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8):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价值传承的途径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

子夏,姓姬名商,子夏是他的字,卫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以“文学”著称,名列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人。

对“贤贤易色”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就不列举了。我理解,“贤贤”之意就是像贤人那样行贤事。“贤”,有德之行。前一个“贤”是动词,“行贤”的意思,后一个“贤”是名词。如“君君臣臣”的用法。“色”指脸色,“易”指改易。字面上,“易色”就是改变脸色的意思,但特指将不以为然的神色转为崇敬端庄的神色;由不在状态转为全身心投入。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去除松懈之色而全神贯注地效仿贤人那样做贤事。这样解释与“见贤思齐”也能相互佐证。

紧接“贤贤易色”,后面列举了三条最重要的贤行德行:为父母做事能竭尽全力,为君主做事愿意牺牲性命,与朋友交能言而有信。前两条都是无条件的,父母君主怎么要求,就怎么做;而与朋友交,则有条件,承诺了才履行,不承诺就不必按朋友的要求做。

子夏认为,一个人能做到这三条,虽然他以前没上过学,我也视同他上过学,具有“同等学历”。我们知道,孔子死后,子夏后来自己也收徒讲学。他非常重视实践教育,先要弟子学会“洒扫应对进对”的基本功,合格后才教弟子文化知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那他这段话可能是针对学生登门求学讲的。他可能也有个入门分级考试,问一问学生以前干过些什么,学生年纪比较小,回答什么都没干过,那就从“洒扫应对进对”学起;如果学生年纪略大,又在家服待过父母,帮过朋友忙,出外做过事等,而且还做得不错,其言可信或者有声名能证实,那就登堂入室直接学文。

这里,子夏所言,“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涉及到一个价值观是如何传承的问题。按子夏的理解,价值观不必通过专门的学习而获得,而可以并且应当通过实践来习得。事实确实如此。价值观及相应的行为规范更多地是通过生活实践来习得和养成。所谓“言传身教”, 在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塑造方面,“身教”更重于“言传”。言传的作用仅在于“知其所以然”,在于为道德规范提供理论的解释。但即使没有“言传”,仅仅通过“身教”,也能将价值传承下去。

孔子所说,“礼失而求诸野”,也是这个意思。没受到“言传”者所欠缺的只是缺乏理论的支持和精练的表达,只是“知其然”。但实际上,传统和习惯对民众行为的支配力更强大。传统社会,大多数人是读不起书的。大多数人没读过四书五经,但还是知道应当“忠君”,“孝父”。这些价值已经深入到生活的细节之中了。日常生活中,从小就被家庭和社会教导要给官老爷下跪,要给长辈跪安;不管什么好事,包括入座、进食等,都是让尊者长者先。再一个,还可以通过听说书看戏来接受儒家价值。这样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自“五四新文化”批孔以来,儒家只是失去了正统地位。儒家“孝”的价值观有所减弱,“忠”的价值反而加强了。儒家思想压根没有离场,一直潜藏在中国社会,或以变异的形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支配着中国社会的运行。现在的国学复兴,主要在于重新取得正统地位。对恢复儒家思想的实际作用,意义并不大。“忠”不用恢复,“孝”也无法恢复过去宗法家族中父母拥有支配成年子女的那些权力。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论语漫读
117 篇作品

论语漫读(116):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孔子教学上是否留了一手?

在茲念茲
95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