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83):伯夷叔齐 —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第五)

希,同稀。伯夷、叔齐很有名了,商末孤竹国公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还有个老二叫亚凭。但他们的父亲孤竹君却指定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以尊长想把君位让给伯夷,结果伯夷不想违父命,又不想让叔齐难处,就出走他国。叔齐见此,干脆也和伯夷一起离去。后来周朝取代了商朝,他们又不肯归顺,还耻于吃“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恨过去别人对他们的伤害,因而心中没什么怨恨”。

所谓,“大人不计小人过”,宽洪大量,心胸开阔。这种人就能保持心情平和,内心波澜不惊,不轻易发怒,容易长寿。

孔子当然非常称赞伯夷叔齐,多次点赞他俩。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第十六)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微子第十八)。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第七)

为,帮助。卫君,卫出公,名出公辄(zhé),卫灵公的孙子。他的父亲早先因罪而被卫灵公赶出卫国。灵公死后,辄就成了国君,但他父亲却回国来和他争夺君位。当时孔子正在卫国,弟子就好奇孔子会怎么站队?好提早谋划应对。

于是冉有就问子贡:“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可能孔子在休息,冉有怕打扰孔子,不便直接问,而子贡与孔子随便些。子贡说:“对呀!这还真是个事,我去问老师。”于是就进入孔子的居室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子贡也很滑头,不直接问孔子,而是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答到:“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又何来怨恨呢?”子贡出来后就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这里,孔子再次称称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不争君位,是求仁得仁,过后不会有怨恨和悔恨。而子贡据此推断孔子不会支持帮助卫出公。

其实,伯夷叔齐弃国弃位的做法很不负责任。为求自己的名节和心安,而置国家于不顾。如果国家落入昏君暴君手中,那不是陷民于水火吗?该当仁不让就不应逃避。这事也挺可疑,备不住是老二亚凭夺了君位,两人被迫逃走。他们为博美名顺水推舟而说是相互谦让。或者外人不了解内情,误以为他们两人是相互谦让而出走。

而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也是落后的价值观。不仅是愚忠,它背后还隐藏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价值观。谁取得天下,成为最高权力者,天下的土地及附着一切就属于谁。商朝时归商王,周朝时就归周天子。所以,粟也是周粟,薇也是周薇。这里面没有任何私有财产的概念,老百姓所开垦的土地、建的房屋和种的粮食,一切财物都不归财富的创造者所有,而归统治者所有。

2020年7月5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在茲念茲
93 篇作品

足球是西方文明成分最多的运动,儒家重灾区玩不转

论语漫读
111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