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出孩子同感心的3個重點

佛系媽媽
·
·
IPFS
·

家姐8歲那年,我們一家去外地旅遊,但我少帶了一套衣服,令家姐最後一天洗澡後要穿回原本的衣服。家姐十分擔心會有細菌,於是不斷質問我為何不多帶一套衣服。

我解釋說因為執行李時我有點不舒服,所以弄錯了數量,但家姐仍是很不高興,繼續質問。

我忍不住抱怨說:「那天我不舒服所以才少帶了,我獨力安排旅行所有細節及執行李反而被怪責,沒幫忙的人反而不用被怪責,這樣很不公平!」

家姐聽後生氣地走開了。

我平伏後去陪伴家姐,說我也不想她沒衣服替換,家姐終於哭了出來。我再提議在衣服上噴消毒噴霧,家姐感到安心便,回復笑臉。

我再跟家姐分享我剛才覺得很委屈,因為我獨力準備所有事情,找機票訂酒店安排景點訂車等,忙到身體不舒服,但最後反而被怪責。檬聽後嘩一聲大哭,說很難過。她說之前只在想為何我沒多帶一套衣服,卻不知原來我獨自做了那麼多,她還主動說下次要幫忙。

剛開始時家姐因為沒替換衣服導致的情緒太大,在平伏下來之前,她的大腦沒有能力同理其他人。當平伏下來,我再跟她分享感受時,她就馬上同感到我。家姐的眼淚是替我難過的「悔意」,而不是因為覺得自己很錯很差的「內疚」。

所以帶出孩子同感心的重點是:
1️⃣先安撫孩子情緒
2️⃣分享自己感受
3️⃣不帶批判,不著重是非對錯

令我最感動的是,家姐不單自己同感到我,她還去跟爸爸說,希望爸爸也同感我和安慰我。我們平日對孩子的同感心,都在孩子心內慢慢發芽,最後又回到我們身上❤️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佛系媽媽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創傷,深受感動,最後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腸胃炎的兩支箭

成為孩子的勇者欣梅爾

吸引力法則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