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的兩支箭

佛系媽媽
·
·
IPFS
·

我小時候經常腸胃炎,每次都胃痛到滿頭大汗,痛上幾小時然後屙嘔。

治療師Gilbert和Nettie都分別幫我連結過腸胃炎的部份,身體很清晰地告訴我,胃脹是因為完美主義,因為真實的自己不完美,所以我不能表露真實的自己,胃脹是在呈現這個屈的狀態。而每天要表現得完美讓我很大壓力,當壓力積聚得身體承受不了時,身體便要以腸胃炎屙嘔的方式來釋放。

我學習中醫和療癒後,腸胃炎的情況大大改善了。但早前因為吃了變壞的東西又腸胃炎,肚子一下一下的抽痛,然後察覺自己背脊灼熱。這個背部灼熱感是我很熟悉的感覺,小時候當我十分驚恐時,背部就會灼熱。原來我此刻十分恐懼!

佛法裏有「兩枝箭」的比喻,客觀事實是第一支射向我們的箭,我們無法改變;而客觀事實觸發的情緒和想法是射向我們的第二支箭,通常就是這支箭讓我們最痛苦,但這支箭是能改變的!

當下,「胃痛」是第一支箭,但胃痛所觸發的「恐懼」才是讓我此刻最辛苦的第二支箭。

我內觀我的恐懼,發現是擔心「不知可以到那兒嘔」,而這恐懼是基於小時候嘔髒了床鋪被大人責罵的經歷。我準備好嘔吐的地方後,告訴自己隨時都可以吐,弄髒地方也沒問題,沒有人會罵。然後我用「我現在肚很痛」來代替「我很辛苦」和「不知要痛多久」的想法,集中注意去覺察每一下的抽痛,留意著呼吸和痛的開始、持續和結束。就這樣,第二支箭消失了,腸胃炎只剩下痛,我沒有了恐懼和徬徨。痛了一小時候,痛就突然消失了,我也沒有嘔。

事後我再回想,小時候我肚痛時其實最需要甚麼。我發現我最想要有大人很淡定的擁著我,告訴我腸胃炎是沒問題的,痛一會兒慢慢就會好了。我希望有人讓我安心,而不是焦急地帶我去看夜診。

現在如果我的孩子有不舒服,我也會提醒自己,首要是讓他們安心,其次才是讓他們身體復原。

病苦是人生八苦之一,是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增強自己面對病苦的能力,讓自己和孩子都不被第二支箭所傷害。

#親子教養 #教養  #情緒健康 #心靈健康 #身心靈 #精神健康 #輔導 #咨商 #佛學 #佛法輔導 #靜觀 #正念 #覺察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佛系媽媽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創傷,深受感動,最後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想說甚麼就說甚麼 才算是「真實」嗎?

成為孩子的勇者欣梅爾

帶出孩子同感心的3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