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同理還不如清楚表達
在幼兒社群看過家長因為孩子感冒吃藥打針不願意配合瘋狂哭鬧的求救文。有位媽媽回覆:「就『同理』他說,媽媽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叔叔阿姨也是這樣,我們就配合醫生吃藥打針,應該會好一點」 同時還有看到爸爸的回覆:「『同理』他然後跟他說,『只是』打針,有什麼好哭!
改善不好溝通的方式?
沒有一條通往改善生活的道路是容易走的,包括:改善關係之間的溝通這條路。溝通是為了理解彼此,不是要對方照著某種特定方式做事情。很多溝通會造成衝突,就是因為一心只想讓對方照著自己的方式做,然後又認為自己是在溝通。只可惜真的很多溝通往往越溝通越衝突。
不認同對方行為怎麼辦?
Photo by Anastasiya Badun on Unsplash 轉眼今年一週一篇的目標已經來到第十篇了,簡單回顧一下: 第一篇開始提到的個人/自我,若沒有「自己」和「他人」的差別意識,是無法建立起自我,內心會有很多的衝突矛盾,會呈現出一種混亂的狀態,導致在關係中仍舊感到疏離。
如何自我內在安頓?(如何為自己情緒負責任?)
Photo by Austin Kehmeier on Unsplash 上一週的尾段有提到:事實同時加入自己的感受;但,又不是需要對方負責的狀態,很多人在加入感受時會變成要對方負責,這又會是另外一個很大的課題。很多人在陳述感受:你難道不知道我很焦慮。
造成不一致的原因
語言的溝通時常出現明顯的誤會,往往來自於非語言的溝通訊息出現的困境,產生不一致結果而形成。非語言的溝通訊息包括眼光接觸、臉部表情、肢體語言甚至聲音音調...等等。前幾天晚上的來訪者,主動提到這問題,手環抱在胸前示範著說: 「有時候跟孩子說,來我們來好好溝通,你說我聽,說啊!
你發生了什麼事?
在任何情況下,不是對方有什麼毛病、發什麼神經、到底有什麼問題,而是他遇到了什麼困難?發生了什麼事?對方有什麼毛病、發什麼神經、有什麼問題,這部份是落在「關心問題」的框架中,就算內心是關心人,可是對方是感受不到,甚至只會排斥。遇到了什麼困難、發生了什麼事,這部份會落在「關心人」的範…
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把大人的話不當一回事?
#HappyLunarNewYear 例子 1: 答應了孩子某件事,大人沒做到,導致孩子不開心。孩子不開心,大人道歉的同時又要求「我都到道歉了你要原諒我啊」而且「你以前也做錯什麼事,我也還不是原諒你啊」這樣假同理的誤導只會讓孩子學會我同理別人,別人應該也要同理我。
真的相信嗎?
不時的問問自己:「自己相信自己說出來的話嗎?」
「不想上學」怎麼辦?
當孩子遇到挫折,不想上學怎麼辦?遇到挫敗發脾氣怎麼辦?很多人會說,要好好溝通。要好好講,孩子發脾氣時不需要跟他發脾氣,要跟他講生氣沒有用,也改變不了什麼。那要如何好好溝通?要如何好好講?對方的挫敗感有想要改變什麼嗎?特別很多大人以為在好好講,其實只是以為自己好好講,口氣並沒有很好,好嗎?
拉一把
工作的內容很多來訪者提到:「如何拉對方一把?」又或者更直白的說法:「對方他這樣的行為跟他講了很多次,到底要怎樣講才會改善?」 在我所學和過去累積的工作經驗中,我都只會提到「陪伴」。真實的陪伴就夠了.... 不過,要注意並非縱容與放任,而是「有意識陪伴」。
虛無飄渺的歸屬感
創傷是生命中既存的事實,但它不必是永遠禁錮身心的無期徒刑。同時,原生家庭的確會影響我們;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它決定我們。「長期找不到歸屬感安放的位子」的課題,陸陸續續一直在談話中會出現並深入討論。任何的調整,最直接有效的幾乎都是要回到生活中有意識的文字語言開始。
你想怎麼做 2025
被問到「你想怎麼做」「你之後要做什麼」會感到困擾的人,其實並非不知道,而是埋在很深很深得地方。只是中間夾雜著太多阻礙自己的是不為真的念頭和自己未滿足的期待及未完成的遺憾,同時覆蓋著自己認為要回應的期待,並習慣長期刻意視而不見的內在情緒。在主流文化中談論自我往往是會被貼上「自私」的標籤。
參考
上次提到的尊重,還有一種「喜歡提供建議」聽起來好像是尊重,實際上不見得。資深男就很喜歡提供建議,尤其對我們選擇的生活模式進行指教。除了「這件事情我會處理」之外,有時回應較完整情況:「謝謝你跟我說這些,我知道這可能是您的擔心,不過您的這些建議,都在初期的考量時已經刪除。
言教?身教?
資深男從高速公路收費改成 etc 、收費停車場人工收費減少後開始就很抗拒這樣的型態改變。最近常吃的燒臘便當店改用自助點餐,也可以手機掃 QRcode 點餐,對他來說更是很大的衝擊,甚至還說出:「從此之後他都沒辦法吃這間店了。」 資深女一直「鼓勵」他,要活到老學到老,不要那麼抗拒新的事物。
尊重
有時提到「尊重彼此選擇的生活方式。」時,很常聽到回應是: 「有啊!我很尊重他啊!我就跟他講:『好啊!尊重你,你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隨便你。到時候就不要在那邊後悔!』」 A 跟 B 說:「好啊!尊重你,你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隨便你。到時候就不要在那邊後悔!
本質
前幾天提過關於過年包紅包,這件事的本質是沒問題;但,卻會讓很多人感到壓力。感到壓力、容易產生有問題並不是「紅包」的本質,而是往往是這件事夾雜其中的念頭盤旋。很常提到一個狀態,我們是妥善的照顧自己的情緒,還只是在情緒事件裡打轉,甚至嚴格來說,為事件急著尋找解答,也都是在情緒事件裡面打轉。
大年初二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大年初二,俗稱回娘家。過年禁忌其中一點:「已嫁之女不可初一或除夕回娘家,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其中的含意是『嫁出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有很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奉茶招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大年初一
初一早,開門大吉取於早。初一早上起床梳洗後要敬祖,俗諺說「公媽未敬,拜神無效。」 自己家的祖先都不崇敬,聖神仙佛們怎麼會接受您的朝拜呢?Photo by Tran Huy on Unsplash今天要說的是,自己倘若都不能尊重自己,怎能有辦法尊重他人,甚至還期待著別人尊重自己?
圍爐
圍爐(年夜飯)是愉快、團圓的日子,無論形式、菜色如何, 只要有愛都是一頓豐盛的饗宴。只要有愛。不會愛,不代表不想愛。在各種糾結的關係中需要的不只是解決現在的問題與衝突,而是更需著眼於未來的相處; 尤其最常見的親子關係。時常遇到的情況是:「想愛,但不會愛」 然後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緊繃。
紅包
伴隨著「圍爐攝影大賽」會有為期數天的附加賽: 「才藝表演領紅包」。這活動本身是有趣的,畢竟領紅包嘛!不過隨著年紀的增長,慢慢的會感到越來越沈重,因為從領紅包的「角色」轉換成發紅包的「角色」 怎麼包?包多了會不會讓自己荷包過不去?包少了會不會覺得被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