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
Robin

一個站在人文與科技交叉口的人,幻想著國人每年換一次 iPhone,而且花等值的錢在藝文消費上頭。

【年末閱讀回顧】我從正向思考折返的故事

(编辑过)
我發現有好多人都走上正向思考的單行道,不管要自己怎麼做,或是要別人怎麼想,而我們越是這樣,就越是喪失了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機會,這只會造成社會連帶的疏離與脆弱。

有人說,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

想說歲末了,來回顧今年發生什麼事,還有閱讀了哪些書,覺察自己品味上的變化,發現整體趨勢大致是從硬到軟,從實用到「不實用」。

好比說,年初我在看《絕對續訂》,一本在講數位經濟訂閱制為何發展,以及如何發展訂閱制業務的工具書,年末則在看 李維菁 的《老派約會之必要》這種優雅又感性的文學書,真是太晚認識這位作家了。

還有,避免自己進入高傲疏離的閱讀姿態,加上好奇為什麼他們那麼紅?我也是看了盤據暢銷榜好幾年的《原子習慣》和《被討厭的勇氣》,暢銷榜可以視為時代心智的表徵之一。


《原子習慣》可說是集近代心理學、腦科學、行為科學等研究,融合(配合)正向加成長的時代精神,所創作出來的個人優化錦囊,不過,我的閱讀感受是,我好像把自己當「需要管教的小孩」,要把這隻懶牛牽到北京變成駿馬。

(以前聽到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我心裡都會想著:要怎麼渡過台灣海峽啊?)

如果你有去除壞習慣,培養好習慣的念頭,倒是推薦你這本早在 2012 就出版的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個人認為閱讀起來的樂趣比較高,不只內省還外觀世界如何運作。

至於你是因為「被討厭」,才想去閱讀《被討厭的勇氣》,我認為你去問討厭你的人「為何討厭我?」這樣會比較快一點。


萬一你硬要問我,想理解或療癒自己,有推薦的嗎?

我想到三本書,三種不同路線,喜歡暢銷書平易近人的行文風格的,可以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好多讀者很熱情,在博客來上寫了好多評鑑,你閱讀完還可以跟他們做個非同步的虛擬讀書會。

第二本是走理性路線的,作者透過分析論證,一層一層的帶你了解情緒的多元面貌,讓你找到《情緒的三把鑰匙》。

第三本是《聆聽寂靜》,走減法的路線,所以我這裡也走減法,不多做介紹。XD


回到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閱讀趨勢,竟有一條線串起照片中的五本書,為什麼我會想打開這幾本書呢?

可能近年來我對於「正向、成長、療癒、溝通、斜槓」這些字眼感到不耐煩,不管它是出現在咖啡廳裡的隔壁桌對話,還是出現在線上課程的行銷文案裡,都讓我好奇:

你們沒有自己原生的價值觀嗎?你們為什麼要輕易相信那些人說的世界變動很快,要趕緊把能力準備好,不會去思考是誰在玩把橡皮筋拉到極致、水龍頭開到最大、CP 值拉到最高的遊戲嗎?


早期的助人工作,是宗教或善心人士提供物資給貧苦的人,接著工業革命後造成的貧富差距加大,多了一些公司或組織,投入社會公益的助人產業。

而現在,對於經濟生活與個人健康的想像力都變得狹窄,無法融入這些遊戲規則的,代表你競爭力不足,代表你還沒學會正向思考,缺乏樂觀向上的態度,以致於沒有生產力、沒有自我實現!

我認為我們得不時的停下來思考一下,還有哪些「競爭力、正向思考」以外的思維可以形容一個人?一個多元健康的社會,是不是現在的行為邏輯可以一起促成的?


基於以上帶點不安、不對勁的情緒感受,我陸續看了照片中的這些書,這幾本書的原文版本,出版的時序是這樣的:

  1. 《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悲觀的權利?》,2009 出版,2012 中文版,左岸文化。
  2. 《樂觀病:給正面思考中毒的人的快樂解藥》,2013 出版,2017 中文版,平安文化。
  3. 《製造快樂公民: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2018 出版,2021 中文版,立緒文化。
  4. 《焦慮世代: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2020 出版,2022 中文版,大塊文化。
  5. 《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2021 出版,2022 中文版,大塊文化。

這五本書我都很推薦,如果平常你比較少閱讀,建議先不要選《樂觀病》、《焦慮世代》,這兩本的敘事比較抽象跳躍,讀起來步調不會太快,可能會影響閱讀興致。

優先推薦的是《人生4千個禮拜》和《失控的正向思考》。

離開大塊文化後,我仍會關注大塊的書,特別是編輯 Tina 選的作品,像是《做自己的人生設計師》、《專家之路》、《跟著一行禪師過日常》都是她編輯的好書。

年初看到她做的《人生4千個禮拜》就第一時間入手,因為我知道那不是一本「啊!人生很短,你要好好把握。」的書。真正好的書不是告訴你答案,而是啟發你思考,做出更寬廣更自由的理解,我是這麼認為的。

這書提到效率陷阱、人生有限性、數位時代的人際關係等主題都很有意思,我最喜歡的觀點是〈我們不曾真正擁有時間〉,完全跟「正向思考的時間管理主張」論點相反,具體的內容就不破梗,留給你直接品嚐呢!

既《人生4千個禮拜》之後,我遇到的是《製造快樂公民》,是在西門町的 飛地書店 書架上看到的,飛地書店的選書方向完全是我的菜,有很「基本」的香港議題,也有很「先進」的數位議題,當然都是回到對人及人性的關注。

當時我沒有第一時間購入,直到參加了台中 引書店 的讀書會,我選到了《焦慮世代》這本書,因此再去找來併著讀,兩本都提到「賽利格曼」的研究,用我的話很粗略地說是這樣的。


1990 年代,賽利格曼的研究發現「短短兩代人之間,美國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增為十倍。」1998 年,他當選美國心理學會會長,之後他跟世人說自己的「天啟」經驗,正向心理學召喚了他。

賽利格曼說他要「創立一門嶄新的快樂科學,來探究是什麼讓人生值得一活,並找出哪些關鍵心理特質可讓人達到圓滿巔峰狀態。」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莫名亢奮起來,快告訴我正向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哪些關鍵心理特質能決定幸福的人生?仿間有很多心靈雞湯、個人成長、企管經營類的書,都是接收這些研究(營養)所長大的。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很想要知道怎樣才能快樂與成功,那說明了你我都受到了「正向心理學」的薰陶,懷抱著不樂觀的態度,彷彿會讓我們有罪惡感。

歷史很諷刺的,賽利格曼想要對抗憂鬱症,結果 2017 年的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卻指出,全球最常見的病因不再是生理疾病,而是憂鬱症。

同時,90 年代至今的「快樂產業」依然蓬勃發展,我認為原本要開而沒開成的「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一課,也是這個歷史脈絡下的現象。

而且你知道嗎?該課程的介紹裡頭就用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論點來增加內容含金量,但沒有跟你講到這本書名。快樂產業的運作就好像蘋果出新機一樣,整個周邊供應鏈都受惠。


還有一個關於《焦慮世代》值得提的點,作者 保爾森 是瑞典人,原本志願是當心理學家,最後他發現當心理學家無法改變世界而走上社會學家一路。

台灣書市上充斥著美國主流作品(這句沒有批評意思),《焦慮世代》是來自歐洲學者的觀點,更值得台灣人一看。

當然,可讀性比較高的還是《製造快樂公民》,你還能從中理解到為什麼政府的政策風向,是如何受正向心理學所影響。我也聯想到「愛拼才會贏」不就是台灣版的正向思考的意識形態嗎?

政治人物都說要拚經濟,公司主管說目標訂高一點,夢想放大,才有實現的可能。《製造快樂公民》真的帶給我蠻多的閱讀樂趣,是西班牙和法國的學者合寫的,一位是心理學,另一位是社會學。講著講著,我好像加入了反美的一員!

剛提到的《人生4千個禮拜》,作者 柏克曼 是英國《衛報》記者,真是巧合,也是源自歐洲。前陣子我去找了他的另一作品——《樂觀病》,這本書應該是他的第一本書,稍微艱深一點,不列為這次書單的優先推薦。

不過,為了理解追求快樂的「負面路徑」,作者真的去山林中禪修,多天不能講話,只有清苦的勞動與靜坐;為了探討「死亡」,去了墨西哥參加亡靈節。

甚至「無畏」的隻身深入治安敗壞、槍殺頻繁的小村落,現場了解祭拜死神的儀式,書裡的這些親身經驗,還有引用的一些文學、哲學作品,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段落,

我最後讀的是《失控的正向思考》,是這五本書中最早出版的( 2012 年問世 ),而且賣得很好的「樣子」,這種默默長銷的書不會上排行榜,但也說明了,很長時間的,都有那麼一群人在思索著「正向思考」議題,不管它是作為個人生活的思維習慣,還是集體社會的價值傾向。

作者文筆很好,分析犀利,讓我又後悔太晚打開這本書了,現在 2022 年來看,依然覺得精彩精準,她認為美國人過於正向思考,同時降低了趨吉避凶的能力,在〈前言〉就以九一一事件為例,來佐證美國人的樂觀及過度自信:

1993 年恐怖份子就攻擊過世貿中心了;2001 年夏天,不僅有許多警訊顯示恐怖份子可能以飛機發動攻擊,幾家飛行學校也有呈報主管機關,表示有可疑的學生,像是有學生「只想學駕駛飛機,卻不在乎如何讓飛機起降。」
包含聯邦調查局、移民局、布希、萊斯,沒有人去留意這些令人不安的線索,致使後來大家把錯歸因於「缺乏想像力」。
( failure of imagination,編按,美國九一一調查委員會認為美方最大的缺失在此,後來這個詞也專指沒有遇見有跡可循的疏失。)
不過其實當時國內是有強大的想像力在運作,大家想著美國固若金湯,經濟蒸蒸日上,因此無法或不願去想像最壞的情況。


我在其他書也看到,當年有眾多跡象顯示有恐怖攻擊的可能,但都沒促成有效的因應行動,《失控的正向思考》作者 艾倫瑞克 從集體意識形態來切入,讀來格為有感。


這篇漫長的閱讀回顧文章最後,我想以 艾倫瑞克 的話作為結尾。

她說:「我不是因為看不慣正向思考或內心對任何事感動失望才寫這本書,也不是抱持任何浪漫的想法,認為受苦才能使人有深刻體悟或高尚品德。」

接著她描述了一段心目中理想國的樣子,「不只人人活得舒適、健康、安全(像是有好工作、醫療照護,諸如此類),也能進行開派對、辦慶典,有很多機會在大街小巷歡喜跳舞。」而如何邁向這個理想國,她認為第一步就是「治好正向思考這個大眾妄想症」。


我很同意,我終於也理解到為什麼今年會有一條「質疑正向思考」的閱讀線出現?

關鍵在於我發現有好多人都走上正向思考的單行道,不管要自己怎麼做,或是要別人怎麼想,而我們越是這樣,就越是喪失了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機會,這只會造成社會連帶的疏離與脆弱。

僅以此篇獻給努力想活得很好,但活得很辛苦的朋友們!



備注:文中提到 引書店 的讀書會,後來我和他們團隊製作了一集節目,你能從中了解《焦慮世代》一書在探討什麼。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