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孫梓評主編九歌110年散文選:為什麼你還需要一本年度散文選?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秋日近了。年初由作家孫梓評擔任主編精選出的《110年度散文選》,你讀過了嗎?在2021年的豐饒文字中,精選出50個光閃明滅的散文作品。孫梓評說:「每一種比喻裡,都有一個人,為另一些人,貢獻形式不同的細節。散文的親密在此顯現——」、「有人謹慎瑣碎,含蓄保守;有人攻勢凌厲,言必有中。散文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之間,各種頻率的交通。」邀請還沒讀過的你,聽聽在當代閱讀年度散文選的必要理由,領略散文的魅力。
作家孫梓評擔任《九歌110年散文選》主編,從整年度的散文創作,精選出50篇具代表性佳作(左圖:張震洲攝)

作者|孫梓評(《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1

散文要求親密。不是捷運鄰座,挨身一程,移動兩站先後下車;亦不是尾隨陌生人幾個街角,最終獨看落葉徐然跌進影子。極端一點的例子,像擠進除駕駛外僅兩人座直升機,雪地陡然升至火山口,駕駛者為你解說腳下湯釜如何形成。或觀光地人力車,車夫代替負荷腳程,沿途兼且景點說明。或也像搭計程車,有時司機儉語,車內擺設、氣味汙潔提供閱讀背影的線索;偶遇話多之人,則連他每日作息,閒暇娛樂,飲食偏好,伴侶子女現況,都一併知曉了。

這時你或許發現,每一種比喻,都是有句點的旅程,你會離開,會下車,散文不是不用跳表計價的無限漫遊。此刻生活的世界,無論無可能修剪整齊的現實,或一篇篇流水似的臉書,LINE,IG,推特,好像有誰允諾你一切會無限延伸,所以世界又扁又平又長,看似永不落幕還能倒帶重來,實則義憤,寶愛,喧鬧和哀傷也隨手指輕輕滑動,事不關己被滑開。這時你應該也發現,每一種比喻裡,都有一個人,為另一些人,貢獻形式不同的細節。散文的親密在此顯現——氣味是沒道理的事,你雖輕微緊張於一言不發的司機,身體卻安適擱淺在爽淨帶有淡淡香氣的後座。說話合拍與否也是沒道理的事,有人謹慎瑣碎,含蓄保守;有人攻勢凌厲,言必有中。散文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之間,各種頻率的交通。

2

數年前一次機會訪問簡媜,她說,「散文更像一個剽悍的民族,可吸收異文化,產生新品種。」誠然,簡媜部分作品,第三人稱早已登場,那些以散文體敘述的他或她,更靠近極短篇模樣,但其散文寫作絕大多數仍為「我」所經歷。或許你也發現:如果多數用以抒情的散文,免除不了內在的掏挖與敘說,在散文裡以第一人稱「代言」便成為一件可疑的事。

如何是「我」?怎樣呈現「我」?散文中的「我」為什麼有其倫理訴求?黃錦樹《論嘗試文》多篇環繞現代散文、叩問抒情傳統的論文,延續多年前他與唐捐的紙上交鋒,有相當精采的討論。關於「作者」是否適宜戴上面具,關於「抒情自我」如何在屈原的案例中確立並成為傳統,他且引用傅柯說法,「在西方,作者起源於需有人為其作品承擔罪行。」又舉例卡夫卡〈飢餓藝術家〉,表明散文能否虛構乃屬「道德自律」。

「魯迅的抒情散文傑作〈故鄉〉為什麼被收進小說集《吶喊》?」黃錦樹在〈面具的奧秘〉中,對〈故鄉〉細節的本來面目詳加解釋,結論是:「即使那情感是真的,自律的作者是不可能讓它當成散文讀的。」

在此立論之下,勢必連結至王安憶所說,「散文是直接書寫與我們生命有關的感情,生命多麼有限,感情也就多麼有限。」或龐余亮所感慨:「寫散文實在太奢侈了──」

然而,智慧型手機推波助瀾,成就歷史上前所未有、方便袒露自己的年代。社群軟體處處拐你不斷交出自己,無論文字,或者身體——分享,互動,連結——在袒露自我的誘惑中,有些事逐漸變形,或趨於廉價。我常好奇:臉書,是對散文的破壞嗎?本應沉澱為礦石的,輕薄地以酥糖的口感呈遞。就像,當推特上更方便獵覽肉體,那到底是色情的助燃,還是對情欲的揠苗?

倘若將較多時間獻給社群軟體,至少是蠶食了其他閱讀的空間,很可能也是對閱讀胃口的戕害。畢竟,單篇或單本完整作品,未必那麼要求快速回應,提供的是難得的(感受與思考)餘裕。

3

對我來說,2021年是散文豐饒的一年。

林佑軒和Apyang Imiq,以截然不同的筆觸,勾勒出1980世代台灣男同志成長路徑。《時光莖》酣暢淋漓,婀娜玩耍字與身體與典故;《我長在打開的樹洞》則將歸返支亞干部落青年務農打獵,與原生家庭、族群的告解與理解,以又痛又快的文字訴說。

同樣內含悼亡主題,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和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前者追憶母系家族帶來的一切豐盛,幾乎失傳的某種日常溫度,風靡眾多讀者;後者藉雙胞胎手足的離世,重述記憶並捏塑出家的半凝狀。

兩位香港作者:韓麗珠《半蝕》看似《黑日》續作,卻表情有別。《黑日》透過日記體鑿刻香港2019年抗爭運動印記,《半蝕》開章以寓言體將「我」放至時間刻度挪移後的「未來」——當痛苦針尖般逼近眼球,人有這樣的需要。其後,才開啟前往痛苦根部的導覽。《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是廖偉棠詩歌講座文字版,詩人解讀經典現代詩的魅力及其藝術養成,盡顯其中。

另一組有趣對照:朱宥勳《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點名鍾肇政、鍾理和、葉石濤、林海音、陳千武、聶華苓、郭松棻、陳映真、七等生等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我」帶領讀者重回「現場」,指引前此未被讀取的光亮。劉致昕《真相製造》介紹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政府小編,「我」帶領讀者前往「現場」,一窺資訊產業鏈前此未被說明的黑暗。

陳雨航《時光電廠》更長篇幅,拓深前作《小村日和》持續關注的原鄉/異鄉:花蓮/美濃/台北。素顏用字,誠懇敘事,時間滋味。「我」的說話魅力,有時如黃文鉅《太宰治請留步》彷彿落語師雜揉用典;有時如崔舜華《貓在之地》酒館裡叨菸燃燒的抒情;有時如陳玠安似尚未老去的少年,但願《問候薛西弗斯》;有時如江鵝警醒、聰穎,叩問生存瑣細的《俗女日常》。有時則是陳雨航:清水深山,往事持續樸實發電。

上述都是讀後飽滿、深有收穫的「專輯」。

為什麼你還需要一本年度散文選?因為有些作者只先發行「單曲」。

4

2021年像2020年「加強版」。

台灣上半年用水緊張但幸運度過旱災;太魯閣號列車出軌與高雄城中城大樓失火,釀成重大死傷;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引發全台限電;台灣疫情五月中一夕升至三級;東京奧運,台灣創下史上最佳成績獲二金、四銀、六銅。而香港,從年初民主派面臨大抓捕;「民間人權陣線」解散;維園晚會持續被禁;香港《蘋果日報》、《立場新聞》被迫停運。

香港新聞媒體於2021年底接連被迫停止營運(翻攝自NEXTDIGITAL/立場新聞)

我不確定作者回應現實的速度應該多快,網路上總有高人針對新聞事件,迅捷給出骨豐肉實數千語言。大疫翌年,再怎麼遲疑觀望,也很難不對被禁足的世界有點意見了。於是,【疫年】一輯,有Apyang Imiq和蔣勳近鏡頭攝錄台灣疫情隨風飄散之際,雙北生活圈以外的東部生活樣貌。李桐豪〈在薩爾達曠野散步〉發出眾人內心悲鳴:「嗚嗚嗚,好想出國吶。」此處心所繫念,當是胡晴舫筆下發光的〈那些金色時刻〉;然而被掛懷的「遠方」早非舊日模樣,何曼莊〈科尼島.一直有光〉有著近況更新。馬尼尼為〈我睡覺的時候〉意識流筆法突破疫情時代國界拘限。蕭熠〈微城〉靈動記下一期一會的隔離日記。

5

此曾在,總是勾引寫字的人為其留下【畫像】。尤其家族成員,是最常被寫,最易寫壞的領域。顏一立〈一天〉風格化簡潔文體,試圖繪出眼盲的父,最高明的畫者往往是把畫紙畫成鏡子。

田威寧〈食客〉,宇文正〈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袁瓊瓊〈美人〉三篇,有著奇特互文,童年/青春期友伴,所護持的純真與啟蒙,又有女性視線看待彼此時的微妙交錯。

死亡像一塊橡皮擦,擦去曾經存在的形狀,留下筆畫凹痕。江鵝寫貓,凌性傑寫Y,都是另一種形式的家人,因無血脈束縛,獲得更純粹的緣分。背包裡好似藏有一千零一夜的張經宏,〈私語李維菁〉快板卻從容,換幕時也輕巧把時代藏進有微醺感的敘事。和袁瓊瓊一樣寫什麼都好看的黃麗群,〈林在蘇杭街〉寫已逝長輩摯友,及於一段上環海味街,一併捕捉湮滅於記憶的香港。這樣的畫像,看似炭筆素描,堆上去的顏料是濃厚的時間。

【地靈】是另一種地理的「畫像」。

感謝〈聯合副刊〉一連串【文學台灣】巡禮(可惜無法盡錄),或屬故鄉,或曾居住,或為新鄉的作者們,捎給斯土的情書。鍾怡雯〈再見,我的野地〉寫桃園,陳淑瑤〈風編織的樹岸〉寫澎湖,都是讓人愛不釋手的精靈文字。屬於離島的,還有長期駐居馬祖東莒島從事社區營造的陳泳翰,第一手觀察的在地誌。

此外且有莊芳華關注南投頭社古日潭浮田,賀景濱懷想1970年代新竹高中,栗光以「密室逃脫」折映當代台北,這些特定地理/空間,或許正承受著實質破壞,或許精神上得以繼承,或許以隱喻方式維持(被)挑戰,寫作者們都拓寬了散文的河道。

2021年5月,總統特赦原住民獵人王光祿,但原住民族狩獵仍背負「原罪」。詩人吳懷晨分別以〈海獵人的風〉寫都蘭阿美男子潛水射魚;〈最後的獸境〉寫老獵人在山脈深處獵鹿後,透過溪水運送獵物始末。篇幅短悍,珍貴非常。

6

很長一段時間,床邊小書櫃,疊著幾冊張惠菁散文。《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也許就是張惠菁「空白」的那幾年,早已讀過的篇章,昏黃燈下,隨機翻開如抽塔羅牌,總在重讀時以意想不到方式傳遞力量。力量,而非答案。那是她曾於人間跌撞摸索,又能多跨離事情核心一步,以旁觀者的清明,說出線團之外的路徑。行過其中但不顯泥濘,隔絕火焰卻不置身事外。癡心讀者就像擔心愛過的歌手不唱了一樣,真的也很擔心她就此不寫了。

所幸,2019年她出版《比霧更深的地方》,除收錄居留北京時所寫專欄,同名序文將此刻新的人類情(困)境,以久遠的春秋時期潁考叔視角來指點。那真是振聾發聵。

全新的張惠菁正在成形。

作家張惠菁(張震洲攝)

2021年復刻《給冥王星》,序文〈在有冥王星的天空下〉,試圖將自我(不得不)寄託的時空與敘事,繪成一幅更全面更斑斕,允許抵達也允許錯過的曼荼羅。這篇不對稱剪裁的文字,是她從「空白」的那幾年發出的回信,其中所述,竟包括了這本年度散文選關注的每一個分輯主題。此文獲年度散文獎,也是來自一位長年讀者衷心的謝意。散文要求親密。能夠待在枕頭邊的書,真的不多。

【星體】所選,集合為星象,展露的是作者「自我的心象」,部分的篇章,也許不那麼明顯為一時一地一人一事服務,但這些玲瓏剔透能滲透靈魂的字,確實適合置於枕邊,與夢境交談。

7

2021年1月4日,三毛逝世30週年。讀見報紙上那消息的冰冷冬日早晨,墨色猶新。30年過去了。近年三毛作品陸續外譯、在西班牙暢銷,魅力不墜。面對這樣現象級的作者,讀者帶有愛慕的眼睛,常常很難看穿表象,個人意見卻準確挑明諸多三毛書寫中的特質。所謂【考古】,也包括利格拉樂.阿𡠄一系列經歷白色恐怖的台灣原住民口述歷史。〈活著,就是為了等這一天〉讀起來很荒謬,很痛。因為荒謬,所以痛。那是真實的人真實的遭遇。這份荒謬,也是如今香港正經歷的。

亦有屬於私人史「考古」:回憶的作業。楊隸亞以貼身衣褲,王盛弘以一幢老公寓,何致和以一本《許地山小說選》,神神以一首又一首90年代流行歌,將煙散的時間循環播放。

【說話】主要來自〈自由副刊〉【說母語】專題(諸篇都很精采,另還包括木下諄一寫日語,廖偉棠寫粵語,可惜同樣篇幅限制,無法盡錄),母語是人所學習的第一語言,更牽動對家庭,故鄉,乃至國家的種種感情。我不確定當今有人可以只生活在純粹母語的環境,而不必與(至少)另外一種語言碰撞?母語必然也深刻影響寫作者思維和文字裡的神經叢。

劉梓潔寫台語,一併觸及日治和台灣戒嚴時期的「情感教育」;黃文鉅寫出客語「臨暗」處境與黃昏時記憶蒸騰的飯菜香;馬翊航在重新學習族語的途中,以更「務實」的角度反思:詞彙可以「購買」而得嗎?如果時間本身已是一場勝負難辨的買賣?

2021年7月,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彼岸花盛開之島》獲芥川賞,〈賴以生存的奇蹟〉是頒獎典禮演講稿。曾因「罅隙」所苦的她,在獲獎作品中虛構了一個島,島上使用的三種語言,皆回應東亞歷史地理特殊組成,加上她傾力關注的性別意識。「罅隙」或肇因於粗暴的「分類」,這是許多人至今痛苦的源頭,李琴峰獲獎的「說話」讀來動魄驚心。

作家李琴峰以《彼岸花盛開之島》獲日本芥川賞(左圖:大坪尚人攝影,李琴峰提供)

8

當我還是少年,每年都翹首期盼年度散文選出版。從編者,選文,分類,到裝幀。那時知曉的作者太少,資訊取得有時靠自己,有時靠朋友,有時靠緣分。閱讀的系譜就是這樣(透過選集)拓展而開。

期待散文選還有一份私心:那裡頭有大量別人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只有一趟,而且多屬無聊。大疫之年,眾人仍有過【日子】的方法:讀洪愛珠〈二○二○台北式結婚〉而感覺到一種經過收攏整齊的莊重,人身與人情的難得,讀了忽然也想結婚了(咦)。

高中生活如果不是灰頭土臉就是滿腔牢騷熱血,胡靖偏偏能把那樣青黃不接的階段,寫成一顆滋味綿長的白煮蛋,讀了也想重新準備聯考了(愛說笑)。

一日忽然發現,異性戀男生十分罕得在筆下流露對自己(或同性)身體的觀看,可能那樣顯得太同性戀了?所幸我們社會終於來到讓熊一蘋寫出〈晾她的衣服〉的時分,讀了也想晾衣服了(其實我常晾)。

「夢想匱乏」究竟是務實還是浪漫?萬金油經歷發財夢才發覺自己不忮不求;隱匿則老僧如定,早就說出「浮雲於我如富貴」這種前無古人的理財觀,感覺兩位很適合進行一些(包括貓在內的)交流,讀了也想跟他們當朋友了(認真)。

蔡珠兒看似輕快寫一只行李箱,如何挑選箱子,如何打包細軟,然而關於旅行的一切,也同那些衣鞋手袋,被巧妙打包進一篇散文。讀了也想去旅行了(嗚嗚嗚,好想出國吶。)。

張曼娟變換「遊樂」為「憂樂」,〈我的憂樂場──書店的剎那〉巧手剪接曾位於淡水河畔「有河BOOK」,旺角西洋菜街二樓書店,馬斯垂克天堂書店,層層推進,為的是引介真正的主角:那永遠消逝中,不可挽留的一切。

張維中寫老少咸宜的哆啦A夢,原來竟是「讀空氣」的代表,萬能口袋裡有那麼多神奇道具和安慰言語,還懂得收納自己睡進衣櫥、不占空間,讀了我也想當大雄了!

伊森〈我就是想在藝妓裡加點糖〉放在【日子】尾巴,除了此篇扣回全書開場的【疫年】主題,還因為文章最末,口罩下那抹帶有希望的微笑。同時,這也是一個祝福——在藝妓咖啡裡加糖很奇怪嗎?張亦絢《感情百物》除了扎實好讀的內容,還有篇非常觸動我的後記,篇名是〈我想做一個奇奇怪怪的人〉。

奇奇怪怪,就是可以大聲吶喊對正方形的愛情,也(被)允許是任何形狀。不可能說得比張亦絢更好,還是直接引用她的原文吧:「我保護自己的唯一手段,就是保存我自己的奇怪,以對抗制式對我的傷害——」

稍讀過現代史的人都知道,這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希望這是一本奇奇怪怪的散文選。

——祝你一如所願:奇奇怪怪。●(原文於2022-02-23首度刊於OPENBOOK官網)


九歌110年散文選編者:孫梓評出版:九歌文化定價:378元【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孫梓評 1976年生。台灣高雄人,東吳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職《自由時報》副刊。著有詩集《善遞饅頭》、《你不在那兒》;散文集《知影》、《除以一》;短篇小說《女館》;長篇小說《男身》;童書《邊邊》;繪本《碳酸男孩》等。編有《2019臺灣詩選》,與吳岱穎合編《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九歌110年散文選
編者:孫梓評
出版:九歌文化

作者簡介:孫梓評
1976年生。台灣高雄人,東吳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職《自由時報》副刊。著有詩集《善遞饅頭》、《你不在那兒》;散文集《知影》、《除以一》;短篇小說《女館》;長篇小說《男身》;童書《邊邊》;繪本《碳酸男孩》等。編有《2019臺灣詩選》,與吳岱穎合編《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Openbook閱讀誌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人物》叛逆貓與獅子王的背後,是被編輯唸的NANO HERO黃致豪:《Toby King托比王》專訪

現場》2024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側記

書評》與日常對讀,文明與荒野的交纏:評《重燃生之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