經營難處,其實比想像中更巨大;無紙化的倡導、教育體系的改革、線上教學的推廣(減少紙本)等皆是衝擊。


"你最近1次買書是什麼時候呢?"、"你還會在實體書店買書嗎?"

印像中最近1次的買書是在2016年,地點是宜蘭新月廣場的誠品書店、購入的書籍是《Life,Animated (動畫人生)》(Ron Suskind 著),一本有關自閉症男孩成長故事的書。而如此掐指一算,也已是4-5年前的事了。

相較於電子書,仍喜歡手捧紙本書翻閱的"真實",但近年已習慣至鄰近社區圖書館翻找與借閱書本,確實很少有購買新書的念頭(除非閱畢後,因內容真的太屬意而值得收藏)。館內的藏書與市售新書雖有不短的"時間差",卻也正好得以多讀回在以前錯過的,「那時候」的新書。

"書購買帶回就可以無時間壓力地慢慢翻、讀到喜歡的內容也可隨性(意)地在裡頭註記心得感想..."-聽有固定購書習慣的友人如是說

"借閱的書若來不及讀完可以續借(前提是無其他預約者)、讀到喜歡的段落可另手寫在紙上,作為語錄收藏..."-有固定購書習慣的友人聽我如是說

其實「購書收藏」與「閱畢歸還」的最大差異,自身覺得就是後者無法隨時地"溫故而知新"吧;如同觀賞電影劇集般,於不同年齡階段,伴隨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去重看當時內容不變的影劇,必然會有別於一番的感受與體悟,書,亦然,"舊書不厭百回讀"。


"喜歡逛書店的其中1個原因是,享受那種與書的不期而遇;如果不是帶著"目標明確"(已確定要購買的書籍),而是純粹"輕鬆無目的"地走入書店,那不曉得會與什麼樣的書"遇見"的未知,及與書的"實體互動",是在網路書店上是難以體驗的..."

喜歡導覽講師對於逛書店的這番分享-"與書的不期而遇"~。

網路書店運用數據分析的優勢,開啟頁面後,往往會有許多"好書"自動地展示在熒幕前供讀者瀏覽;這其實與書店常會把暢銷書以"站立"的方式,鶴立雞群般地陳列在"平躺"擺放的書籍中藉此突顯、或製作書籍排行榜是異曲同工。

然也如導覽講師所述,總感覺前者會局限讀者的選書空間,除非讀者們願意主動花時間在頁面上逐一地點擊開啟每本書的簡介,否則多是以"被餵食"的方式,僅依據站內推薦的書籍去作快速的篩選瀏覽。

反觀後者,哪怕只是在店內走一圈,要能與書"對上眼"而拿起翻閱,其實是相對容易,且書的選擇是雜而多的,因目之所及處,皆是書。


生活裡只要偶遇空閒,就會到書店走走,沒預計要找什麼書,就隨手地拿起對封面或內容感興趣的書駐足小翻閱。

而走讀活動結束後,對於"喜歡翻書卻不常買書是某種矛盾?"、或"必須以行動來表達對書/書店的支持?"等內心小問號,暫不特別深入研究;但可以篤定的是,"如在實體書店翻閱到某本喜歡的書想買,不會因便利或優惠而轉身在網路書店買入這本書,"-唔,應該是這樣。

感謝各家書店,不管是作為避風港、小天地或其他各人自身所定義的存在;此番對書店經營者多了一些認識與瞭解,感受其中的不易,而或許今日所獲所思,會在之後的某個時刻萌芽吧。

溫羅汀獨立書店聯盟

本系列小連載 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