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一年,我们没有蛇尾呀!|食通社的2022

食通社
·
·
IPFS
有赖于好朋友们的付出,食通社在2022年贡献了近100篇原创文章,40余场公众活动,13期播客,以及其他难以计量的项目产出,也在此特别感谢!

对大多数人来说,2022年像坐“过山车”一般起起伏伏。

食通社的同事们也和大家的心情相仿,工作计划从2021年“上山又下海”的雄心壮志,变成了提心吊胆的惴惴不安。

往期文章▼

农林牧副渔,上山又下海 | 食通社的2021年

好在去年的工作中,收获也不少。有赖于好朋友们的付出,食通社在2022年贡献了近100篇原创文章,40余场公众活动,13期播客,以及其他难以计量的项目产出,也在此特别感谢!

感谢过去一年参与食通社活动的嘉宾(图中展示不完全)。

在新年开工之际,我们将以本文和读者共同回顾食通社记录下的2022年。拾起它,再放下它,迎接新生的一岁。

不确定

Foodthink 2022

11月24日,北京朝阳多个小区被划为临时管控区,被管控的菜贩隔着栏杆继续卖菜。图片:食通社

经历了过去的两个月,2022年的封控仿若隔世。各地封城管控期间,食通社一直在报道疫情中普通人和食物的故事:不能出门的上海市民如何绝望地抢菜?如果很快就要被封,需要囤哪些食物?如果超市电商出现断供,能去哪买菜?有哪些储存食物的妙招?小区的野菜能不能吃?被封在办公室了怎么办?从零开始种菜还来得及吗?

往期文章▼

免于饥饿的N种方式|一位浦东居民被禁足的28天

广州囤菜记

幸好还有食物 | 北京管控区一周生活笔记

妈妈的野菜,救荒也救慌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如何保存蔬菜?

广州疫情日记:坐标海珠,村里有地,搵食亦艰难

六个人被封在办公室的七天七夜(附物资清单和健康攻略)

除了关心普通市民,我们也好奇:对城市周边的生态农场来说,封控意味着什么?规模小、精耕细作的生态农场能承载城市突发的食物焦虑吗?能以此为契机,向更多消费者传递农场的生产理念吗?

往期文章▼

春耕时节,上海苏州,有喜有忧

在抢菜潮中的农场,我感受到了“农业支持社区”

停墟不停菜,香港中环农墟如何组织共同购买

去年12月,食通社的“疫情与食物”系列正式宣告结束,而疫情的影响依然在蔓延。这个春节,很多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或亲历家人离世,或在病床前照看陪护……2022,我们不会忘记。

往期文章▼

晒冬天

国际食物体系也面临各种波动。战火中的乌克兰食物出口受阻,不仅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供应,“蝴蝶效应”甚至波及了新加坡的招牌美食海南鸡饭。

往期文章▼

不止是小麦!俄乌战争会如何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新加坡的海南鸡饭危机:鸡变了,世界也变了

韧性

Foodthink 2022

2021年11月,在连接城乡的广东丰年庆现场,音乐人岜农(中)和搭档十八(左)演奏了来自土地的音乐,还带了自酿的果酒来市集售卖。图片:广东丰年庆

过去一年的种种痛苦和焦虑,也让我们重新反思城市生活和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依附于越来越庞大却不确定的系统是唯一的选择吗?我们能否想象一个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未来?

很多人会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解决方案:比如荷兰政府2022年6月出台的农业减氮计划,但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转型配套政策的缺乏激起了荷兰农民声势浩大的抗议。

往期文章▼

减排如何不伤农?荷兰绿色农民上书政府十条建议

被减排政策逼上街:荷兰农民的“罪与罚”

由第三方主导的有机认证是解决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出路吗?那我们又怎么看待美国有机产业史上最大的欺诈案呢?为什么监管机构没能发现农场主以次充好的破绽,更不能打破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壁垒?

往期文章▼

丑闻频发,有机产业怎么了?

另外,能负担得起有机认证费用的农场往往要达到较大的体量。而研究发现,同样是有机认证农场,农场规模越大,管理者越不可能采取有利于生态的措施,而且大型有机农场还会反过来挤压小农场的生存空间。

往期文章▼

《自然》发文:农场越大,生态越差!大规模有机农业的常规化之殇

我们更希望推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改变。远有国外的他山之石:英国转型城镇托特尼斯依靠本地食物体系应对风险;旅英作家王梆通过本地食物运动参与基层政治;荷兰青年制作独特的精酿啤酒支持当地生态小农……

往期文章▼

封城期间,这个英国小镇如何依靠本地食物体系渡过难关?

王梆 | 在基层食物运动中,感受英国政治的细节

从农夫到啤酒:精酿原来还能这么卷?

近有国内的行动和实践:在恶人谷自给自足的扣子奶奶、住在京郊里山的知识农夫蚊滋滋和长角羚、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社区菜店、直接和生产者对接的清北消费合作社、连接城乡的食农盛会丰年庆……

往期文章▼

离土地越近,离医院越远,六十岁逆生长的思考

知识农夫的七年山野生活|《土里不土气》读书会报名

清北教授怎么买菜?在合作中实现靠谱生活

五岁的丰年庆,终于长成梦想中的模样

技术

Foodthink 2022

很多农村当地政府都会和大型电商平台合作,让农户参加电子商务培训,但收效如何呢?图片:食通社

最近几年,元宇宙的概念火遍全网,但是我们真的需要技术专家打造的这个数字乌托邦吗?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它能解决农业的根本问题吗?

看似精准对接小农和消费者的电商,能解决农民的市场困境吗?据中国农大封小郡老师的研究,农产品电商的技术门槛、资金门槛日渐提高,小农在平台面前基本上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依然为资本和流量的逻辑所左右。

加入电商游戏的小农也许能提升销量,但也被平台客服的苛刻规则耍得团团转。果农在生产和销售中遇到的困难,在只关注品相和服务的消费者面前,更隐而不见了。

往期文章▼

小农户vs.大平台:电商游戏只是看起来很美

带网红回家卖脐橙,才知道果农有多艰难

前几年大火的区块链,曾被认为是在农业中的下一个技术热点。但面对实际应用中的障碍,加上技术所加强的垄断,让人反思农业区块链是不是只能是一场空谈。

往期文章▼

为什么区块链不能解决当代农业的痛点?

回到食物本身,植物肉“黑科技”也是近几年投资领域的新宠。这种从豆类中提取的蛋白质分离物,辅以大量添加剂模拟肉的味道和外观,不过又是一种深加工食品,比起真正的素食它肯定不健康,也不一定更环保。真正负责任的消费,需要深入了解食物和农业,不能仅止步于技术的噱头。

往期文章▼

吃植物肉能救地球吗?

植物肉真的更健康吗?

《侏罗纪世界3》中借恐龙奇观构建的生态灾难,其实早就在现实中反复上演:使种子公司获得巨额利润的黄金组合——除草剂和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往期文章▼

侏罗纪世界3:戏里的恐龙奇观,戏外的生态灾难

蕾切尔·卡逊用《寂静的春天》提醒我们,人类妄图以农药一劳永逸消灭虫害,结果却造成了技术反噬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往期文章▼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背后的无畏人生

《寂静的春天》中的高毒农药:被禁几十年后,仍在污染环境与食物

是时候扪心自问:科技会让人类作茧自缚吗?

气候变化

Foodthink 2022

2022年7月底,经历了高温无雨的三周,广州从化农户小玉姐的地块干到结块。

珠江流域1961年以来第二强的龙舟水、全国的高温炙烤、长江流域的“汛期反枯”、南方地区的夏秋连旱、断崖式降温寒潮……2022年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让更多人切身感受到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灾害。

但是我们发现,围绕气候议题展开的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更多关注粮食安全,而缺乏生态农人的视角和声音。生态小农如何看待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带来的反常和极端天气给他们带来哪些影响?他们是如何适应的?未来的适应之路还有哪些差距和障碍?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呈现生态农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实践和努力,以及面临的挑战,长期关注生态农业和气候变化议题的食通社和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于2022年在京津冀和华南地区共同发起了“气候变化和生态小农调研”

从5月开始,项目官员启华和玲珑伙伴茜瑶在京津冀地区开始了参与式调研。7月下旬,启华与同事们又在罕见的酷暑中走访了华南地区12个生态农场。紧张的调研日程之余,他们记录了强降雨、高温干旱、冰雹和暴雪中的小农故事,并在调研结束后,趁热打铁分享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往期文章▼

南旱北涝下的生态小农,去年的收成还好吗?

数百亩农田被淹,是天灾还是人祸?

十年最强龙舟水,小农遭灾谁来担?

冰雹突袭北京,农友损失惨重

在桂林深山中的梯田理解气候变化

躲不掉的高温,种不下的红薯

内蒙古干旱来袭,如何影响牧民生计?

在此特别感谢中国农科院的许吟隆研究员。许老师不仅为本次调研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也在两期分享会上为食通社的读者分别讲解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除了阐明硬核的科学事实,食通社也希望气候变化和农业的故事能触达更多普通读者。于是在紧接着的8月,食通社和自然之友共同举办了《地球不在乎:被气候变化毁掉的餐桌》读书会,就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病虫害等话题,连接到了国内一线的生态农人,请他们分享各自感受到的气候危机。

坚韧的生态农友也在危机中逐渐摸索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改良土壤、轮作、改善农场基建、更换作物品种……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上,食通社创始编辑天乐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生态小农在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行动和经验,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和需要的支持。本次“气候变化与生态小农”调研报告也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发布,敬请期待!

多样性

Foodthink 2022

食通社联禾计划第三期资助伙伴在培训现场互换农家种。图片:食通社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健康的农业,也应该有多样的作物、多样的形态、多样的参与者。

在调研和农场拜访中,我们发现多样化种植是生态农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无独有偶,在铁观音市场低迷时,福建安溪的茶农也选择了多样化种植来分散风险。

往期文章▼

从1200亩到40亩:一个上海人在北京的十年自然农法之路

回归传统的呼声下,谁在定义正宗铁观音?

要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则离不开老种子的收集利用。北京丰年庆期间,食通社邀请农民种子网络和联禾计划三期的伙伴,分别从农夫和吃货的视角,聊了聊老种子保育背后的故事。如果你只是个普通的城市消费者,也可以在力所能及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一个健康的农场,不该只有一种作物。一个健康的市场,也不该只有一种垄断的业态。当商业环境和消费习惯在变化,城市更新的步伐日益加快,菜市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食通社作者皮蛋、其然和编辑王昊聊了聊: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菜市场。

往期文章▼

三座大山正在挤压菜市场,但我们依然需要它

如果菜市场终将消逝,那就抓紧时间去买菜、去记录吧!就像上海菜场里长大的女孩小燕一样,为致敬已被拆除的澳华市场,给十几位菜市场摊主拍下了肖像留念。

往期文章▼

在上海菜场里长大的女孩,为这些摊主拍下了肖像

多样,是无先进与落后之分,无族类之别,平等地尊重每一种文化,和与之对应的生产生活方式。2022年,食通社的视野也来到中国的内陆边疆,见识了“千碉之国”丹巴县的嘉绒藏寨,和陇南山村的蜂农们一起上山取蜜,在乌珠穆沁草原上和牧民朋友同吃同住,记录傈僳族村落就地采集丰富食材的餐桌传统,也以织染为经纬钩出了贵州侗寨的生活变迁。

去年,我们也开始跳出自己熟悉的话语,试着和艺术界有更多的对话联动。肇始于展览“无边之海”的线上对谈,以野菜为灵感、与LEAP共同策划的线上讨论,还有北京丰年庆的共创板块——“菜园里的艺术行动者”

实习生

Foodthink 2022

2022年8月,食通社第一期生态农业实习计划的五位伙伴在农民种子网络的培训上合影。图片:农民种子网络

自2017年8月成立以来,食通社报道了全国几十位生态农人的故事。他们的农场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一系列农场管理、生产技术、销售推广等宝贵经验。

往期文章▼

务农十年:在细节里读懂自然

如何挑蔬菜?就看叶子是否“亮、挺、厚、韧”。

在四川眉山遇见“百草园” :一家人需要多少土地

如果能把这些知识梳理出来供想返乡的年轻人参考,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和试错成本;年轻人的加入也会让农场更有活力,为可持续食农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于是在2022年初,食通社开启了第一期 “生态农业实习生计划”。我们筛选、匹配了18个背景多元的年轻人,奔赴全国12家生态农场,他们基本上都顺利完成了三个月至一年的实习生活。

不少人在实习结束后选择延长实习期,或是留在农场成为全职员工,或是继续探索生态农业相关的工作,向土地和农人学习。

往期文章▼

逃离城市去务农,是心的愉悦,也是身的挑战

18岁,我想和爷爷一起守护高原羊

在乡村,不说梦想,不聊情怀,好好做一个“生活者”

没有留在农场工作的实习伙伴,则从这段经历中收获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力量,继续勇敢探索着人生道路。

往期文章▼

感到孤独又疲惫时就想:我的背后是有土地的

离田野越近,离焦虑越远:闯入农村的那些年轻人

接收第一期实习生的农场也对实习计划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其中大部分农场继续支持食通社的第二期实习计划,希望招收更多实习生。

如果你关心食物,关心与农业相关的环境、生计、公平等议题,也在考虑生活的更多可能,欢迎加入食通社第二期生态农场实习计划,目前正在报名中!

2月9日,我们还将特别组织一场分享会,邀请第一期实习生与导师回顾实习经历。届时我们将开放腾讯会议,并在食通社视频号直播。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实习生计划的细节,欢迎在线提问。

食日谈

Foodthink 2022

食通社的logo是田野里长出来的麦克风。2022年,我们真的背着麦克风走南访北,收集来自田野的声音,在各播客平台上线了“食日谈”,并更新了13期节目。

田野,是真实的土地和一线农业生产。在华南地区调研时,银林生态农场的郭锐和主播们分享了自己的10年返乡路;我们也请“黄龙病专家”——高级农技师罗立双,聊了聊他为小农提供的技术指导和对生态农业的观察。

田野,是真实的乡村和认同乡村价值的乡居者。在食日谈中,你可以听到音乐人岜农为何返乡,选择了“低头种地、抬头唱歌”的生活;听到在不同契机下来到银林农场的静雯和子敏,为什么留下来成为新村民。

农场主郭锐、技术专家罗立双、乡居者子敏、音乐人岜农。

田野,也连接起了城市中关心食农议题的研究者、行动者和普通人:菜市场里的人类学家皮蛋老师、研究农村家庭菜园的方平老师、混迹云南野生菌市场的菌菌、发起“靠谱”的清北消费合作社的金海兰、盖娅自然学校森林幼儿园负责人柳兰……当然,也有疫情防控中为食物和自由焦虑的普通人。

2023年,食日谈的主播们会继续带着麦克风走遍全国各地,为大家带来田野和土地的声音,从食物出发,认识世界,看见彼此。

欢迎在各播客平台和我们互动,或添加“食通君”微信(微信号:foodthinkcn)申请加入我们的微信听友群。告诉我们你感兴趣的食农话题,你想邀请的嘉宾,食日谈没准就能帮你实现!

“食日谈”已上线小宇宙、喜马拉雅、荔枝播客、苹果播客等多个平台,欢迎扫码关注。

丰年庆

Foodthink 2022

乡村怎样能被城市看见?食物和农业,可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纽带吗?我知道我每天吃下去的食物来源吗?我想要怎样的生活?个人的力量能改变什么?

为了回答这些疑问,广东多家关注城乡社区发展和可持续生活的组织在2017年共同发起了广东丰年庆,坚持以小农和市民为主体、照顾环境、城乡互助。积极参加广东丰年庆的食通社也决定2022年在北京落地丰年庆。

在北京丰年庆分享会上,平人农场的赵飞和顺义农户陈艳红大姐交流应对极端天气的心得。图片:王珏

见识过广东伙伴们打的样,我们希望北京丰年庆也能成为一个围绕可持续食农和生活议题,集展览、分享会、观影会、市集、开放麦于一体的大型嘉年华。但场地变更、疫情政策的变化、封控经历和感染新冠,很快就把我们拉回现实。

于是食通社和各共创伙伴转向线上,在2022年年底围绕多样性和可持续生活议题,举办了1次工作坊、2场读书会、7场分享会,还在1月15日举办了一场岁末市集,为丰年庆画上了一个线下的句号。

●扫描二维码可以查看活动回放哦!

这是我们并不完美的初次尝试,但北京丰年庆会是我们长期坚持去做的事情。在此特别感谢今年的共创伙伴(排名无分先后):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农民种子网络、自然之友、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王珏、郑圆、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无毒先锋。

萤火相聚,可不必等候炬火。2023年,期待更多机构、个人加入北京丰年庆共创,一起推动改变!

共学

Foodthink 2022

2022年3月,资深的乡村社区工作者黄亚军在社区菜店集室分享这些年在农村社区的实践、观察与思考,线上线下讨论激烈。
2022年6月,我们与众多“自然之友”一起读了长角羚和蚊滋滋的新书《土里不土气》。

2022年,食通社组织了40+场线上活动,既有分享会,也和各位读者一起共读了8本书,内容涵盖了气候变化与农业、再生农业概览及实践案例、农药和除草剂的环境影响、工业化养殖与抗生素危机、老种子收集与活态保护、半农半X的乡村生活、发酵与酿造、膳食模式与肠道健康、食物包装与外卖减塑……

●食通社读书会已读书籍封面。你能报出2022年的共读书目吗?

我们的线上社群汇集了历次活动的参与者,大家热烈讨论之余也分享各地美食、互相鼓励,有幸见面时也一起下地劳动、下厨做饭、交换种子和书籍。

2022年,因为各种原因,在线下办活动的机会着实有限,食通社的大部分活动都转为线上开展,并在腾讯会议之外新增了微信视频号直播,方便大家预约以及直接点击观看。

所有活动也都做了录制,并上传到食通社的bilibili账号和微信视频号中。如果你没有赶上,欢迎回看录像。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食通社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等待云上种出的金豌豆 |一锅师太的小饭桌

拒绝草甘膦,我把大草坪改造成朴门菜地

孟山都事故频出,美国政府监管为何一再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