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白粥說再見

呂嘉俊
·
·
IPFS
奈何科技進步快不過經濟發展,賣 15 元一碗的白粥始終利錢不多,過去我最喜歡的粥店,一間是中環的威記,一間是灣仔的李景記,兩家都結業了。如今吃到的白粥,不少都加了味精,吃完口渴,又會加太多漿粉水,白粥放涼了,會化做豆粉水,吃後同樣渾身不自在。畢竟白粥是清雅之物,難搶焦點。一座城市不能歸於平淡,以誇張失實作主流,白粥的簡單樸實,怎能有生存空間呢?
好的白粥應以明火煲之,質感細綿而富米氣,隱約吃出腐竹白果香。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一碗白粥端上來,不過是水和米的結合,卻綿滑如膠般緊纏,素淡若雲絮飄渺,米香似有還無,清雅沁人心脾。

對不起,即使我用盡九牛二虎之力,運用所學文字描寫一碗好白粥;措詞再美,還是挑不起你的食慾,對嗎?白粥有一大缺點,平淡得教人吃不消,一如張愛玲寫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天天吃白粥,你會懷念「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偏偏白粥常出現於日常生活,建構起我們的飲食回憶。小時候起床拿鐵罐到大牌檔買白粥和油炸鬼做早餐,沒胃口時以白粥腸粉填滿肚子,甚至生病時「眾叛親離」,食不下嚥,還得靠白粥捱過一場蒼白。

白粥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極為重要,清朝袁枚所寫的「隨園食單」便有提白粥:「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一語道出明火白粥的真諦。好的白粥,就是要把米和水煲得融合綿滑,米要「爆花」,吃落有米香。

關鍵一是材料。米,可以短米(東北/日本米)配長米(泰國米),短米可煲出黏性,長米則帶米香,兩者混合,各取所長。比例視乎個人口味,你可自行調配。煲粥前,先洗米,浸大約 1 小時,一定要加生油「養米」,另準備白果和腐竹,白果自然要挑心,腐竹不能用舊貨,不然煲不爛。

關鍵二是火喉。必要用猛火,水滾下米,米就能「爆花」,煲 1 小時左右,已開始成形,轉中火,加白果腐竹再煲 1 小時,白粥即成。這樣煲出來的白粥,綿滑帶膠質,淡淡米香,透著白果腐竹的香氣。過去香港不少粥店和大牌檔,都吃到出色白粥,老闆需要半夜 3 點回舖頭煲粥,早上 6 點已為人提供白粥配油炸鬼腸粉做早餐。近年有很多新款機器幫忙,聽粥店老闆說,只需下午收工時,把材料放進電子煲內,調校好時間掣,程式會自動煲粥,早上就會有新鮮的白粥賣,毋須人手調節和控制火喉,味道雖然差了一點點,但的確幫到一些缺乏人手的老店。

以不同比例的短米溝長米,可煲出不同質感的日粥,各家有各法。
白粥的火喉極為重要,不少師傅需要半夜兩三點起床煲粥,以令粥店在清晨有好粥供應。
煲好白粥後,可以此粥底為基調,再製作各式「有味」粥。
清晨開鋪的粥店,多賣白粥配油條,簡單而好吃,是我們幾代人的回憶。

閱讀更多:呂嘉俊:跟白粥說再見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Author
  • More

經典粵菜炒肚尖的兩種食法

柬埔寨貢布胡椒的下落

蓮香樓結業的啟示 —— 香港還可有百年老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