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錄
洗漱錄

一個記錄閲後感與反思的空間。

批判《東張西望》—— 液態現代性下的建制媒體

(編輯過)

#1 序幕

在不情願地觀看了 30 分鐘的黃金時段綜合綜藝節目《東張西望》3 年後,我對它的報導方式、結構、影響、議程、以及促成其受歡迎的社會政治原因。我想創建多個帖子來總結我的想法。事實上,從我對KOL100的《幫日報港出聲》、《東方》和Youtube視頻的不斷曝光來看,我相信這些批評同樣適用於大多數保守派媒體——不太適用於自由派媒體;如果發現有效,則可以方便地解構宣傳。

給非TVB觀眾一些背景:《東張西望》於2005年首播,但直到2015年才超越明星八卦,涵蓋日常瑣事和新聞。用它自己的話來說:“貼聞追踪社會大事、緊追逸事……追踪即熱點新聞;專題話題,探討熱點話題,探討大眾話題及時事、社會民生的相關專家”。雖然沒有具體的數字,但從 Youtube 收視率和現實生活的反應來看,該節目似乎確實獲得了很高的人氣,尤其是在中老年觀眾中。

在 2019 年之後,它逐漸與更廣泛的親中共敘事相結合,並在非政治化的外衣下呼應了藍陣營的觀點,自稱是“群眾的聲音”。與目前保守的趨勢相一致,它逐漸對林鄭月娥的領導和“AO官僚主義”變得更加批評,但毫無疑問,它仍然高度支持整體結構和“法律和秩序”。

這個節目讓我非常感興趣,因為它是當今保守媒體的結晶,由所有相關方放置的過度飽和的信息和敘述中濃縮而成:政府、開發商、增長派系——你可以說出來。這是胡說八道、宣傳、聳人聽聞和消費主義的完美馬賽克。理解現實是一種難以捉摸和徒勞的嘗試,是每天服用嗎啡來滿足自我,是馬戲團表演別人的愚蠢;一個推卸責任的渠道,以轉移對當權者的不滿;最後,在流動的現代性、恐懼和焦慮的世界中,一顆穩定的藍色藥丸。

這個系列幫助感興趣的少數觀眾和許多偶然的觀眾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節目。


#2 媒體就是信息

關於節目的形式。

每個 15 分鐘的部分以一口大小的即時新聞或瑣事作為迎接和結束:每日 COVID 感染率、今天在 Facebook 和 LIHKG 上的病毒視頻的再循環,或者對今天的天氣和明天的假期表示哀嘆或興奮。接下來,將名人八卦、TVB 和政府宣傳、新聞和幾乎像模板一樣的街頭採訪拼接在一起,以捕捉對最近政策變化的反應——所有這些都被壓縮成 1 或 2 分鐘的片段。除了:第二部分的“調查報告”通常持續 10 分鐘。然後回到兩位主持人 - 對剛剛報導的“悲慘”現實帶著失憶和愉快的微笑 - 期待另一個陽光明媚的明天。

就個人而言,它在細分之間的許多轉換讓我想起了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訂閱源。信息混雜流動,充斥著華而不實且易於消費的聲音片段,在圖像和聲音之間搖擺,長與短,淺與深,愉悅與嚴肅。眼睛變成了流浪者,而不是讀者。捕獲的是“實例”而不是“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部旨在喚起情感流的數字莫奈日出。記錄靜止現實的任務不是它的中心任務。

如果所有部分都是新聞或娛樂,那就更好了,但兩者的混合會使場景變得複雜。這些片段本身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和利益:商業、機構、公民等。通過將它們全部編織在一個無縫的流程、一種健忘的語氣和上下文中,該節目表明它們是可選擇的,具有同等的緊迫性和相關性。它消解了公共事務和私人事務之間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貶低了所討論的任何事情,使其成為“只是另一件事發生了”。稀釋是策略。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嚴肅的事情可能很有趣(請參閱台灣和美國的深夜節目!),東張西望確實提高了公眾意識。但正如 Twitter 的 150 字數能夠實現特朗普式的發聲推文一樣,該節目注定會削弱觀眾的脆弱注意力。

引用麥克盧漢的話,“媒介就是信息。”


#3 垂直新聞

當寬度取代深度時,冷漠勝過同理心。觀眾承認,但不再被迫見證、尊重、質疑和理解。

每天都有關於欺詐、令人討厭的鄰居、擅自佔地者、寵物虐待者、疏忽司機、不誠實的房東等的報告轟炸。然而,儘管進行了一些個案調整,但大多數故事實際上聽起來都是一樣的——如果不是公式化的話。

它們本質上是相同結構問題的迴聲。消費者保護不足,對老年人、窮人和精神病患者的支持不足,官僚主義和繁文縟節,缺乏步行友好型街道設計:新自由主義和管理治理。

它對私人鬼魂進行了公開驅魔,但對個人正義的辯護與清除集體罪惡相去甚遠——事實上,它使結構性邪惡變得不那麼明顯。

運行週一到週日的節目的代價,即知道太多的含義,就是把頭埋在“不時”上;同時對他們之前和之後發生的事情完全感到困惑。

全景式、碎片化的報導,堪稱是一場歌頌“東張西望”的節目。


#4:圓形監獄

公眾的恐懼是節目的資本。日常生活被描繪成冒險和危險:瘋狂的鄰居滋生蟑螂!你的家庭傭工會偷你的錢!你會感染新冠病毒並死去!騙子無處不在!

恐懼和焦慮在觀眾的腦海中喚起。一旦你上癮了,就可以每天服用一劑鴉片來解渴 - 確認你應該害怕什麼以及為什麼害怕。

Satre 恰當地總結了這一點:“他人就是地獄”。該節目是一個現代的女巫狩獵,讓每個人都保持警惕。

儘管如此,不難看出“可能的威脅”的類別有多窄。總是南亞人、家庭傭工、無家可歸者、精神病患者、異類。他們是不守規矩的“我們”的反常他人,反常的穩定和秩序。

罪魁禍首永遠是個人,因為要走得更遠,就需要係統的審視,看看誰才是真正的掌權者。

這是展出的全景監獄。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當權者制定的規範,自律不犯規;同時,看不到誰是中心,那些擁有事實上的權力的人。這是少數強者註視弱者的策略。老大哥在幕後的秘密操縱。

從這個意義上說,恐懼既是監禁的工具,也是關鍵。


#5:全景視觀

福柯的圓形監獄是現代社會權力運作方式的隱喻。在密閉空間內,無論是診所、監獄還是學校,都建立了一種對個人進行分類的話語,以定義和區分“健康”和“生病”、“好”和“壞”。個人不會被蠻力強迫接受這種分類。相反,它是通過創造一種無所不在的監視氣氛,無論是通過他人的直接凝視,還是通過強烈的常規化、錯綜複雜的日程安排和規則設定,在精神上都存在;這會導致一個人無意識的順從。從“我被監視,所以我必須表現”到“我應該表現”,個人權力的內化(或正常化)。

證實和傳播這些被認為是“危險的”、“不文明的”、“滋擾的”和“可怕的”話語的一種方法是通過媒體。少數有權勢的人用監視的目光注視著無能為力的多數人。

但在另一個層面上,東張西望(以及整個媒體)也在玩讓多數人看少數人的遊戲,這是對全景策略的逆轉。這是一種將“小風險”誇大為“總威脅”的公開展示。在現有的圓形監獄中,選定的人群被拖到中央開放空間,而隱藏在中央塔樓中的監獄長則下令公開處決。每個被囚禁在牢房裡的人——實際上——都怨恨地註視著少數人。多數人的目光形成了一種無聲的宣言,“你當心,守規矩!”,引導了少數人的自律。

這就是 Thomas Mathiesen 提出的 Synopticon 概念。如果我們重述羅馬鬥獸場、天安門廣場甚至附近教堂的建築設計,這種將公眾視線引向選定焦點的方法實際上是司空見慣的。這就是挑出、放大和標註的策略。

因此,對該節目的權力機制的更好解釋是將其視為全景對視。它施加了雙重控制:無形的力量將多數人的選擇性凝視引導到少數人身上,同時也使多數人服從於他自己的凝視。


#6 流動性安全

魔術在誤導上運行,保守媒體也是如此。媒體通過口述的咒語和不言而喻的環境塑造了一種恐懼和焦慮的氣氛。然後奇蹟發生了:通過稀釋,通過橫向新聞,通過天氣觀察,現實消失在半空中,而實際的力量得以保留。

但是為什麼我們願意讓觀眾接受這個魔術呢?為什麼我們會被恐懼和焦慮迷住?

對鮑曼來說,答案是“流動的現代性”。流動現代性的一個核心特徵是對身體安全的恐懼:人身攻擊、經濟欺詐和精神困擾。鮑曼認為,這是一個如此普遍的擔憂,因為這是當前政治能夠並且將會關注的(唯一)主要問題。

自 1970 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讓政府放棄了對個人的控制。私有化將生活的許多方面變成了自由選擇的問題。從我們消費的音樂、我們從事的事業,到我們的人生歷程、宗教和價值觀;都奉行這個市場原則:你選擇你喜歡的。

但該州的經濟衰退也削弱了集體認同和規範。全國范圍內價值觀的喪失產生的可能不是失範,而是公民的差異大於相似之處。匿名助長了對他人的恐懼。

然而,政治已經失去了乾預的力量。在最小干預的準則下,政治只能促進,不能直接。今天的政治家是一個名為“社會”的公共場所的管理者,每個人都在其中進行自己的生活。就像你公寓裡的保安一樣,他只是為了保護你的安全。他要么無私,要么無權解決您的個人問題或改善所有居民的福祉。

因此,人身安全是政治的最後避難所,公眾的恐懼是其資本。其願景:一個平穩運行、無風險的社會。它的要求:消除所有潛在的危險——擅自佔地者、欺詐者、違法者、精神病患者等。它的策略:反移民、封閉式社區、更多的警務、監管和監視……


#7 流動現代性時代的個性化

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在一句經常被引用的名言中宣稱,“沒有社會這樣的東西,但‘個人男人和女人……沒有政府可以做任何事……人們首先關注自己。’”

老大哥一直是一個過時的噩夢(除了我們的鄰居)。今天的問題是有太多——而不是太少——可供選擇。市場力量釋放了巨大的個人自由。但是對於無限的可能性,會帶來無限的不確定性。隨之而來的是“不知道該選擇什麼”的日益增長的痛苦以及選擇最佳選擇的焦慮。

在瞬息萬變的科技世界中,每一秒我們都可能遇到阻礙這一刻理解的新信息,新的意外使任何微妙的計劃相形見絀。沒有比 COVID 更進一步的了。在一個邊界開放和自由流動的世界裡,每一秒我們都可能遇到一個與我們的價值觀、實踐和世界觀相矛盾的外國人。

這個永遠不穩定的時期伴隨著終生自決的任務。集體商品和規範不再受國家授權,社會契約的經典概念已被重新表述。沒有幾個穩定的錨,生活就等於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航行,地圖的保質期只有一個月。生活的自由變成了一把雙刃劍,個人被迫應對相互競爭的知識主張,並承擔塑造自己生活的最終負擔。於是就有了“條路自己揀,仆街唔好喊”的說法。

克爾凱郭爾曾將焦慮視為“自由的可能性”。但回想起來,這似乎是喜憂參半,而不是一線希望。

而不是與一個不穩定、風險和衝突的世界共存;保守的策略是避免、隔離和封鎖。一個人越想安全,就越焦慮。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