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31):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的经验之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
孔子说,“只知道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怠”。“罔”是迷惑的意思了。“殆”有两个含义,一是危殆,一是疲怠。结合孔子另一句话,解释为疲怠更合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第十五),说自己终日废寝忘食思考问题,但却没有效果,还不如直接向他人学习。
学而不思的表现之一就是道听涂说,孔子认为应当摒弃这种不好的德性。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第十七)。
“涂”通“途”。在路上听见了,就在路上传说,亦即人云亦云。听来的,可能是传闻,也可能是知识学问,都要自己先思考辨别一下,过过脑子,看可信不可信,看对不对,不要轻信他人之言。即便道听的“圣人之言”,也要思考理解了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孔子这句话很有道理,是他的经验之谈。只知道学习,死记硬背,没有思考,就是死知识。学习的过程要有思考,要弄清楚事件和事件之间,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将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内化,变成自己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才能够从诸多现象中总结归纳出规律,从已知信息推导出进一步的认识。
另一方面,光思考而不了解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那也是无米之炊。前人的经验成果花费了许多人的大量心血,没有必要再自己去探索思考验证一遍。那么多知识积累,一个人单靠自己的思索,纵是天才,穷其一生也不能掌握九牛之一毛。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只有在掌握了前人最新知识的情况下,无法向他人学习了,没办法了,才靠思考来产生新的知识。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像是借鉴他人学问之意。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卫灵公第十五)。阙,空缺。
孔子说,“在过去的史书上,我还能看见存疑的文字,就好像将自己的马借给他人骑乘调教。今天这样的治学精神却没有了!”。大概过去的史官在记述事情时,对自己不了解或有疑问的环节, 略过或存疑,有待他人补充。就好像新得的马,自己驯服不了,借给厉害的人来驯服一样。
子夏对学与思有深切的体会。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问广博学而又能笃守其志其道,还能于切身处发现问题,就近处开始思考而不断推进,就能在这过程中寻得仁道。子夏不只是学习前人的知识,还结合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和展开思考,去验证前人的知识和获得新的知识。
但孔子的“思”呢,或者说中国古人的思维模式却有着重大缺陷。既不是演绎的,也不是归纳的,而是比拟的。既不求证实,也不求证伪。比如说,孔子倡导“忠孝节”,那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从自然现象中比拟出来的。《周易•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周易•系辞上》则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的序卦传和系辞都是孔子所作。中医则是比拟思维之集大成,吃啥补啥之类。
但也不能说中国古人完全没有逻辑思维,但缺乏系统地阐述,在建立知识体系时可能偶尔无意识地用到,但却不是主要和严格地按逻辑思维来建立知识体系。不过,知识体系的一致性,这个最低的要求还是有的。《孟子•离娄上》中有一段就反映古人对知识体系一致性的要求。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淳于髡问孟子,既然男女授受不亲,那嫂子落水了该不该救援。孟子被抵到墙角,只好用“权”来支吾,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的意思。韩非子的著名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也反映了不能相互冲突的思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