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漫读(81):君子之道 —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第五)。

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历经卫文公到卫成公两朝,一朝有建树,一朝碌碌无为。

孔子说:“当国家有道时,宁武子就很睿智。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糊涂。他的睿智别人可以做到,他装糊涂别人就不可及了”。

聪明人装糊涂并不那么容易。一是忍不住想显摆,就我高明,别人都不行;二是装糊涂要装得像,要让他人真地以为是发自内心之言,而不是搪塞和蒙骗。

人之于国于世,个人无法选择,邦有道和邦无道都说不定。而在春秋战国时代,更是转换不定,国家往往因君主个人的因素而截然不同。那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下,个人当如何自处呢?孔子多次谈及这个问题。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长第五)。

孔子夸奖南容,邦有道,不荒废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得荣华富贵;邦无道,则明哲保身,免于刑戮”。就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第十四)。

危,正直。孙,同逊。

孔子说:“国家有道,行为要正直,说话则要坦直;国家无道,行为还是要正直,但说话要谦逊谨慎”。

不论有国家有道无道,行为都要端正,不干龌龊的事。区别在说话上。国家有道时,说话就不用顾忌,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会因言招祸。而国家无道时,说话就得万分小心。不然有会因言招祸。简言之,邦有道,言路就很开放;而邦无道,言论就受到严厉的管制,这个能说,那不能说。当然,孔子时代的言路开放,也并非现代言论自由,只是当政者愿意听取意见而矣,不是公民权利,而仅仅是当政者开明。因而言路是否开放完全取决于当政者,时好时坏。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第十五)。

史鱼,卫国大夫,名(qiū),字子鱼。蘧(qú)伯玉,名瑗(yuàn),字伯玉;也是卫国大夫,由史鱼推荐给卫灵公。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还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官收起自己的见解藏在怀里,不再言语。

孔子虽然称赞史鱼正直,但认为并非君子所为。君子应该像蘧伯玉那样可进可退。在《易经》中孔子也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易经·系辞上》)

但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为还不是孔子最为欣赏的。孔子最为欣赏的是“行义以达其道”。邦有道有为是在良好的环境下有所作为,而“行义以达其道”则是在困难的环境中有所作为。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第十六)。

遇有行善的事情,就赶快去做,担心错过。对不善的事,则像把手伸进热汤,避之惟恐不及。这样的人了,我见过,也听说过。隐居以求存其志,行义而广达其道。我听说有过这种人,但没有见到过。”

行善不做恶,这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达到。“行义以达其道”就更难些。无道和有道有两个极端,中间有过渡状态。处于中间状态,不是绝对的无道,也不是绝对的有道,就可有为。如能行义而能实现有道,那就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仁德。实在无力挽救才隐居以求其志。做到这两点,就更值得称赞。当然这与个人的能力相关,能力越大,就越能改变困难的局面。其次与判断局势的智识相关,需要准确判断出自己的能力能否改变局势。才能进退自如,不作无谓的努力。

总的说来,孔子认为邦有道时,应当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出力。而邦无道时,则可多种选择,只要不助纣为虐就可。或仍然在职直言,如史鱼;或不辞官而装糊涂,如宁武子;或逊言慎言,如南容;或辞官保持沉默,如蘧伯玉。也就是直言,胡言,慎言和不言。其中,孔子最称道蘧伯玉保持沉默,认为是君子之道。

2020年7月3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儒家像驯牲口,法家像驯猛兽

在茲念茲
98 篇作品

为何货币超发,却没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