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心理學
素人心理學

Psychology from nobody. 不是創作高材生,更不是什麼心理學專家,只是一介平凡女子,喜歡思考和觀察生活百態,從素人的角度看世界。 分享文字的同時,更希望透過書寫來整理雜亂的思緒、紀錄自己的生活。

不專業心理學|求學路上全力衝刺,然後呢?

這是一個從小拚命讀書,考上不錯的大學,之後仍然選擇重考,卻找回人生主導權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國小就開始意識到考試的重要性,班上前幾名的同學會受到老師的關注(當然特別調皮的也會),總是成績好的同學可以當模範生或是老師的小幫手(teacher's pet)。在那個年紀,獲得老師的喜愛和獎賞就是最威風的一件事,感覺像擁有了某些權力,也是萌發好勝心的開始。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補習,再補習

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從小為了追求所謂「前幾名」的榮譽,花了大量時間補習、寫考卷,放學以後沒有玩耍的時間,直接被載到補習班,繼續補英文、補數學、寫習題。終於到了寒暑假,你以為可以放長假了嗎?當然是繼續補習,仍然有寫不完的功課和考卷等著你。
每次到了期中或期末考,整個補習班就像進入「警戒狀態」,平常就堆積如山的習題變得更多,留在補習班的時間變得更長,本來就很兇的老師又變得更暴躁……,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沒有自我意識的國小生很容易就養成「考試很重要」、「考得好是一切的目的」的觀念,尤其在考完之後看著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被老師公開表揚、成績單被公布在門口、獲得實質的獎勵(文具、食物等等),會讓那些考不好的同學氣得牙癢癢,培養出更強的好勝心和忌妒心。
當然,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讓讀書的效果變好,這也是許多家長送孩子去補習班的目的。但是當讀書變成唯一目的,成績變成一切考量,我們的生活究竟還剩下什麼?

讀書!快去讀書!

回想我的求學生涯(雖然我現在仍然是大學生),從國小、國中、到高中,我總是不停努力地向前跑,朝著所謂「成績優異」的標誌前進,每次考試一定要拿到班上前幾名,總是把超越自己的同學當成敵人。學測將近時,讀書考試更加成為了目標中的目標,好像這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似的,好像成績決定了「你是誰」似的,好像這次失敗了你人生也會跟著完蛋似的。
「為什麼要讀書?」小時候我曾經問過父親,他的回答可能跟全天下的父母一樣:「為了將來有好的出路呀、為了以後在社會上更有地位啊……」,拜託,10歲的我會知道「出路」是什麼、「地位」是什麼嗎,我只知道我超想玩電動遊戲機和紙牌遊戲的,但是大人一直在耳邊提醒我讀書有多重要,所以我小時候讀書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但是好像很重要,所以不讀不行」,於是我憑著這個理由,從國中升上高中,高中又努力到考上大學。

咻,轉眼間,我緊湊的學習生涯就結束了。

這期間我有培養什麼自我意識嗎?幾乎沒有。我的意識都是補習班文化及教育環境塑造的:快去讀書!不然會落後別人!

「歸零」或許是更好的開始

讀書難道不好嗎?當然不是,讀書讀得好,確實對未來發展有幫助,但是有意識的讀書,才能更明確找到未來方向,也才能更有動力專注在學業上。
我在高中時,順著緊湊的考試及升學制度,考上了國立某醫學大學(提示好像蠻明顯的),普通人眼中,這是一個不錯的結果,代表我過去幾年的學習挺有成效的,然而讀了一年後,我選擇放棄了,原因是我覺得科系不適合我,而且我過得渾渾噩噩的,找不到生活重心,更看不到未來的目標在哪裡。
我選擇放棄原本的學籍,轉而踏上「重考」這條艱辛的道路。我感覺自己順順利利考上的學校並非出於自我意識下的選擇,比較像是整個教育體制下強加於我的,那些讀書至上的觀念最後將我帶到不錯的大學,然而我卻不快樂,幾番猶豫後我決定跳脫舒適圈,放棄原本擁有的一切,靠著自我意識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找回生活的主導權

培養學習的自我意識,從簡單的幾個問題開始:你對生活有什麼憧憬?這個憧憬需要達成哪些目標?這些目標需要哪些努力?讀哪些書能夠更聚焦在你的目標?上好的大學是否能提升目標的專業性?
有自我意識的讀書,效果絕對比漫無目的的讀書來得好,因為你把生活聚焦的你認為有意義的事,而且也能找回生活的重心,你能感覺到,這是你的選擇,而非受到長輩或同儕的壓力之下的選擇。

關於人生主導權的書,我很推薦看《原子習慣》或《子彈思考整理術》,裡頭有更詳細的說明怎麼找回生活重心並朝向自己理想的生活邁進,對我而言蠻有幫助的。

這個故事是以我一個「看似很會讀書卻差點迷失方向」的學生角度看待教育環境和社會價值觀,感謝你們看完我不專業的分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