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im
Podcast|味覺,是流動的個人史|01|從煨藕湯到菠蘿包
食物的家庭故事,或許就像一段湖北的藕,節節相通,承前啓後。但每一節藕,都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存在,存儲著自己專屬的成長記憶。
【Video】印尼歸僑的歌舞與沙爹
在香港的劇院,印尼樂器如何演奏《上海灘》?在福州的巷弄,沙爹肉串怎樣才算正宗?
【Video】組隊出發(第一集)幼兒旅行者的用戶體驗
這是一檔親子對談節目,關注家庭旅行、自然觀察和親子成長等話題。
【Video】印尼姐姐的生猛磨盤
半個月前,在元朗觀摩了一位印尼姐姐現場搗製Gado gado(花生辣醬沙律),她那生猛的磨盤,就放在街邊地上,是字面意義的「貼地」,裡面每一樣食材,都充滿漂泊的家鄉滋味。
【漂榴閱讀隨筆01】改變歷史的香料商人
您好,這是「漂榴」的第一集有聲閱讀隨筆。這次的書,是非虛構小說《改變歷史的香料商人》。我最早在2006年讀了這書的台版《豆蔻的故事》,那也是讓我對東南亞食物產生興趣的開端。本文所附肉豆蔻照片,是我在檳榔嶼實地拍攝。
為什麼會有福建人不待見「莆田」餐廳的福建菜?
Cincalok為什麼能夠體現東南亞獨特的飲食風貌?
娘惹的鮮辣滋味
她熟練地從一大塊蝦膏上切出幾片,放在鍋中烘烤。片刻之後,在緩緩升溫的鍋子裡,蝦香帶著海洋的氣息蒸騰而起,很快就充盈了整間廚房。烤香烤熱之後,蝦膏被放入石臼,與幾枚新鮮的辣椒一起,慢慢搗爛。
記一次喧賓奪主的配菜
從廣東沿海到南洋各地,這種青灰間白的小魚乾,總是低調潛伏在當地料理中,可油炸,可蒸煮,可熬湯底。牠不起眼,但要是缺了,就會令菜餚變得「不夠地道」。
安汶島廚房裡的博物學發現
她走進廚房,卻發現是她的土著廚師正在備菜:他在一片新鮮的香蕉葉上,放置了一些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散發出那恐怖的味道!安娜怒不可遏,認為廚師準備對她下毒,於是勒令廚師將那種東西通通扔掉……
鹽與漁的相遇
一潮漁汛,鮮魚一時賣不光吃不完,沒事,洗淨加鹽搓一搓,曬鹽的太陽同樣適合曬鹹魚;那銀白跳躍的小蝦米,撈出水是整籮整籮的,價賤又不耐運輸,沒事,加鹽搗碎,同樣擺在陽光下曝曬,就能變成紫紅棕灰的蝦膏或蝦醬,正是漁人出海佐餐下飯的好物。
鈷料向西走:德國礦山惡靈與荷蘭山寨青花
關於「藍色」的故事,我們從澳門的瓷板路牌,講到兩河流域的青金石與神話,講到薩馬拉轉塔與唐青花,又講到泉州蒲壽庚家族與宋元青花。這一集,我們從薩馬拉向西,去看藍色呈色劑在歐洲陶瓷業的故事。
🍊吃法很多、存在感卻不高的小柑橘,了解一下?
這是一種能做飲料、能做蘸醬、能做蛋糕、能做年桔、能做籬笆的植物,瞭解一下?
四季橘:「土番小金鈴」的亞太版圖
詩人沈光文曾在台灣寫詩,將四季橘(桔仔)描繪為「土番小金鈴」。但是,四季橘可不會因漢人文士的俯視而自慚形穢。它繼續在熱帶、亞熱帶的陽光下,肆意地開枝散葉。而且,它以自身果實的顏色與風味,充分利用了來到身邊的各族人類,幫它播種、移植、拓展版圖。
南方冰飲界的謎樣小柑橘
青桔仔茶、酸柑冰和金桔檸檬,是四季橘在港台星馬開拓的冰飲版圖。這塊區域本就是柑橘屬植物的大本營;歷史上的閩粵移民,在星馬融合出更豐富的吃法;近幾十年的赴台僑生,又進一步糅合了南方華語對這款冰飲小柑橘的認識。
爪哇麵:嚐到季候風的交會
小小的一碟爪哇麵,可以嚐到華南移民帶來的黃麵、豆腐、油條,歐洲殖民者帶來的美洲馬鈴薯、蕃薯和辣椒,從非洲東部跨越印度洋而來的羅望子、原產亞洲東南部的亞參果和四季橘,還有疑似意粉的歐風吃法。因為馬六甲海峽正是季候風交會的地方。
關於星馬「福建麵」這個謎團⋯⋯
作為一枚在福建長大的吃貨,我在去到星馬之前,其實並沒有聽說過「福建麵」這種東西。福建當然有炒麵,但是,相信我,比起其他錯置的地名食物搭配,星馬的「福建麵」,絕對是一筆更加糊塗的糊塗帳!!
燒烤魔鬼魚
【四季橘系列】之 【燒烤魔鬼魚】
從胡餅到羅惹:福州光餅的來處與去處
福州光餅相傳與明將戚繼光有關,但其實它的源頭,恐怕是比明朝至少再早1500年的「胡餅」。而胡餅的後裔,則以「印度人蘸咖哩的naan」和「詩巫人蘸羅惹的光餅」這兩種型態,在馬來西亞相遇了。
榕城散記(之二)蝦油與芹菜的味覺記憶
福州的蝦油其實就是別處所稱的魚露,是魚類完全發酵分解之後得到的琥珀色透明液體,口味鹹鮮帶甜。芹菜則必須用土產的細芹菜,只用菜莖,取其濃烈香氣,西芹則味道太淡,不堪用。芹菜的這種用法,與芫荽近似,在福州菜裡使用得非常普遍。
榕城散記(之一)慶城菜市場今昔
我離開太久,連東街口行人天橋都拆掉十幾年了,所以,視覺上我已經不認得這座城市;但又因為這種疏離,反而讓我完全換到另一個視角,來審視這個我長大的地方。重新認路,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