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躁獨白
59 articles
陳海雅

49+1萬能演員大嬸迷你獨腳戲登場

關於一個女子五十歲的故事,回顧和展望

Tag active authors
  • 今日丹堤大安店
    今日丹堤大安店

    根本就是偷聽版的天龍國哈哈台街訪

    Ellen
    Ellen

    主業為學生,副業為寫作家。 涉獵心理學、資訊工程等知識領域。 喜歡中文文學裡蘊藏的細膩情感。目前主要紀錄身心狀態日常,希望能慢慢找回寫作的熱情。

陳海雅

消失一陣子,我從精神病院出來

抱歉没法完成七日書,因為照顧爸爸壓力爆煲,想自殺,然後入了精神病房約一星期,休息了幾天現在回來了。

陳海雅

七日書---Day 2 最病時候的自拍

今天也不是很精神,但回覆數個市民,因為都是語音輸入,好像聊天。但七日書我怎樣也要寫下去的,因為我想說縱然我有躁鬱症也能做一點點事,雖然只是一點點🤏

陳海雅

0歲到50歲 --《49+1萬能演員大嬸》

今年生日我就到五十歲了,本來為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故事,打算租用黑盒劇場上演《49+1萬能演員大嬸》⋯⋯爸爸昨天突然口齒不清,流口水,有中風先兆⋯⋯已經有血癌了,還小中風,你說我還有心情排戲嗎?

陳海雅

爸爸患重病,我如何自處

二十多年來第一次和妹妹在家吃飯,第一次和弟弟獨處,這都是因為爸爸患重病入醫院了。

陳海雅

失掉了的二十年之一日

本來我是參加去中心化小說比賽,想把蟄居族的故事寫出來,虛構的加上自身經驗,希望讓人們正視蟄居族問題,但這幾天我的爸爸入了醫院,確診慢性淋巴白血病,我什麼心情也没有了,要天天去醫院,醫生的治療方案未定,我没有可能在六月二十一日前交稿。

陳海雅

請立即停止歧視精神病人

最近香港瘋傳一個《小欖精神病院出院紀念布袋》,人人也說想買,因為別人怕了他會讓座。

陳海雅

我還未有死去

身心受病患困擾,雖然我未至想自殺,但人生没有目標,不知活着為什麽。。。

陳海雅

對自己好一點,也同時為別人活得更勇敢

世界太亂了,大家要堅守自己,讓自己活得更強才能對抗亂局。

陳海雅

2012的陳海雅給2022陳海雅的信

我在一月一日拆了收在櫃桶底十年前手寫的信,呼吸了一天,現全信如下。

陳海雅

給我的臨床心理學家畫的咭

去年再看政府精神科,而然再轉介去看心理科,我再見十六年前在沙田醫院看過我的臨床心理學家郭姑娘。

陳海雅

我其實是幻愛的「女主角」

我没有向朋友提及過,或者我自己也覺得掉臉。

陳海雅

It's ok to be not ok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Ellen

憂鬱這件小事 - 時間終於轉動起來

無法想像三個月前的那些焦慮。記憶中,它們好像抓住我的心臟、掐住我的脖子。所以,我每一個心跳都變得很急促、每一次呼吸都像用盡全力。自從發病至今就不曾消失的噩夢們,在每次睡眠裡索取我的精神力。跳樓、車禍的那些死亡畫面,在誘拐著我去另一個世界尋求解脫。

陳海雅

Never push when it says pull

佳節是不許有寂寞人,人人都在期待過一個熱鬧的節日。年尾,農曆新年接著聖誕節,人人都好像很歡樂似的。但現在香港疫情第四波,我住的大廈有幾個確診個案,住32樓的住客因為幾個單位有人染病所以要撤離去驗疫,我們住22樓也要強制檢驗。本來想約朋友來我家過聖誕節也取消了,給他們的聖誕禮物早因我躁狂發作而買了也包好了。

陳海雅

Start Again

我兒童時期,雖家中不富有,但從來不缺必需的,媽媽爸爸都把最好的給我們。到十五歲時媽媽過世,家中環境變壞,我們三姊弟努力讀書,目標清晰,到大家都成績優異,雖然没有其他同學安定富有的環境,我們從不輸在起跑線上。到我生病,我總是在計算着,又混亂了三年,三年又三,我應該可以又完成一個博士學位了….。

陳海雅

踱步

踱步不同於漫步,「漫步在天朗氣清的草地上」,總是休閒愉快,踱步可是個中性偏苦的詞,對於我來說是因為焦慮。在早期看醫生時有一段時間,在等入醫生房時,我總是心神不定,說得確實點,像没有心的人在診所內焦急的踱步,那時妹妹還是陪我看醫生,她老是想我停下來坐坐。

陳海雅

神,祢愛我嗎?

《賓虛》不知在明珠台重播過多少次了,然而我也没有好好的看過。昨晚在網上看,我也没有由頭看到尾,只是從中段,猶大服役時開始看。戲中的場面有幾浩大,有幾劃時代也根本不用再說,想說的是我看《賓虛》看到落淚。令我看到哭的電影情節大都是和宗教和親情有關。

陳海雅

看書

我和很多人一樣,買書的速度總比看完一本書快。準確一點說,自己看書的速度不是太慢,只要我開始看第一章,很快便會看完全書,有時快則幾天也可以看完一本。可是……我很懶開始,這是我的死穴,就像做其他事一樣,要立定心志去開始一件工作並不容易。

陳海雅

Coffee or Tea?

空姐問你︰「請問要茶定咖啡?」你很少會說兩杯也要,要茶就不能又要咖啡。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在不停作出選擇,很多時候不只是二選一,在眾多選擇中選你認為是最好的。那個選擇是否最好的,從來没有人知。就如友人A本來是在大學教法文的,她放棄教席,去了當電影製片,目標是當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