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Burns 電影薪火

@filmburns

《白日之下》:被忽視的制度暴力

好話說在前頭:我喜歡《白日之下》,這是一套必須拍出來的電影。欽佩創作者的努力,將眾多新聞事件糅雜在一起,卻鮮見堆砌或不自然的痕跡,演員整體表現也極好。最難得的是,電影真誠地關心這個議題,以及當中牽涉的所有人物,院友角色個個有血有肉,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而不是僅為服務劇情的工具人。劇本謙卑地貼近角色的視角,感受他 / 她感知的世界。

《年少日記》︰在結構上用巧的遺憾回憶

《年少日記》驟看起來與《白日之下》頗有相近,其實取態大異。同樣是流星的攝影,卓亦謙的影像有時代感,但也像罩著一簾微光薄塵的濾鏡,像是一場場夢。雖然有著回應社會議題的初心,但《年少日記》避過在寫實與誇張,又或冷靜與煽情的鋼線路,全然以虛構的戲劇,在結構上用巧,風格前後一致,感動觀眾的並非新聞事件裡的故實,而是嘗試觸碰觀眾回憶裡的共鳴。

《元素大都會》:當火遇上水?

彼思新作《元素大都會》(Elemental)好像在問:當火遇上水,天性不相容的他們會發生甚麼事?掌舵電影的導演 Peter Sohn 實際在說:當離鄉別井時,我想記住上一代為自己所作的犧牲。

《周處除三害》:狂人的救贖之旅

《周處除三害》顧名思義引用了《世說新語》中〈自新第十五〉周處悔改的故事,電影背景則改為現代台灣,對應周處的角色是一名黑道中人陳桂林(阮經天)。他因身患絕症而打算自首,卻發覺只是通緝榜的第三位。因此打算消滅前兩名通緝犯揚名立萬,他不怕死,只怕死了沒人記得。

社交媒體如何影響我們追劇甚至劇本創作?

我同意傾偈、討論是追電視劇樂趣的一部分,而現在大部分討論都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這種即時、公開且密集式的討論不多不少左右了我們的觀影樂趣,所建構的輿論亦影響創作路線和情節安排,畢竟電視劇都是商業創作,除了導演編劇的個人抒發外,觀眾反應亦是他們考慮的一環。

【日劇】被《First Love 初戀》的愛情吸引,最感動的卻是生活

我有朋友很喜歡《First Love 初戀》,在自己的每月劇評上給了無盡粒星星,叫讀者一定要看,最好一日內看完,並叮囑一定要放紙巾在身邊,因為會哭,很多次。對我來說,《First Love 初戀》的感動位不一定是愛情。

談村上春樹.改編作品.《隨盲柳入眠的女人》

村上喺純文學同大眾文學之間遊走,著作極之暢銷,當中如果有作品改編做電影,往往會係新聞話題,受到高度關注。近年,除咗濱口龍介套《Drive My Car》,仲有李滄東《燒失樂園》(Burning)都係改編自村上嘅短篇小說。兩個故仔原篇幅都好短,根本唔夠撐做長片,因此兩位導演各自擴充咗內容。

基斯杜化路蘭的本事,在《奧本海默》「直截了當的展現」

《奧本海默》是路蘭首次從內在、封閉的人物心理及世界觀走出來,回應我們身處由政客及流行的意識形態掌控的社會。

《Barbie 芭比》:從粉紅樂園到真實世界,最美的風景終究是人

導演 Greta Gerwig 沒有選擇在此展開故事,反而是賦予芭比進入真實世界的機會,讓她承受人類對她的評頭論足。這部以芭比為題的電影也論及了「人」,尤其是女性的處境。

《月老》何以不老:九把刀的 Forever Young

九把刀的作品涉獵範圍之廣難以用三言兩語總結,所以被編寫成電影的時候,也觸及多種不同類型。但最賣座的還是愛情為主的作品,《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佳績至今仍無法超越。大賣原因為何?就是追女神由大學追到大學畢業的主軸,基本是我們必然經歷的青春回憶;而當中呈現的熱血,也是我們理解青春期的特有氣質。

【影評】《瀑布》:正式告別中島長雄,是嗎?

《瀑布》是鍾孟宏繼《陽光普照》後第二次的重要改變。改變的除了是他罕有地把目光轉投柔弱的女性外,這還是他首次卸下「中島長雄」的偽裝,掛上自己的名字兼任電影攝影。

《悲情城市》:原來電影說了那麼多

《悲情城市》作為台灣新電影的重要作品,它實踐了宣言對電影藝術的態度,充滿作者對歷史與人情的思考,並以圓熟自然的場面調度展現了台灣人民的日常。

《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有,讓你的女主角成長

九把刀這些套路和情節讓我想到那個老掉大牙的愛情哲理:男人愛一個女人,就是愛他遇上她當一刻的模樣,海枯石爛,最好她永遠也不要變;女人愛男人,卻是愛她對他未來的想像,總是幻想他會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成功、越來越好。

2022 香港電影二三事

2022 年對香港電影來說,是很難界定的一年,大環境好像很差,有三分之一戲院關門,但餘下的日子票房有很大的躍進;新導演多了拍片的機會,但大家對未來又不是太樂觀。

追溯是枝裕和的導演起點,他在拍紀錄片時思考的生與死

雖然近十年來是枝裕和在國際影壇進一步鞏固地位,在康城影展屢有獎項斬獲,得到更多海外(特別是歐美)影迷以及大眾的認識和擁戴,但他最初期的紀錄片創作,卻少見討論,更遑論有修復整理或重新發行的計劃。

《革命+1》:他不是恐怖分子;足立正生用挑釁激發自由

足立正生導演倒在我心中留下「革命」與「赤軍」的熾熱形象,是個火紅、危險的人物。

回溯與前瞻——香港影評人與出版物筆下的小津安二郎

今年是小津安二郎誕生一百二十週年,世界各地都有紀念放映活動。現正舉行的夏日國際電影節,就選映了幾部過往較少在香港重映的小津作品,包括《非常線之女》、《長屋紳士錄》、《風中的母雞》、《茶泡飯之味》和《早春》,相信可令影迷多認識這位影壇大師的不同面貌。高山仰止,不敢胡亂發揮,唯有借他山之石攻玉——香港影評人或出版物是如何談論小津的?

《從前的我們》:離開了的人

對移民者而言,故土是終其一生的誘惑,張開雙臂反覆召喚著回歸,暗示回歸的可能。而在影視作品中,故鄉的牽絆往往透過一些具象的事物顯現。

That's all