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歸處
我與珮妍一起展開三年多的自主生活前⋯⋯其實我一直在找一直在找⋯⋯一個歸處⋯⋯一個我覺得可以容納我與珮妍存在的群體⋯⋯珮妍確診後到最後我找到「瑟谷共學群」⋯⋯一共九年的時間⋯⋯也是我意識成長最多的階段。
瑟谷教育~Sudbury Education 是我最理想的教育(已經成立有超過五十年歷史,這幾年在香港及臺灣也有)。在我心中,瑟谷教育理念適合任何人,是最⋯⋯人道、人性化、尊重孩子、平等共融、自主自由、公平公開、共同創造、容讓每個人可以在不影響別人「做自己」、探索自己、心靈成長⋯⋯的無限變化空間。
我與珮妍間斷地參與了大概兩年,初時沒有太多孩子,珮妍還可以接受,因為她可以遊走的空間很多,是一個有大量戶外地方的地點,有沙有水玩、有兔子昆蟲蜥蜴蛇魚、有可接納珮妍的共學大人及孩子(他們不是同情珮妍,而是視她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一般在共學群裡的只會是混齡的孩子及孩子陪伴孩子的職員(是玩伴並非老師),我能留下是因為珮妍那時還是不大用語言表達自己及容易產生不安,所以他們允許我陪伴她。
瑟谷理念下的群體氣氛有點像「馬特市」;你可以隨意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選擇「不做任何事」、可以與其他人互動也可以獨處、沒有什麼事是必需的、沒有人會為你安排什麼、沒有什麼事是必要的、你可以提出你需要什麼(經投票裁定是否購買)、你可以對任何事作出投訴(包括不喜歡某人這樣)⋯⋯唯一不同⋯⋯就是瑟谷有「法庭」。瑟谷法庭的意義不是要懲罰人,而是當有人「投訴」,主持人就有權要求相關人士出席法庭,投訴人可以選擇不出席及在何時取消投訴。法庭原意是可以透過一個空間讓彼此說出真實的感受,給當事人一個自然化解衝突及誤會的機會,在分享及聆聽中更了解自己對別人或別人對自己的影響,從中因多一點理解而自行調整自己的行為,或自願為自己的行為對群體的影響負責任。這些都是我最值得欣賞及渴望的地方!
後來因為多了很多比較活躍及愛說話的孩子,估計可能聽覺及覺感上的敏銳,珮妍開始隔離自己,也用行動表達不許我與其他人接觸,相信當時的她一定感到非常恐懼才會這樣表現自己;所以她便開始減少主動參與共學,其實我回想她的選擇應該是在為了讓自己安心而作出的「自我保護」行為。就是那段時間,對我來說是最難跨越的「內在衝突」,因為似乎我需要在「珮姸的感受」與「我理想的歸屬社群及教育」之間取捨。後來我不斷重複的反思問自己:「我想與珮妍到瑟谷,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回答自己:「想珮妍開心自在!」。就是這一問一答化解了我內心糾結,於是我就順著珮妍的意願,慢慢按她的選擇多留家,沒有再往共學群,因為對我最重要的,還是珮妍的真實感受及需要,我徹底放下了自己認為最好的個人期望。因此,這個重大選擇讓我跨過了內心最大的矛盾及卸下了我給自己的所有限制,造就了新的我、想法、信念、行動;當時我由~「我想堅持爭取我感覺對珮妍最理想的群體生活,因為我覺得這個做法對她的成長最有幫助」⋯⋯轉化成「我不一定要在理想教育及珮妍感受做二選一的取捨⋯⋯我可以把我喜愛的教育理念帶入家中便可以⋯⋯不是嗎?我可以兩樣皆有⋯⋯哈哈!」。就是這樣我與珮妍展開了「真實共融的自主生活」,不急於營造特定的環境給珮妍,轉為主要「不干預彼此的選擇」為生活模式,只就一些影響性的事情分享感受及建議。
就是因為我要讓珮妍實踐自主生活,我需要提醒自己「無爲」、減少照顧及干預式或家長權威式互動、調整自己生活上的安排,我多出了很多時間去轉化自己的限制概念及疏理藏在內心多年的創傷性情緒。於是我才能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找到我生命中唯一熱愛的種植,看到自己不夠愛自己!這三年的「各自」自主生活,我放下了所有我在教育及社會中學懂的一切,一切概念信念歸零。其中自願「粉碎」了很多自己內心堅實的信念,例如:
1)我作為母親,有責任教導及指引孩子回到正軌
2)我必須為孩子的所有表現負責及作出糾正
3)孩子必須這樣那樣⋯⋯自律規律才是好
4)孩子得到社會認同,我才是成功的家長
5)孩子要迎合社會及教育標準才能生存
6)孩子需要盡早獨立才是最好的
7)孩子要做到某些事情或達到某些成就才是成功
8)孩子一定要跟隨社會訂下的教育制度才能學習
以上過往堅實的信念,在瓦解的過程中轉化成:
1)我作為母親,有責任為孩子保有生命發展的空間
2)我只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及身心產生的一切負責。
3)孩子需要無限探索空間去認識自己,這樣有助其自然建立及形成自己獨有及感到自在的規律
4)每個生命都獨一無二,無須得到任何人的認同才代表自己的生命有價值及有用。我們只需要盡情的活出自己就是足夠的好了。家長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的關係孩子的表現不是家長的成績表,家長更無須為孩子的人生過於負責。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父母本身感到幸福、活出自己、無條件愛自己。
5)生命本身沒有任何標準,更沒法比較。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軌跡及步伐,每個人與生俱來就已經圓滿具足。
6)孩子一直以階段式的方向在表現「獨立性」,每個生命在每刻都在成長、調整、轉化、改變。「獨立」的解說沒有單一標準,我們所認知的獨立大部份是由社會化的好來定義的。
7)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走自己生命的路,生命沒有絕對的成敗。
8)每個孩子都有學習、進步、優化、探索、好奇⋯⋯的內在動力,他們會自行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媒介及方向。現今教育制度太過侷限於鼓勵固定成就及表現,沒有充分善用科技去「因材施教」做到「量身定做」課程給每個孩子,做成很多標韱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智障等。
⋯⋯可能還有更多⋯⋯
珮妍在社會及教育眼中
~被評為自閉症、輕中度智障、嚴重言語障礙、感覺統合失調、肢體協調問題
~沒被確診的有~讀寫障礙、恐學症、情緒問題、行為問題
我在十年間學習了所有坊間的改善自閉症的方法,但一樣都沒辦法可以像其他患者般有明顯進步。我一直因為自責而去學習及實踐各種家居訓練,曾每月花近一萬五千元港幣陪伴去做各種治療及訓練,看了大部分的相關書籍及不放過參與各種家長課程⋯⋯目的就是「渴望糾正珮妍的行為」⋯⋯但原來當時「我錯了」,我沒有給她足夠的空間去按自己的本有天賦去探索自己、別人及世界,給她帶來了很多自以為「為她好」的恐懼及否定。或許用生命的角度去看,「沒有絕對的對錯」,那時的我「已經是我意識狀態的最佳版本」,所以「那時犠牲一切去努力的我」是應該被欣賞及看見的,因為沒有「那個我」,我沒法有所體驗,也沒法成為「當下的我」。
回看我的人生,一切發生的,似乎都是為了滿足我內心的渴望而產生對我最有利的體驗,讓我去經歷、從中體會、自願行為改變、自然轉化,成為更真實、更自在、更投入在當下的「我」!
🌸「歸處」原來一直是自己的「內在力量」🌸✨
送上珮妍剛剛自製的小公仔👧🏻,很可愛有趣,我目測材料應該是一對白襪,然後用膠紙包成球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