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92):君子儒与小人儒 — 格局大不相同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并没这样自称。《论语》通篇只此一个“儒”字。盖当时儒是一种职业,充当丧葬、婚礼、祭祀等重要活动的司仪。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称之为儒。

孔子学习过和熟悉这一套,但却不局限于此。而是将社会方方面面的礼仪提升到政治和思想的高度,以此作为治国之道,以礼制和教化来维系社会的平稳运转。因而不甘于自称为以葬礼为生的儒者,而称自己的学说为“先王之道”,来自于周公所作之礼。

子夏与子游同属孔门文学科,“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第十一)。和孔子讨论《诗经》,也得到孔子的赞赏,“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第三)。另外只有子贡得到了同样的评价。但子夏在教学上却比较重视弟子待人接物的训练,子游就讥讽他,“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张第十九)。或许他同样重视丧葬礼仪的习得和传授。

孔子可能认为子夏太拘泥于此等细微末节,认为这是“小人儒”,而忽视将礼仪作为治国之道的作用,是谓“君子儒”。于是慎重地告诫子夏,“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女,通汝。简言之,“小人儒”就是为民间的葬礼或贵族的祭祀提供服务,层次低;而“君子儒”则是游说诸侯大夫以仁道和礼制治国和教化民众,层次高。两者的格局大不相同。

孔子还教导子夏“无见小利”。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第十三)

莒(jǔ)父是鲁国的一个城邑。子夏受命去担任这地方的总管。临行向孔子请教如何开展工作。孔子教导他,“不要追求很快取得成绩,不要仅从小处着眼。操之过急反而达不到目的,从小处着眼则做不成大事”。妥当的做法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弟子基本都转向传授孔子的学说为生,学生则以此谋取官职,逐渐退出从事具体的丧葬礼仪,而产生了区隔。于是,儒就专门用来代指孔子的学说及弟子,而丧葬礼仪的从业者就不再称为儒了,而称为“知宾”或“知客”等。也就是说后来的“儒”都是孔子所谓的“君子儒”。

字义和词义的流变是很普遍的现象。同一个字或词,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者外延扩大了或缩小了。如现在的“儒”的外延就比孔子所言的“儒”要小。或者含义发生了变化,比如“小姐”,过去是指大户人家的女儿,现在却指性工作者;同样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同志,过去专指志同道合加入同一组织的成员,现在却有了同性恋的意思。视不同的场合,意义有所不同;或者褒贬有所变化,如“支那”一词,在最早没有贬义,是中性词。现在却是贬义。

2020年7月23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论语漫读
101 篇作品

论语漫读(99):“鲁一变,至于道” — 孔子一心想复辟礼制

论语漫读(98):知者乐水,仁者乐水 — 智者仁者的不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