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沒筷子

呂嘉俊
·
·
IPFS
·
一雙筷子,可連結到從前的世界,窺探到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更是了解前人生活的一件信物。難怪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 Empire of Signs 中,也對筷子推崇備至:「使用筷子,食物不再是受蹂躪的獵物,而是被平和傳送的物質。」在他眼裡,筷子大概是一個可以了解世界,同時分開國界的重要符號。
圖片來源:*CUP媒體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天生是左撇子,一直用左手執筷子吃飯。前陣子手指受傷近一個月,有段時間要改用右手拿筷子吃喝。以為只是不方便,後來發覺有影響,用一隻不慣常的手執餐具,就算吃的東西跟之前一模一樣,味道都差了一截!

大概想像是因為我的右手不靈活,需要用很大力氣控制筷子,分了心神,食物味道自然跟之前不一樣。然後我開始做實驗,換一隻手吃喝,用刀叉吃白飯,以筷子夾通粉,改用不適當的食器進食,發現味道果然有點不同。

食器真的會影響食物味道,你可嘗試用刀叉吃蒸魚,只要一刀切下,用叉一拮,整塊柔軟嫩滑的魚肉便散了,港式蒸魚只適合配用筷子,一種剛剛好的力學,輕柔地夾起而不破壞其特質,放進嘴裡後,始能嘗出魚肉最細緻的質感,若果世上沒筷子,蒸魚大概也不能完美地出現。從此推論各國的食器跟當地飲食文化相關,菜式的特質,某程度受制於食器的流通,或反過來,食器的創造或流行,將可影響一個菜系的變化和發展。

舉筷子作例,一直好奇先祖們為甚麼會設計出這個複雜的食器來?既不方便,又難控制。最近從「筷子:飲食與文化」(Chopsticks: A Cultural and Culinary History)一書中找到有趣的答案。

閱讀更多:呂嘉俊:如果世上沒筷子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Author
  • More

是時候為分子料理翻帳

所謂完美的蛇羹根本不存在

誰看中香港老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