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通社
食通社
主理
0 人关注
17 篇文章
食通社

过去一年,关于土地和餐桌,你还记得什么?

2023年,我们可以自由地买菜做饭、点外卖、和亲友聚餐,自由地在国内外出差、旅行、citywalk,自由地探索远方和附近。食通社的2023年,则是在“正常”和“自由”底下,继续挖掘食农领域的“不正常”和“不自由”,我们关注真实的食物生产、消费和流通,关注食物、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价…

食通社

文科硕士毕业后,我在房地产公司当果农

学了三年农村社会学,我与这个行业的关系依然隔着一层薄纱。我想在实践中理解农民为什么难当,农业究竟苦在哪里、难在哪里。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一猛子扎进田间地头不符合社会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期待。折衷之下,我选择了去房地产公司做果农。

食通社

小农小贩遭遇职业打假,法律能否区别对待?|圆桌回顾

7月27日,食通社联合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邀请研究菜市场和可持续食物系统的人类学者钟淑如,专家型律师、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张学明以及乡村创业者李洁,分别从法律监管、职业打假、生态农业等角度共同来探讨高价罚单与职业打假下,小农、小商贩、小餐饮的困境与生存之道。

食通社

松茸和彝族三代人的三十年

来自云南的彝族返乡青年李康丽和大家分享了她和家人从事松茸采集的历史,以及对松茸贸易和消费的观察。本文根据康丽在读书会的分享编辑而成。无论你是否读过《末日松茸》,希望本文在即将开启的松茸季之前,让你对这种蘑菇,以及围绕它的社区和产业,有更接地气的了解。

相关标签

  • 小農
    912
    2023回顧
    33
    果农
    13
    蠶絲
    23
    牧民
    22
  • 食物观察
    11
    野生菌
    11
    深溝村
    11
返回全部
食通社

在牧区做了10年田野调查,我盘了盘你可能会踩的坑

这种“被骗”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外来研究者和社区内部的认知落差,这也是田野调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怎么处理这种认知落差?怎么利用好自己的外部视角?怎么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炼出真实有价值的知识?这不仅需要耐心和时间投入,更需要技巧。我从这些年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几个点,希望和大家分享。

食通社

瓦依那背后的故事 | 离开了农与歌的年轻人,还能回到乡村吗?

2023年夏天,瓦依那乐队登上《乐队的夏天》。在乐夏的舞台重逢,是欣悦而非意外。一夜之间,我们熟识的瓦依那,用来自田野的声音点燃了普通观众“久在樊笼里”的郁闭。从默然无名到满屏迸发出对“土地”与“生命力”的礼赞,恰恰吊诡地映射出日常生活离土地何其遥远断裂,土地上的人与声音又是如何被遮蔽不显。

食通社

越来越多的蚕丝被,越来越少的养蚕人

我们邀请来自嘉兴丝绸村庄正河浜的于建刚为读者梳理了开弦弓村的蚕丝业改革,近现代蚕丝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分享了他为何在蚕桑文化式微的21世纪做出了返乡的决定,开始从事精细工艺蚕丝被的生产与手艺传承。

食通社

拖家带口去达恰,你以为苏联人只是来度夏的吗?

达恰,与夏天的记忆紧密相连。达恰是音译,指位于郊外的乡间别墅。据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初的沙俄,最初指的是沙皇授予贵族的、位于圣彼得堡郊外的土地(“达恰”的词根来自动词“给予”)。但它真正进入到日常用语,乃至于成为夏天的代名词,则始自二战后苏联以行政命令把市郊地块分配给普通工人家庭,让普通人拥有了自己的达恰。

食通社

好年份的葡萄酒会越来越少吗?

以西北地区的优势产业——葡萄酒业为例,更多的热量和降水,正在改变酿酒葡萄的产量和品质。而酿酒葡萄之于农业,经常被比喻为“矿井中的金丝雀”——早年煤矿工人会带着金丝雀下井,因为这种鸟对危险气体的敏感度超过人类,如果金丝雀中毒而死,矿工便知道井下有危险气体,需要撤离。

食通社

农场越做越小,生活越来越快乐:一对夫妻的11年返乡路

我曾经在北京的市集上见过农场主人黄利峰和李遇夏,在天气暖和的日子,他们每周都会进城售卖自产的西红柿、土豆、洋葱、南瓜和各类蔬菜,有时候还会带着可爱的小女儿一起来赶集。这次,轮到我们踏上他们每次赶集回家的路。

食通社

冰箱越大,吃得越差?美国中产冰箱里的食物体系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才发现,原来吃上一顿营养均衡,口味多样的好饭,不仅困扰我这样时间和“财政”预算有限的外国学生,美国中产家庭同样也会面对很多束缚。这听起来难以置信。经济最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虽然不是巨富,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对与富足稳定的生活的想象。

食通社

扣子奶奶的宝器:自给自足的生活开始连载啦!

一个奔六老奶奶离开城市住进田里,从零开始打造自己的“恶人谷”,实践从产地到餐桌零距离的生活,凭借自己的双手自给自足。这样的生活,不是田间诗章,也不是传统文化中国美,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老年新农夫在体力限度以内,独力操作劳动力可控,又能保证基本舒适度,还得资金支出可控的自给自足生活。

食通社

见手青吐槽:你也配做云南人?

在云南,每年的菌季都会有一场“中毒”般的群体狂欢(没错是野生菌的那个“毒”)。而这些年随着野生菌的出省“出圈”,每年似乎总会有一出意料之外的大戏,搅动云南野生菌市场,影响着从采集者到餐厅老板等链条上的每个人。正如前些年《舌尖》之于松茸、 2021年“红伞伞白杆杆”之于红菇、202…

食通社

虎头一年,我们没有蛇尾呀!|食通社的2022

有赖于好朋友们的付出,食通社在2022年贡献了近100篇原创文章,40余场公众活动,13期播客,以及其他难以计量的项目产出,也在此特别感谢!

食通社

一个人的丰收节

2021年6月进驻恶人谷,错过了春种,当然谈不上秋收。从零开始,基本建设占据了全副精力,无瑕顾及土地,顾不得这才是我来到这里的初心。第二年从一开始就雄心满满要种田种田种田,还跟邻居打了一个赌:自入驻恶人谷周年纪念日起全部靠自己、不外请劳务······结果,收割时下雨又加发烧(估计…

食通社

农场walk能否治愈城里人的怀乡病?

城市里的一切井然有序、明码标价,为什么要开车来回两小时跑到乡下来呢?

食通社

为什么我们需要菜市场?一位人类学家的田野观察

他们认为菜市场是病毒滋生的温床,频繁的人畜接触意味着传染病的巨大风险。这些媒体显然不了解中国国情,也不明白中国菜市场的真实样貌。中国的菜市场不能关,有千万种重要的理由。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