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113):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 孔子很重视时变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第七)。

这句话,历来解读也是没讲清楚。

孔子晚年诠释《周易》,《易传》相传是孔子所作,这有相当大的可信度。《易传》由十篇文章组成,包括《系辞传》上下篇,《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因而又称为“十翼”。《易传》是孔子的读书笔记,是在对爻词的理解上,对易理进行了总结。

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这里说“五十以学易”,应该与五十知天命有关系。孔子年轻时可能读过周易,但阅历不够,体会不深。待五十岁知天命后,再读周易就很有体会了。《史记·孔子世家》提到孔子曾有段空闲时间,“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大概就是接近五十岁的时候。没有提到《易经》,可能还没来得及深研,就又出仕,继尔奔波于诸国之间!待六十八岁回到鲁国后才有时间研读《周易》。于是感叹到,假如我五十岁开始,能有数年时间学易,就能避免之后犯下的大的过错。五十岁之前读,读不透。五十岁时能读透时,又没时间。大意如此。

孔子对《易经》有一个很重要的见解,强调时机。《易传》中,“时”字出现频率很高。例如,“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天地革,而四时成”。对好多卦的总结性评语也是“时之义大矣”。

《论语》是弟子们的上课笔记整理而来,而孔子晚年估计不讲学了,弟子大都离开了,所以《论语》很少提到易。孔子引用过《易经》,“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路第十三),出自恒卦的九三爻辞。曾子有句话与艮卦象辞相同,“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宪问第十四)。还有两处地方,也体现了易经重时变的道理。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乡党第十)。

孔子和弟子在旅途之中,遇到一只母野鸡带着一群小野鸡在山梁上休息。看见孔子他们一群人走近,感到惊惧,母鸡旋即领着小鸡飞升空中。然后在空中盘旋,观察孔子一行。似乎没有什么危险,才又飞落下来聚集在一起。山梁,从两边拱起,形状像桥。与山包四周拱起不同。估计这个山梁不高,道路经过于此。色,惊惧的样子;斯,然后;举,飞升。

孔子看见母鸡这连串举动,感同身受,将自己和弟子代入母鸡和小鸡。感叹母鸡如此机警,善于察言观色,掌握时机。遇有不明情况,立即远避。在安全距离内观察,判断没有危险后,才接近对象。这跟孔子投奔诸国国君的情况类似,安全有保证才去。去了之后,发现情况有变,不安全了,就赶紧开溜。说不定孔子他们这会儿刚脱离危险,于是由衷地赞道,“山梁上的雌雉,真会掌握时机呀!真会掌握时机呀!”。

所谓知时,掌握时机,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时间做错误的事,都不是知时。比如说,有一个好的建议,那也要瞅准老板心情好的时候提出来。老板没心情听,好的建议也可能会被否决。

子路听孔子此言,心生好感。就拿出食物去喂这群野鸡。但母鸡闻了又闻,还是带着小鸡们飞走了。要么是食物不对野鸡的胃口;要么母鸡不轻易相信人,疑心子路有诈。作,起。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第十七)。

孔子某天说,“我不再想讲话了”。这明显是气话,违背了他自己诲人不倦的精神。有时讲课说理太累了,是会一时有这种消极的想法。子贡当真了,就问孔子,“老师你不再讲话教我们了,那我们怎么能听从您的教导并记述下来呢?”孔子只能撑下去了,搬出《易经》中四时变通的大道理。“天又说了什么话呢?但四季照常轮转,百物照样生长。天又说了什么话呢?”言下之意,你们可以通过我的行为来明白道理。就像天一样无声无语,但仍然让四时运行变化,百物生长。孔子这话就有些托大了,自以为大人。《易经•文言》乾之九五,“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易经》的占卜之术,占卜之语,没有什么科学性,实践中根本无法预测事物的发展。孔子所作易传,是将自然现象比拟应用于人类社会。其中有些朴素的道理,但表述很玄乎,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没有《易经》,也不影响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总而言之,《易经》只对研究古代思想具有价值。还有些文学价值,毕竟《易经》中有许多非常精妙的表述,而并没有什么现实作用。

2021年3月10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典故寻义
5 篇作品

“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相辅相成

二千年皇权专制,不折不扣尊奉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