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菘甫

@zxcmoney

芬蘭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為何無法促進就業?

關於芬蘭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 芬蘭,2017年1月,實驗對象:隨機挑選 兩千位 25 至 58 歲接受失業補助的民眾,每月發放 560 歐元(約台幣 1.9 萬、港幣5 千元),與另外5,000 名領取失業津貼的作為對照組。實驗於 2018 年 12 月 31 日結束,並於202...

無條件基本收入實施的必要條件?<關於紅皇后效應>

以下是對 無條件基本收入實施的必要條件?一文中,「自由的窄廊」中紅皇后效應的部分,個人的理解與補充說明。當然其中可能有些偏誤,所以若有興趣推薦還是要親自看「自由的窄廊」一書實際了解。什麼是紅皇后效應?依書中的觀點,紅皇后效應是設法在國家和社會之間、在有權有勢和無權無勢的人之間,創造和再造權力均衡。

無條件基本收入實施的必要條件?

本文是補充從「自由的窄廊」一書中個人整理出的部分觀點。無條件基本收入(以下簡稱UBI),實際上是有經濟條件的與政治基礎的,依書中的觀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存在。如果我們持續處在戰亂的環境,其實經濟是難以發展的,即使處在和平的環境,UBI的運作上也需要一個組織,由該組織進行資源收集與...

如果有無條件基本收入,我的變化?

好像有巨大的改變,又好像什麼都沒變?基本收入畢竟只提升最低生存標準,而大多數的理想生活往往不只於此,像我以前想成為遊戲設計師,各種軟硬體設備都要錢,理想上能進入遊戲業一邊學習一邊存錢是理想狀態,但是現實與理想是有落差的,隨著年齡增長只能選擇認命。

無條件基本收入與都市化

本文為閱讀《原子化社會與UBI》一文後,對無條件基本收入(以下簡稱UBI),是否能減緩都市化導致的問題提出的觀點。都市化的成因眾多,而本文採用的核心觀點認為源自於社會增值。舉例來說,當一個工廠或學校建立後,周邊自然會產生住宿.餐飲.交通等需求,促使各類工作機會出現並發展出相關產業...

基本收入與最低工資的初步探討

兩者都被視為幫助弱勢的經濟干預政策之一,然而背後的政治方向與支持的經濟體系則有相當多的差異。本文採用的定義 最低工資:即國家法定,符合勞基法工時規定下的最低工資。基本收入:即國家法定,完成指定勞動後,由國家提供的生存保障收入。最低工資的部分應該沒什麼爭議,而基本收入的部分則是個發...

從口罩生產看人才儲備問題

2020年1~2月期間,發生了武漢肺炎事件,進而導致了口罩缺貨,以至於口罩工廠的員工需要日夜加班趕工。在此同時,失業者仍處於失業狀態,無法作為補充的勞動力,分攤緊急狀態的社會問題。為何我們會有這樣的政治取捨?明明會重視土地等資源的閒置,或是重視各類資源儲備,但是卻不重視人力的閒置,也不將其轉為人才儲備。

真的要養那些「米蟲」嗎? 初步探討不勞而獲的成因

本文將「米蟲」,定義成對社會沒有相應的貢獻,但卻能分得生產成果者,或許以後會有專有名詞,不過目前以「米蟲」稱呼。以下從馬克思主義的部分理論出發,粗略探討政治權利影響經濟權力產生的不勞而獲,與其相關問題與部分解方。馬克思主義中,將資本主義社會下生產與成果分配的關係分成了三種階級,資產階級、中產階級、無產階級。

減少不勞而獲的可能性探討

簡介:本文算是在推廣哈柏格稅的文章。資本主義體制下,部分問題的起源在於貧富差距導致的不平等現象,而導致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即是存在不勞而獲的現象。其中一種不勞而獲的模式在於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私有化),例如土地與工廠,如果缺乏生產資料,就無法進行有效率的生產或是根本無法進行生產,因...

原則性決策與後果性決策

決策的邏輯與模式有很多,不過大多數人常用的決策模式,可以視為在原則性決策或後果性決策之間考量。原則性決策:簡單說是依照價值觀判斷,決定我們該怎麼處理選擇。後果性決策:則是依靠推測選擇的後果,選擇較能接受的後果。舉例來說,人們普遍上會選擇「當個好人」,因此做善事時普遍不太計較得失,這屬於原則性決策。

循環型人生普及對社會影響的初步探討

本文是探討無條件基本收入(以下簡稱UBI)普及,以及因此導致生涯規劃模式改變的可能方向之一與影響。我認為在UBI普及下,會較為普及的是循環型人生(又稱C型{cycle}人生),這主要是相對於傳統的線型人生的稱呼。線型人生: 休息 → 學習 → 工作 → 休息 循環型人生:休息 →...

負所得稅與無條件基本收入

常見的反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原因之一,是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在發放上涵蓋了富人導致了稅金的浪費,如果只發給收入低於某種水平以下的窮人則更有效率,這及是負所得稅的概念,不過負所得稅較無條件基本收入便宜,似乎是種認知偏差。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Gregory Mankiw。

無條件基本收入對人才的儲備與開發的價值

最近重新讀了真正的問題是貧窮者能怎麼活,文中提及了一種社會人才儲備的觀點。「有些人就是最好的陶藝家,但他生於陶藝不能賺錢的社會;有些人是先天的獵人,但是打獵不見得能令他可以謀生;有些人是細心的農民,偏偏就遇著農作物價格低廉的時代;有些是天才軍人,卻無仗可打。

自動化來臨時的選擇 - 以虛擬議題作探討

https://matters.news/@tkirby/機器代耕事件始末-zdpuAxBDdHjapNZZf2ptA21Pfc9wfM7rbJUAWptTcrC89jz38 此文將機器代耕事件始末作為虛擬議題,探討自動化帶來的產業影響與可能選擇方向。

基本收入的另類觀點

此觀點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以下簡稱UBI,是對國民的生存保障,而最低限度則是食物與生活空間,而國民對國家也有最低義務,分別對生存空間保障的國防役,與糧食的供給的農務役。服役時間依當代農業生產效率與當代平均壽命來調整。

關於土地價值的部分哲學觀點

研究無條件基本收入(以下簡稱UBI)的財源時,很多建議會提及地租,雖然以台灣的政治環境上,應該不太可能從這著手,不過還是聊一下吧。土地的價值來源可以簡化為兩個主要項目。自然生產力 與 社會增值 自然生產力,當擁有這塊土地就能產生的價值,像一塊土地可以種田.捕魚.蓋房子等,各類不同的功能,這部分視為自然生產力。

無條件基本收入與創意經濟之初步探討

本篇是以創意資本(Creative capital)與創新驅動型經濟(Innovative Economy)為基礎,探討無條件基本收入(以下簡稱UBI)的相關影響。創新驅動型經濟,性質上屬於知識經濟的衍生變化,然而卻存在一些內部矛盾,主要在於這類經濟不提供太多工作機會進行再分配,然而本身卻依賴足夠的市場規模才得以存在。

無條件基本收入在台灣實行的可能?(經濟體系的局部探討)

身為窮人就只有極為破碎的知識能進行探討,因此如文中論述有誤還請多多指教。無條件基本收入,以下簡稱UBI,基本上是因為AI與自動化發展將導致大規模失業,才受到人們的重視,那麼以當下或過去的經濟體系去評估,就某方面來說意義不大,問題會在於我們要往哪種經濟體系去發展,並達成政治上的共識。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