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旅 #1 真心相遇
一場與真心相遇的輕旅行......話說在二十年前的第一次一個人的旅行,開啟了一場又一場說了就走的輕旅行,因為心理師蕙嘉邀請在Podcast分享,回憶像開了口的平行宇宙,一股腦兒倒出了許多讓彼此會心的足跡,也讓許多人推著我要開始寫了..........
打開心門是走更遠更廣的必需
今天看了馬友的一篇文章,不禁又令自已內心反問一遍
七種方法利用焦慮情緒來使自己表現更佳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希望一件事能夠做到最好,但是可能大家都沒有想過,原來還可以利用“焦慮”這種看來比較負面的情緒,來提升自己的表現。或者,是沒人相信這是可行的。但是適當的壓力與巔峰表現之間的確有聯繫,這不是新聞,而是一百年前已經提出的觀點。
怎樣活得通透?冰山理論可以怎樣用?
不專業的理解加上無厘頭的講解就是要讓你見笑
你不能幫任何人學習。
人只能學習自己已經準備好要學習的事物。再怎樣親密無間,經歷再怎樣相似,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都不會是一樣的。人生終究是自己一個人的旅程。別人的功課,就讓別人自己去完成。你領悟得再多,多有感慨和多有感想都只能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事情。如果有人可以分享,那很好,恭喜你找到難得的知己。
三個實用的心理小技巧
2022年已經結束了,距離我辭職開始外包工作已經將近一年,在為自己工作這段時間,我嘗試了很多心理小技巧,對我的工作十分有幫助,在此分享給大家。1.抱著"必定失敗"的心態去做事情我在做一件事情,總嘗試把一件事情做得"完美",但結果就是我被心中那副"完美"的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反而變得畏手畏尾,遲遲不敢動手。
我就知道會這樣!改變既定想法需要的是?
我很明白自己的局限,例如說我最近在關心什麼議題,我就會接連的看見類似的資訊。雖然我到現在還是很不解啦,感覺臉書比我肚子的蛔蟲還了解我,我其實也不管什麼吸引力法則,總之就是 我只能看見我看見的,我也只能明白我明白的,最終我只能相信我相信的。雖然這很像廢話啦,但是這是我最近挺深的感悟。
從客體恆常到物體恆存談”信念“
托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福,我體會過客體恆常被破壞的感受,雖然我至今無法確定是什麼療癒了我,或許是大量的睡眠+學習+各種療愈方法交叉使用,總之就是人要好好活著至少是需要一些堅固的信念,而客體恆常是其中一個,就是對人類最基本的信任,可以說是非常基礎的安全感。
閱讀看人生|《醫生說我可以去死沒關係》精選書摘
想死是因為你拼命活著/認同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改變心態、重獲新生/活著的人能做的事情就是活下去/「謝謝你還活著。」
逃是一種「防衛機轉」,曾經是好東西
💡 看著黑洞的自己,我跟她說:『那就待著吧,看什麼時候想出來都可以。』也因為這句,似乎好了一半。30歲後,重新看待當時的「逃」,原來是要逃出陰霾,我沒有忽略那些在黑洞的情緒、感受,而是更多思考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情緒、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那我該怎麼讓這些情緒轉化。
雜記:心理諮商初體驗
打開心結,然後掉落出更多更多,過去沒有去解的結。
巫述說|我在腦海中,殺死自己千萬遍。
It's all in your head.
屬於你的地方
是不是有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屬於某個地方?
病毒已在身邊
病毒是真實的存在任何一個角落中,一個不經意的碰觸都可能讓自己有意無意間被感染。除了生理上要面對的衝擊外,心理的調適以及如何帶給身邊確診者支持,都同樣是這個時刻更需要被發揮的精神。
倒數大學生涯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人生遇到什麼挫折,就問一問自己「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把自己放在對的位置: 再一次上台,讓我重新愛上自己
再一次上台,讓我找回自己的價值,找回自己的能量,找回自己的影響力和那熱情洋溢的我。本來要熄滅的火再次被點燃了。
寫作空間「尋常生活之練習」的命名緣由
這篇來聊聊寫作空間「尋常生活之練習」的命名緣由。我所寫的「尋常生活」,並不是指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尋常生活,而是指沒有被身心症狀困擾的「尋常生活」。我所做的很多練習,也是我想找到能跟身心症和平共處,建立屬於自己的正常生活的努力。這篇並不是勵志文,但也不是抱怨文,是想整理下心路歷程。
原來我遇到「病態自戀狂」了!
如果我沒有開始想找回自己,就不會開始閱讀心理相關書籍與文章,更不會讓我看到這位作者這一系列的文章,解開我所有的疑惑。
我的夢想與運動員生涯
挫折與努力
結束14天的隔離:自我觀察
明天,就是結束14天的集中隔離,出關的日子了。踏出旅館的那一刻,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會是與世界久別重逢的興奮?還是重新認識到世界竟然這麼喧囂的焦慮?此刻無法預知。但或許也不重要。我想記錄下來的,是即將結束這趟14天隔離生活的此刻,對於過去所生出的當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