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牛油皮蛋撻

呂嘉俊
·
·
IPFS
製作牛油皮蛋撻其實一樣考經驗和工夫,只是它欠些賣點,不好宣傳,但備嘗世味,該知道簡單平實的東西最難能可貴,況且它是我們香港蛋撻的原點,不能輕易說放棄,人總要飲水思源吧。
新鮮出爐的蛋撻熱辣辣,蛋漿飽滿,入口蛋香和撻皮的香味平均,誰都蓋不了誰。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眾所周知,香港蛋撻世界有兩大陣營,酥皮和牛油皮,各具特色,各有捧場客,本來難分高下,直至近年開始出現 6:4 之比例 —— 餅店較為偏重酥皮蛋撻。原因倒有點奇怪:酥皮蛋撻對店家來說,較易宣傳。特別是新店要推廣,總愛標榜自家製的酥皮蛋撻有 195 摺(或者更多),師傅如何艱辛地做出完美撻皮云云。

這種以數據嘗試量化質素的方式,散見於各行各業。在足球界常聽到:「xx 成為首位英超領隊,帶領升班馬連續 3 場比賽有入球。」(事實球隊是連續 3 場比賽有入球而輸波)在飲食界亦常有:「用 10 斤豬骨熬出鮮味濃湯!」(如用 10 斤豬骨煮成 500 斤湯其實可以淡而無味)可見這些數據,經過認真思考後,根本不代表甚麼。

只要將句式設計得愈複雜,在易於吸收卻令人疏於思考的網絡世界,我們便很容易跌入一種既玄且幻的印象。有 195 摺的酥皮蛋撻,聽起來很厲害,卻不是令其好吃的金科玉律,要做到出色的酥皮蛋撻,除了要以一塊水皮(以雞蛋、麵粉和水搓成)和兩塊油皮(以牛油、豬油、麵粉和鮮奶搓成)摺疊夾雜外,師傅壓平撻皮的力度也是重點,太大力,焗出來酥皮會太實,不酥脆;力度太輕,層數之間又會有太多空間,皮會厚,不好吃。

蛋漿不溝水,焗出來的蛋撻才夠蛋香。
壓撻底的手法非常重要,要用陰力,不能用死力壓。
牛油皮蛋撻平實,近年好像欠缺話題而被人忽視了。

以摺數作賣點的酥皮蛋撻易於令人留下印象,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牛油皮蛋撻便被人冷落了。其實牛油皮蛋撻最接近英國蛋撻,它以牛油、麵粉和糖搓成,焗出來表面光滑完整,口感像曲奇,又名曲奇皮。而要做出好吃的牛油皮蛋撻,離不開材料和工夫,坊間較捨得用料的餅店,都會用澳洲鮮牛油、九龍麵粉廠麵粉和黑白淡奶,把這些材料放入攪拌機拌勻,再搓成條狀,切出每個約重 1 安士的撻皮份量,並將粉糰放進撻模中,用手壓成撻形,力度要剛好,太大力皮會變硬,太細力又會太厚。其底部最重要,要仔細壓得均勻,有些懶惰的師傅隨便壓,撻底變得厚硬,口感便差了一截。

閱讀更多:呂嘉俊:救救牛油皮蛋撻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Author
  • More

經典粵菜炒肚尖的兩種食法

柬埔寨貢布胡椒的下落

蓮香樓結業的啟示 —— 香港還可有百年老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