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視訊會議為上庭作證的證人做口譯

西悉尼MIT譯士
·
·
IPFS
·
雲庭審

鄉下法院審理的案件。工作委派單上說 “Hearing, part heard.” 也就是案子已經審理到一半了但是上次沒審完,今天接著繼續審。上次審理是幾周前的事了。

做法庭口譯需要有心理準備,就是全場都知道故事的來龍去脈,因為他們都從頭就參與這個案子,只有我一個人是不知來龍去脈的人~~ 哈哈哈

法官、雙方律師、被告、證人,大家都對事情的經過有一定的瞭解。當然,案子之所以會進行庭審,就是因為檢方認為他有罪而被告人不認罪,所以在案子的關鍵細節上檢辯雙方看法有出入,但總的來說所有人都知道案子的內容是怎麼一回事... 除了口譯員!因為口譯員是臨時叫上陣的。

如果我參與的是庭審的第一天,那麼至少還可以從頭參與,可以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是像這種 part heard 審理到一半的案子,上次開庭時指派的是別的口譯員,這次開庭時指派我來,口譯員是法庭上唯一的局外人,所以之前人家已經說了什麼,我完全不知道... 哈哈哈 就硬著頭皮上吧!

被告人沒有律師,他自己通過口譯員(就是在下我)反詰問檢方的證人。反詰問證人期間,他用中文問道「進去以後,你看見的人是誰?

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有點一頭霧水,不知道他到底要問什麼,這句中文好像有點... 不管了,就翻吧:

「進去以後,你看見的人是誰?」

Once you went in, who was the person you saw?

當下不知道為什麼用這個句式問證人這個問題;他問 「你看見的人是誰?」而不是 「你看見誰?」

“你看見誰?” vs. “你看見的人是誰?”

Who did you see? vs Who was the person you saw?

這兩句話中英文都差不多,但是意思又好像有點不一樣...

它們的差別在於「你看見誰?」的答案可能是「裡面沒人」,但是「你看見的人是誰?」這句話的預設前提是「你當時有看到人,那麼那個人/那群人是誰?」

隨著被告繼續詰問證人,我對案情的瞭解也逐漸增加;看來上次開庭的時候這位證人已經在檢察官的詢問下描述了她進屋子後看到屋子里有兩個人。所以這次開庭輪到被告詰問她時,被告要針對她上次說屋子里有人這件事進一步詰問她,所以是 Who was the person you saw? 這裡定冠詞 the person 是因為之前已經提到過屋裡有某人在,只是我當時沒參與庭審,所以不知道。


口譯員沒有從頭參與案件的審理,而開庭前也沒有先得到檢察官或被告的 briefing,這樣的情況很常見。開庭時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像在摸黑著翻譯,翻得很辛苦,很多東西都要不確定,例如她看到的 “人” 我應該翻譯成單數還是複數... 等。

在理想的情況下,口譯員應該在開庭前就得到檢方或被告律師的 briefing,但是咱們畢竟生活在人間,就得食人間煙火.. 哈哈哈哈~ 湊合著翻譯吧!

(這篇是2018年寫的。近年來,新州的法院已經好很多了,經過口譯員不斷地跟法院溝通,法院和法官越來越習慣需要先提供口譯員一些案情的相關資料讓翻譯先準備一下,才能翻得好翻得準。)


新州多元文化局辦公室有專門的直播間,進去以後口譯員可以當主播小姐姐,過過乾癮!

通過視頻做遠端法庭口譯比較悶,需要帶本書去殺時間。平時去法庭口譯,在等叫到客人的案子的等待期間,至少還可以聽聽別人的案子,可是視頻的話就只能呆坐在直播間,等輪到我的案子的時候法官打開攝像頭讓我出來見人。

學弟學妹們,要吃這口飯的話,就得趕緊練習 public speaking 的膽量啦,而且記得要練習雙語的 public speaking 喲!

© 2018-2024 Kenny Wang, PhD 語言學博士、法庭口譯員(Certified Specialist Legal Interpreter)
我是 @西雪梨大學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翻譯專業 的老師☕️(對我們翻譯專業有興趣的同學歡迎猛戳上面的超連結看我寫的介紹喲!)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西悉尼MIT譯士身處翻譯界,一顆法律心❤!為在異國有難的同胞翻譯是一項有意義的事業!助人+糊口+多元生活。 澳洲法庭口譯、法律口譯專項認證持證人(CSLI)、澳洲西雪梨大學翻譯老師。 我會慢慢把我在大陸網站知乎上寫的簡中文章鏡像到馬特市,和大陸以外地區的網友分享。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立法將家庭暴力歸類為公訴罪(非告訴乃論)有什麼優點?

「這事我不打算追究了...」“追究” 的英文怎麼說?

我幫學生省了$5000澳幣!!哇~ 那可是台幣10.7萬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