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熱情根本無用?
近年來,各大學一再強調,年輕人應該追求熱情,早點選定自家興趣;但每年依然有許許多多的學生們,努力讓筆試成績變得更好看、更達標。這到底是官方說一套做一套,或學生們總是講不聽?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宇敬,曾經特地設計實驗,要來破解這一謎題。最終答案有點殘酷:官方似乎說一套做一套,雖然他們並非故意,而是受了心理偏誤影響。
接受了创新教育,还要搞学历崇拜吗?| 大学申请系列 03
美本申请是精通叙事者的游戏,是中产精英家庭的舞台。它所许诺的公平、所描述的校园多样性是不堪一击的,如《精英的傲慢》一书言及,“优绩制根本无法兑现它许诺的公平竞争与社会阶层流动,在虚假承诺的伪装下只是一个陷阱。”
我对我所受过的教育的疑问
我支持专才教育
📝📝:我在 TFT 的日子|Good Findings
正因為我不為什麼而來,我才能迎接每個時刻的到來。
女兒 和 英文辯論社 ( 3 )
比賽時唱作俱佳 肢體表情豐富跟著國家隊參加觀摩 WHO Winter Holidays Open Zagreb 薩格勒布 寒假公開賽 。薩格勒布 寒假公開賽 照片來自官网薩格勒布 寒假公開賽是一項面向高中生的國際世界學校錦標賽辯論比賽。薩格勒布 寒假公開賽 照片來自官网 WHO ...
課程記錄:臺中女中0304
在臺中女中的第二次上課,主要講兩件事:思辨是什麼,與如何提取關鍵資訊。近年來,我花不少力氣在想,怎麼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思辨」,因為大部分人(包括我)會覺得思辨是個好東西,但說不太清楚好在哪裡。在義務教育當中,通常把思辨和公民養成掛勾,認為民主社會下的公民,應該要有評價觀點、行動與政策的能力,才能投下聰明一票。
哲學思辨,需要執行目標
Photo by Matt Duncan on Unsplash.com新學期開始了,許多來到哲學課堂上的學生們,說他們想要學思辨。這乍看之下還不錯。但思辨這個詞,泛指一系列讓你更順暢思考與表達的能力,卻沒有對應到任何具體目標,所以「想學思辨」基本上就等於「想變得更聰明」。
課程紀錄:臺中女中0225
又回到熟悉的臺中女中,但這次課程設計很不一樣,強調了寫作產出。簡而言之,每個學生都得讀一本書,並交出1200字以上、帶有論說性質的文章,可投稿教育部閱讀心得比賽。在前幾年的課程裡,我已意識到寫的重要性:很多學生不會主動發言,卻很願意主動寫。
捕捉「意料之外,情理之內」
許多文學、戲劇或動漫在塑造角色時,會設計不尋常的事件,以突顯出角色的獨特反應。如果用得好,這會使讀者記憶深刻,並對角色性格有極為鮮明的印象。這招也可以用在申請大學科系上。跟工作面試不同,大學端不會認定你得有某種專業能力(那是進大學後要培養的),而更看重學習上的可塑性,譬如興趣、動機或利於該領域的性格特質。
課程記錄:宜蘭高中課程紀錄1.01
我在高中教哲學快十年,臺北、臺中、臺南都跑過,再加上這次的宜蘭高中,算是湊齊東西南北四大方位了。好幾次遇到有人問,這些學生有無地域性差異?我個人覺得,性別、年級與家庭背景所帶來的差異,都遠勝於地域。硬要說的話,我碰過跟地域相關的差異,只有一個:非臺北學校的學生,對「臺北學校如何如...
抉擇時刻:一種課程模式
先前提過,峰終定律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一個活動若想得到好評價,就得塑造並放大峰值體驗。那麼,這可以如何應用在哲學普及,或說知識性質較強的課程當中?《行為設計學》一書當中,蒐集了許多案例,並歸納出峰值體驗的三類事件與四類感受。這些事件是我們在人生當中或多或少會碰到的,而感受的強度與多寡,則決定了峰值印象會有多深刻。
修正缺點,會連優點也不見?
市面上有很多關於簡報、演說或口語表達的書籍,都會提到一些基本規則,包括語速適中、音調適當轉折或避免贅詞贅句等。若是同行之間相互觀摩,則更會提及內容編排、素材運用的問題。對於提升演說實力,這當然可有正面幫助。但根據峰終定律,「修正缺點」的思維在某些情況下收效不大,搞不好還會適得其反。
教學活動的真正主角?
我曾在書上看到有人說:誰才是演講當中的真正主角?a.演講者,或b.演講內容?結果答案是以上皆非。作者認為,演講活動當中的真正主角是聽眾,因為聽眾若絲毫不感興趣,或聽完就統統忘記,代表這次演講沒有創造任何正面效果。我認為這一點在教學上更為重要,因為教學本來就是為了替學生帶來正向轉變。
利於申請哲學系的活動?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學測已過,考生們得開始準備申請資料了,「想申請某某系,哪些活動會有幫助」的問題又紛紛冒出。以下針對哲學系,說一些我認為有加分的活動。必須注意的是,這些活動需要付出不少時間心力,若只想臨時抱佛腳,這些資訊恐怕緩不濟急。此外,它們對於人文或社科領域應該都能有幫助,尤其涉及比較熱門的社會議題時。
峰終定律的教學應用
Photo by Jacob Granneman on Unsplash.com 所謂峰終定律(peak-end rule),是指我們在回憶一段經歷時,往往只會想起峰值時刻(最好或最壞的那一瞬間),以及它是如何結束。至於它的總時間長度,以及那些不好不壞、普普通通的經驗,很快就會被遺忘掉。
論說文好難:標題很好又怎樣?
Photo by Jacob Granneman on Unsplash.com《怎麼寫論說文?》 《論說文好難:用三小公式避開四大黑洞》 哪個標題更好?好在哪裡?很好又怎樣?先前提過,大家在寫知識性質較高的東西時,或多或少會遇到標題障礙,覺得標題怎麼寫都不太對。
演講被亂的六個階段
Icon by FreePik on Flaticon.com前陣子看到一位講者,在對高中生分享自己的心得時,由於中後段有聽眾刻意干擾,隨即宣布演講結束了。我在臉書上看到的說明是: 我依然可以繼續把演講講完,聽完會覺得人生充滿希望,並且找到一件喜愛的事情堅持下去,但如果連基本的...
學測作文的「廢話論」
Icon by Freepik on Flaticon.com某些評論指出:這次學測的冰箱作文,代表國文教育一直以來,多是言不及義的廢話練習,不知該說婉約、矯情還是無病呻吟,還造成了當今社會的理盲濫情。真正應該強調的,是如何和讀者有效溝通,迅速傳達核心論點與相應論據...
論說文好難:標題與內容的距離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com最近我指導的兩個學生,想要寫些知性文章,但都遇到了點障礙。依我自己的觀察,年輕世代的知識需求正在提高,無論是產出或接收;所以我想記錄這些案例,看看能否分類一下並歸納解法。
了解經驗機器,能幫到學測嗎?
Icon by Nikita Golubev on Flaticon.com今年學測的知性寫作,以思想實驗「經驗機器」為主題,恰巧我前陣子有篇專文就談這個。哲學術語出現在大考中並引起大眾興趣,固然是好事;但我認為,對經驗機器原初脈絡的了解,並不容易轉換為寫作的資本或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